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畢肖普 回到心靈的旅行
——讀《北方南方———與伊麗莎白畢肖普同行》

      與一個人一生的豐富性、複雜性相比,一部書總是要對作為寫作對象的材料進行選擇、甄別並闡發作者的個人觀點或發現,因而,一部書往往可能會簡化甚或曲解人生。也許我們很難説明,在一部小説的虛構性和一部隨筆體的傳記的虛構性之間,其界限到底在哪。事實上,我們也同樣有可能對一部傳記所展示的傳主的生活的真實、客觀的程度,保持懷疑。不過,存在著一種能自動呈現的真實性嗎?當我們訴諸文字,我們就不可能絕對接近真實。閱讀《北方南方——與伊麗莎白畢肖普同行》這部隨筆體傳記時,我發現,伊麗莎白畢肖普(ElizabethBishop,1911-1979)這位我一直偏愛的詩人的影像在此書中既模糊又生動。本書的作者,詩人蔡天新在對畢肖普一生的主導生存狀態和她詩歌獨特品質的把握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某種參照。在思考方向上,不同詩人之間可能存在著某種相互吸引、感應、理解的特徵。畢肖普隱秘的個人生活,幽默的談吐氣質,節制的詩歌風格,使她贏得了那些在內在品質上與她相似的詩人們的尊重、理解甚至崇拜。這種神秘的親和力也許正是熱愛旅行的詩人蔡天新選擇畢肖普作為書寫對象的根本動因。

    畢肖普雖然出身富裕家庭,卻自幼喪父,幾乎同時,因母親患精神病而失去了母親的關愛。她在加拿大的外祖母和美國波士頓的姨母的輪流撫養下長大,自幼就有著深刻的遷徙與漫遊的經驗,而她的一生也處於不停的遷移之中。她的個人生活極其隱秘、富於傳奇性。她是一個雙性戀者,偏向於同性戀,有過5位關係密切的同性伴侶。她旅遊、酗酒,為同性戀情中的衝突、矛盾所苦;她寫作的速度因而很慢,一生所寫的詩加起來也不過一百多首。但她美妙的詩歌也為她贏得了多項榮譽,且日益受到後繼者的重視。由於現實中的畢肖普對自己的私生活總是守口如瓶,傳記作家們往往對她望而卻步。可以想見,蔡天新的寫作在如何蒐集、佔有材料和結構全書等方面,面臨著挑戰。

    作為一部傳記,《北方南方》的特色首先表現在它別致的體式上:全書以作者和傳主的旅遊為線索,各章以傳主曾經生活的所在地地名為標題,章內由若干標示出序號的小節構成,每節剛好佔據一頁。這不僅增強了傳記的可讀性,同時也顯示了作者對寫作風格的個人要求。這正幫助作者克服了寫作中面臨的困境,包括材料的佔有和性格分析的深入要求。從這一意義上講,其結構具有巧妙的避實就虛的功能。由此也印證了我初讀此書時的印象:這是一幅由各種傳聞、軼事、推斷和想像共同拼貼而成的詩人畫像,必須承認,畫中的形象看起來是破碎的。但這幅畫像又有一條顯著的支點,即,詩人的一生與地理的關聯,但作者在描述中打破緊密聯繫傳主生平加以敘述的嚴謹要求,而以一種東拉西扯的口氣,帶出一大批與傳主相關或不相關的人與事。有些貌似不相干的聯繫卻也意味深長。這部傳記的手法顯示出作者對畢肖普生活細節的專注,對詩人的深層寫作生活的理解。也許這正體現了詩人思維類型(而非學者思維類型)的特點以及隨筆手法的優勢。然而,換一個角度,我們同樣面臨著困惑:畢肖普的詩歌寫作內在的傳承性如何?她的雙性戀感情取向是怎樣形成的?又如何影響了她的精神生活和詩歌寫作?她詩歌的美固然不屬於“精巧對稱的一類,也並非痛苦和裸露的一類”,而她“像江河的支流、高遠的飛鳥和夜晚的螢蟲那樣驀然顯現”的詩歌之美,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這些如果不能從詩人的生平資料中探索,或許可以借助更多的作品分析獲得?《北方南方》的附錄部分,收錄了由蔡天新翻譯的畢肖普9首重要的作品。特別是其中《人蛾》、《魚》、《犰狳》、《訪問伊麗莎白醫院》、《在候診室裏》等,此前已有中譯本的幾首詩,相比而言,它們可以稱得上出色的譯本。在選擇詞語和把握節奏感方面,處理得相當協調,頗能見出畢肖普詩歌的風格特色,包括一種貫穿性的觀察態度,節製冷靜而不失幽默的表達風格,某種使日常生活陌生化的才能等等。但有時候,我也懷疑,詩歌的不可譯性可能在更深處,存在於英語和漢語這兩種語言的不同的詞語聯想和展開方式方面。比如,我確實沒有從中譯本中,強烈地感受到蔡天新稱之為畢肖普所依賴的“一種強烈的音樂節奏、複雜的想像力和洞察力”,乃至“使得大多數女詩人望塵莫及”的“夢幻般敏捷的詩歌”所帶有的“某種男性氣質”。

    從性別與寫作的關係中考察畢肖普的詩歌寫作,我們會發現她敏感內向的性格使她有別於同時代那些自覺張揚女性主義觀念的女性作家,因而她的寫作無意中也成了一些對女性主義文化立場有誤解甚至敵意的批評家,特別是一些男性批評家用以反駁女性主義的例證。事實上,問題要複雜得多。當畢肖普對安德麗安裏奇等自覺的女性主義者的寫作立場表示質疑時,她表達的實際上是另一個問題,寫作和個人生活的關係。作為詩人,畢肖普選擇的是一種個人化的生存立場,它是悲觀的、退避的,但她的寫作本身卻具有了一種普遍性,即她相當曲折、相當準確地處理了生存的個人和寫作的非個人化的關係。我們能在一些偉大的作家如卡夫卡、奧頓、瑪格麗特尤瑟納爾等人那裏找到這種藝術處理方式。她的寫作中顯然也透露了弗吉尼亞伍爾夫在剖析女性的精神命運時所提及的寫作中的“匿名”慾望。

    總的説來,《北方南方》為我們勾勒了詩人畢肖普的一幅畫像,畫像中的她,也許更像被疊映在眾多詩人作家的形象、各種地理概貌以及她的情人們的形象之間的一個影象。不過,這難道不正是我們社會中人的生存形態麼?

    《北方南方——與伊麗莎白畢肖普同行》/蔡天新著/東方出版社/2000年版

    

    中華婦女報 2001年6月4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