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兩彈一星”的秘密是怎樣披露的

    這是中國科學家群體一段極不尋常的歷史。把這段歷史詳細披露出來,同樣有著不尋常的經歷。

    一則故事

    1964年10月16日,在我國西部上空爆炸了一顆中國人自己研製的原子彈。全中國都沸騰了。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的老師嚴濟慈來到他的好友許德珩家。話題當然是談原子彈。許老悄聲問:“是誰有這麼大本事,把原子彈搞出來了?”“嘿,你還問我,問你的女婿呀!”嚴老笑個不停。“我的女婿——鄧稼先?”許老驚愕不已。

    由於事關國家機密,科學家們即使對自己的親屬也守口如瓶。

    一個建議

    35年過去了,人們依然守口如瓶。

    當年參加“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的科學家,大都只負責某一方面。指揮全局的,是周恩來總理、聶榮臻元帥這些政治家;協助他們搞組織工作的是宋任窮、張愛萍、張勁夫這樣一些老革命。這些健在的知情人如今都是耄耋老人了。

    關於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是如何參與“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的,最了解情況的是當年的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張勁夫。

    1999年初,《科學時報》記者劉振坤有機會採訪張勁夫同志。張老回憶起1956年到1966年中國科學院輝煌的10年,提到中科院參與“兩彈一星”這件事。訪談被整理成《在科學院輝煌的背後》一文刊登在《科學新聞週刊》上。這篇文章打開了人們記憶的閘門,不少老科學家打電話、寫信,希望他們的老領導張勁夫談談科學院為研製“兩彈一星”所做的歷史貢獻。遠在大洋彼岸的著名華裔科學家楊振寧打電話給張老,建議他正式披露科學院參與“兩彈一星”研製這段史實,給歷史一個交待,給後人一個交待。

    一個電話

    張勁夫同志考慮再三,徵求了中國科學院現任院長路甬祥的意見,決定採納楊振寧的建議,向人民公開這段科學的秘密歷程。1999年3月11日與12日,張勁夫同志再次接受《科學時報》記者採訪,在他博大的記憶寶庫裏如數家珍……

    這篇訪談被整理成以張勁夫署名的1萬多字的回憶文章《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先以內部資料的形式分送有關領導。

    1999年4月27日,張勁夫同志的秘書俞家英接到一個電話。電話是從江澤民同志辦公室打來的,江澤民總書記要親自與張勁夫同志通話。江總書記在電話中説,看到您關於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文章,覺得非常好。當年你們在那樣困難的情況下能夠研製出“兩彈一星”,為國家為民族做出那麼大的貢獻。今天,我們要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也要搞出一點名堂來。我看這篇文章不光要在《科學時報》上發表,還應該在《人民日報》和其他報紙上發表。

    在江澤民總書記的關心與安排下,5月5日,新華社發出通稿《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5月6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所有大報同時刊登這篇重要文章。

    一本書

    1999年5月6日,因特網率先將張勁夫同志的文章傳遍全世界,在國內外引起強烈震撼。

    錢學森看了《科學時報》上發表的張老的文章,讓他的秘書涂元季打電話給報社轉達錢老的意見:“張勁夫同志的文章寫得非常好,讀了非常感人,老一代科學家非常感慨,當年那種大協作精神應該回來了。”

    當年科學院分管軍工任務的副院長裴麗生如今已經93歲高齡,聽人給他讀了張勁夫的文章後激動地説:“過去我雖然分管軍工任務,但是有紀律,上邊的情況不許打聽,因此許多事情我也不清楚。張勁夫同志是能夠把這段歷史説清楚的惟一的人,感謝他把這段歷史説出來了。張勁夫的記憶力特別好,這一點我了解。‘兩彈一星’是中國人民和中國科學家在黨的領導下自力更生創造的一個偉大的奇跡,張勁夫的文章也是一篇珍貴的文獻。”

    在張勁夫同志回憶文章的帶動與啟發下,朱光亞、周光召等一大批科學家與裴麗生、陸綬觀等一些當年“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的組織者紛紛同意接受記者的採訪,回憶起這段科學的秘密歷程。

    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郭傳傑提議將這些重要史料彙編成書,以傳之久遠,既作科教興國的範例,又作愛國主義教材。暨南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周繼武聞訊趕赴北京,與科學時報社總編輯羅榮興商定以最快的速度合作出版這本披露中國“兩彈一星”科研歷程的書。中國科學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綜合計劃局對此給予了全面的支援。中國科學院軍工史辦公室主任趙萱同志經上級批准,拿出多年來科學家們整理的內部史料,選出了其中的一部分,並收集了許多珍貴照片,公之於世。

    1999年8月31日,江澤民主席為該書題寫了書名《請歷史記住他們》。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中記載的當年參加“兩彈一星”研製的科學家,大都已進入老年。如今在我國國防尖端技術研究崗位上的早已是一代英姿勃發的青年科學家。書中提到的當年參與“兩彈一星”研製的中國科學院的研究機構,也已經在1967年“文革”中調整建制轉到國防科研部門,那裏有一支學科體系完整、裝備精良的科研生力軍。但是,水有源,樹有根,今天中國的尖端科技的基礎是老一代科學家當年用心血、青春乃至生命奠定的。歷史不會忘記他們,未來不會忘記他們!

    摘自(《請歷史記住他們——中國科學家與“兩彈一星”》,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中華讀書報 2001年7月18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