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是“快餐”還是“大餐”———“行走文學”流行文壇一議

項瑋

     雲南人民出版社可謂國內“行走文學”的首創者。去年,該社組織了阿來、扎西達娃等七位著名作家,分七條路線走西藏,事後推出了“走進西藏”叢書。今年,又動員了雲南的8位作家進行“解讀雲南民族文化千里行”活動,準備出版“解讀雲南”叢書。另一個“遊牧新疆”主題,據説也已實施。中國青年出版社則組織作家“走馬黃河”,鷺江出版社甚至準備帶領一群學者赴南極進行考察寫作。一時間,作家、學者紛紛出遊,成為文壇一個新景觀。走出書齋,走向生活,為作家開闊眼界,豐富積累,汲取創作養料,提供了極好的機會。作家王安憶曾認為,眼下“作家正面臨著故事資源的匱乏”。創作資源的短缺,使得作家們的作品缺乏生活基礎和底氣。能有機會外出遊歷,對作家的創作無疑是個福音。但是,這樣的出遊是由出版社提供資金,按出版社的寫作要求來進行的,這就讓人生出了一些疑問:作家們在“命題作文”中,能否毫無束縛地寫作?在短時間裏出書的方式,作家能否來得及作出真正有價值的思考……

    與其説“行走文學”是在文壇興起,不如説出版社是“行走文學”的真正發起者和主持者。出版社出資讓作家走出家門看世界,目的即是為了讓這些作家為自己寫書,這天經地義,無可厚非。據説,當初雲南人民出版社組織作家走西藏的時候,並沒對寫作的內容作過規定,但是在出書的時候,覺得有些書不夠理想,於是,在以後的活動中,就將寫作的內容寫進了合同。這種做法,就與給一個故事梗概,讓作家寫一部長篇小説這樣的“生産型”作品的操作方式十分相似。作家很被動,完全為了迎合出版社的口味而寫作。如果出版社有非常好的眼光,題目定得好,有利於作家的發揮,也可能出好作品。但被框死在命題中的作家,要寫出優秀作品,總是困難重重的。從目前作家們寫出的作品來看,大多為日記、札記及採訪記等,實錄性的東西較多,深層的思考較少。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出版社,出書賺錢是首要生存之道,書能否暢銷是性命悠關的大事。但是,暢銷書不一定有持久的生命力,出版社如果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組織作家寫出的只是“快餐”式的作品,那所謂的“行走文學”將註定行而不遠。

    為作家提供出遊的機會,這本該是一件好事。如何讓好事辦得更好?有人提議,出版社要有耐心,不要急功近利,讓作家有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使寫出的作品成為一道美味持久的“大餐”。這一點,在“行走文學”一窩蜂興起的今天,顯得特別重要。

    《新民晚報》 2000年09月05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