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帶著佛經骨血的小品

    小品的原籍是先秦,祖上是佛經簡本。從《論語》、《莊子》、《孟子》、《列子》、《左傳》、《戰國策》、《禮記檀弓》到《韓詩外傳》、《世説新語》、《漢魏叢書》到《明文奇艷》、《陶庵夢憶》、《媚幽閣文娛》、《閒情偶寄》、《西青散記》等等,一路走來,形改制變,韻增味添,就專稱簡短的文本或其他短小的藝術品類了。“但篇幅短並不是小品文的特徵。一條幾何定理不過數十字,一部《老子》只有五千言,都不能説是小品。這該像佛經的小乘似的,先看內容,然後講篇幅。講小道理,或沒道理,而又不是長篇的,才可謂之小品。”魯迅在他的《雜談小品文》裏這樣為小品畫像。

    既然是佛經的後裔,小品的生命裏就勢必留存著佛經的骨血,也就是説,無論是記敘的小品文,還是寫景的小品文,還是抒情的小品文,還是諷刺的小品文,還是冥想的小品文,它們的每一個細胞裏都該包含了閃閃的佛性——這個“佛性”,當然是指涉品格或精魂了。正是這有光澤的品格或精魂,把小品從蒼茫中挖出來的。

    小品像種子一樣撒滿了時間的沃土,給藝術的花圃增添了諸多風致,卻總有人“刮目相看”,嘴裏像魚一樣在不斷地吐著一些莫明的“水泡”:“小品嘛,小品,而已,充其量不過就是些小品,小品而已。”弦外之音就是,小品不過是一種很不起眼的東西嘛,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嘛。聽聽,這是多麼要命的套板反應呵他們明明是只看篇幅不講內容,對“品”字視而不見,死死地揪住“小”字不放嘛!其實,他們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要讓你無條件地接受這樣一個荒謬透頂的結論:大傢夥就是比小東西好;短的,小的,就是小品;小品就是下品、等外品。

    他們固執地認為:一捧金子的價值就是比不上一馬車沙子或一馬車磚頭或一馬車棉花的價值;一個矮個兒當然鬥不過一個高個兒。因此,魯迅、林語堂、劉半農、周作人、錢玄同、朱自清、冰心、阿蘭、紀伯倫、佩索阿、阿左林之類作家在他們眼中也就不算什麼了,因為他們寫的都是一些“小品”!因此,魯迅云云就活該遭罵了,誰讓他們沒寫過長篇沒寫過“大品”來呢?如此説來,再往前清算清算,吳均的《與宋元思書》、韓愈的《雜説》、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記》、白居易的《荔枝圖序》、李商隱的《李賀小傳》、歸有光的《寒花葬志》、袁宏道的《徐文長傳》、張岱的《西湖夢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等,充其量也不過都是些小品、下品了!也都該遭唾,開除文典了!誰讓他們不懂得“用馬車裝”呢?

    美國心理學家、哲學家埃利希弗洛姆在他的一個叫做“精神分析與宗教”的夢裏這樣説了:“要服從於更高的力量。”因此,只有服從於高於我們本身的力量,我們才會取得與內心現實的密切聯繫,與精神和睦相處。這個“更高的力量”,説白了,就是佛力。沒有佛力,即使泱泱萬言,也會落入下流,在“小品”之列;有了佛力,儘管三言五語,同樣名歸上乘,在“大品”之屬。在這裡,“心靈的美貌”“內心的風度”已經不允許世道在文本面前繼續插科打諢、胡言亂語了。於是,就有了“身材雖小,品格卻高”“無拘無束,一身瀟灑”“別開生面,自辟畦町”“真趣充盈,怡神蕩魄”“文約意廣,以少勝多”等等説法。如此小品“憑藉心靈的力量,就能隨意叫火箭落到指定的地方”。可是,又有誰看得真切呢?又有幾個人涉過世俗的荒灘,邁進藝術的佛境,從實質上尊重過小品的內心現實呢?

    “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套板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朱光潛先生在他的《美學文學論文選集》裏這樣斷言。當一個時代越來越不願和藝術締結佛緣的時候,大至宇宙、小至微塵、森羅萬象的小品也就只好“帶著洗不清的泥漬,若隱若現”了;或者説,也就只好躲在懂她愛她的人心中兀兀窮年、含淚微笑了。

    

    (《中國文化報》,2001年7月4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