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文化消費新視點:文學講座

    許久以來,人們都認為講座是一種省時、省力、高效的學習方式。説它省時,因為講座一般時間不長,即使系列講座也不過幾次了事,這樣也使主講人不會拖遝誤時,只能擇其要而宣。省力,因為全憑興趣自由選擇。不像課堂學習,為了通過考試大關,再無味的説教也要聽,再枯燥的教材也要啃,最後效果不佳,成績注水,實無收穫。相形之下講座既是自主選擇,則聽眾心情愉悅,自然能收到高效、優質的學習成果。講座還具有專題性強的特點,一堂高水準的講座,就像一本優秀書籍的濃縮,能使聽眾短時間內對某一問題得到既全面又有一定深度的了解。並且講座是面對面的交流,較之閱讀更能使聽眾聚精會神,傳達科學文化的內質,産生強烈的共鳴。這就好像看戲總比看劇本感覺要激動。這裡主要談的不是時下流行的股票講座、收藏講座、投資理財講座,而是多年被冷落的文學講座。

    文學講座並不是新鮮的東西,中國古代就有鴻儒于書院之中講經傳道的傳統。“五四”時期更是欣欣向榮,宣傳進步思想的講座遍地開花。然而到了今天人們印象中的文學講座似乎還沒有離開學院,依然大多出現在大學的校園裏,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

    如今學院中的文學講座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講座內容頗具深度,往往能代表學術研究的前沿水準。在選題上更是百家爭鳴,各樣的話題均會出現在講堂上,作家作品研究、文藝思潮分析、文學史現象解讀書等等是文學講座的主流,同時文學講座也同文藝理論研究一樣出現了向大的文化概念方向發展的趨勢。今年5月8日,在北京大學一場題為《同性戀亞文化》的文化講座引起了眾多北大學生的關注,現場座無虛席。這也反映了文化講座在選題上的多元化。

    學院中的文學講座有其自身的特點。因為受眾都是在校大學生,年齡層次、知識結構、社會閱歷、審美傾向、鑒賞能力都比較相似。故而在講座的接受上表現出較大的一致性。對一場講座會表現出集體的認同或否定。這對於主講人在講座的選題與深度的把握上是有一定方便的,一般學院中的講座都表現出資訊量大,品位高,有深度的特點。

    學院中的講座並不是筆者這裡主要的話題。而想説的是如今在北京出現的新的文學講座———公眾文學講座。説它新是因為除了五十年代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的公眾文學講座以外,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和改革開放以後的多年間,人們再也沒有辦講座、聽講座。現在我們又重新看到了公眾文學講座,這類講座大多出現在圖書館、博物館、書店等文化場所。文學講座現狀如何呢?

    筆者在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石景山區圖書館等各級圖書館都聽過文學講座,不過品質參差不齊,有些講得不錯,而有些內容沉悶,且大多聽眾稀疏。這是出現最早的公眾文學講座,不過圖書館的講座都是不定期開講,有時候間隔數周甚至數月。圖書館在財力物力上也難以保證,故只是偶爾為之,影響力不大。

    書店的文學講座,有名的像國林風書店、風入松書店、王府井新華書店等。前兩家地處高等院校林立之地,本身文化品位頗高,舉辦小型的講座也是為自抬身價。大多是作者進行簽名售書,然後和讀者進行交流,談自己的文學創作。王府井新華書店是新華書店系統裏少有的舉辦文學講座的一家。個中原因是其開業不久,為擴大影響力,增加銷售量採取的宣傳手段。所進行的文學講座,是以2000年重新修訂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裏開列的名著推薦書目為依據的,講座的內容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文學名著導讀本》叢書中各本圖書的鑒賞。像解讀《西遊記》、解讀《魯賓遜漂流記》、解讀《雷雨》等。請來的主講人多是在校的博士生。此舉可謂甚是高明,既提高了書店的知名度,又刺激了這些名著圖書的銷售。雖講座免費但收益不小。王府井新華書店的名著系列講座吸引了大量的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前來學習。總的看來書店的文學講座廣告的目的一般在首位,學術名家坐鎮的很少,水準也受一定限制。

    博物館的文學講座,首推中國現代文學館。2000年7月30日,現代文學館開始舉辦“文學消夏星期義務講座”,當時文學館只是想搞一段時間,但他們看到聽眾反應強烈,場面異常火爆時,決定長期堅持舉辦公眾文學講座。兩個月後,由於文學館的撥款中並無公眾講座這一開支,本已是省吃儉用的經費顯得捉襟見肘。於是一邊尋求社會贊助,一邊向聽眾收取10元的門票。誰知這一下聽眾人數銳減,能容納500人的文學館多功能廳裏只坐了二十多人。文學館只好恢復免費講座。今年,現代文學館依然堅持這項事業,隔周定期舉辦免費公眾文學講座。並且得到了中國電信的贊助,使主講人的報酬也相應有所提高。講座的大廳裏500人的座位已經不夠,有時來晚的聽眾要站著聽講座。

    文學館的公眾文學講座在各類公眾文學講座當中是最出色的,水準之高從主講人舒乙、吳福輝、藍棣之、王富仁、陳平原等著名專家學者的大名中便可窺一斑。選題上,文學館有自己的標準,他們十分注重現代文學題目的選擇。在講座的深度上,既兼顧聽眾的公眾性,又保持較高的學術性。

    總體看來,北京的公眾文學講座在數量上偏少,能讓百姓聽到的不過幾處而已。品質上良莠不齊,像現代文學館這樣水準的,遺憾的説只此一家了。

    那麼是不是説公眾文學講座自身缺乏吸引力呢,應該不是的。在群眾物質生活比較殷實的今天,文化消費是具有極大市場的。而且我們看到,無論是圖書、音像製品等出版物市場,還是戲劇、電影、音樂會等演出市場都非常繁榮。獨文學講座不盡人意,不但規模不大,且基本都是免費性的。不能按市場的規律,進行自身的良性迴圈。難道是公眾文學講座不能夠形成市場嗎?我們看一看其他地方的例子。在台灣省的台北市,有著不少的學會、研究會組織講座,有免費的,而多數是出售門票的,價格一般和看一場電影差不多。而且每處的聽講人數都不少。講座的題目有些還是系列的,比如《史記》系列講座,分多次逐一講析《項羽本紀》、《陳丞相世家》、《李將軍列傳》、《屈原賈生列傳》等傳世名篇。很受聽眾的歡迎。

    北京是一個擁有一千三百多萬人口,文化底蘊深厚的文明古都。公眾文學講座具備形成文化市場中新的消費點的條件。筆者認為公眾文學講座也像話劇、電影一樣,應該是有償、收費的。但現在看來,肯花錢聽文學講座的人還不多。這就需要大力的宣傳,對這一消費群體進行培養。坐在現代文學館的講座大廳中的聽眾來自各個階層,有大、中、小學生,有中學教師,還有熱愛文學的普通工人。這就説明公眾文學講座很有群眾基礎,將大有作為。相信只要公眾文學講座堅持下去將是很有市場前景的。也只有將文學講座作為文化消費對待,它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北京日報》2001年6月1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