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一部撼魂動魄的史詩——評長篇小説《日出東方》

    《日出東方》無疑是一部相當厚重的、具有史詩品質的長篇小説。它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依託,通過對中國共産黨早期歷史的潛心研究和藝術重構,在縱橫捭闔的歷史語境中,生動地再現了20世紀早期中國社會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展示了中國共産黨由誕生到發展的曲折過程。

    從歷史跨度上看,這部作品集中敘述了從1919年到1928年這十年間中國共産黨人浴血奮鬥的歷程,但是,它所輻射出來的審美內涵,卻是對中華民族整整一個世紀歷史命運的思考。因為這十年既是中國社會變動最為激烈的歷史時期,又是中國共産黨誕生和發展最為艱辛的初始階段。各種政治勢力尖銳交鋒,各種社會思潮風起雲湧,人民大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一片晦暗。中國共産黨正是在這種歷史的危難時刻誕生了。這種歷史的選擇,決定了中國共産黨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必然要經受種種難以預測的巨大考驗:一方面要它面對各種敵對勢力的瘋狂盤壓,不斷地完善自身的理論思想體系,發展壯大自身的力量,另一方面又要頑強地肩負起啟蒙大眾的歷史使命,引領他們自覺地走向反抗壓迫、解放自身的歷史征途。作家黃亞洲精心地擇取這段具有典型意義的歷史,實際上也就是要通過對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和發展這一過程的追溯,藝術地反映出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某種必然性邏輯。在敘事過程中,作家既潛入到社會結構的深處,在紛繁複雜的事件中找出歷史發展的主脈,又超越于歷史時空的拘囿,對歷史進行現代意義上的重新梳理,從而生動地演繹出中國共産黨那種強大的生命力、頑強的戰鬥力以及巨大的凝聚力。

    從故事層面上看,《日出東方》採用直面歷史場景的再現法則,將整個故事直接安置在中國社會巨變最尖銳的部位,使中國共産黨的誕生、發展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以及中國社會內部的種種衝突始終緊密地融鑄在一起。小説為我們生動地展示了在20世紀早期的中國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五四”運動、中國共産黨建黨、中共二大、中共南湖特別會議、中共三大、國民黨一大、國共合作的産物——黃埔軍校的創建、中山艦事件、北伐、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共五大、汪精衛“五一七”分共政變、南昌起義、中共“八七”會議、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三灣改編、井岡山會師……等等。但是,在表現這些重大歷史事件過程中,作家不是以一種外在化、概念化的方式來圖解歷史事件,而是潛入到歷史事件的深處,找出種種歷史現象背後深層的社會衝突和生存聚焦,以必然性的社會矛盾推動敘事的發展,讓所有重大歷史事件牢牢地吸附在動態的社會發展結構中,形成一種緊密的歷史內在結構譜係。因此,深入到文本內部,我們可以看到作家把握歷史主脈的科學立場,審度歷史內在規律的敏銳眼光以及駕馭歷史的高超腕力。

    作為一部長篇小説,《日出東方》之所以具有某種史詩性的品質,不僅表現在作家對紛繁複雜的歷史風雲的精確演繹上,還體現于他對眾多歷史人物的生動鮮活的藝術表達上。在具體的敘事中,作家十分注重對人物生命情態的描繪,生動地刻畫了中共早期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一大批傑出領袖的光輝形象。面對這些豐碑式的歷史人物,作家不是以一種平面化的方式,對他們進行神話式的處理,而是努力地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中,使創作主體的審美情感與敘述對象在精神維度上保持對話的姿態,將這些偉人還原為一個真正的生命實體,還原為一個個有血性、有理想、有情感的立體的人,寫出他們內心深處的個性氣質、才情秉賦,尤其是他們作為一個個具體的人所具有的種種喜怒哀樂,使他們洋溢著種種鮮活的生命情態。其次,作家又通過一個個重大歷史事件,展示他們在平凡的生命情態中種種不平凡的一面,尤其是作為共産黨人的種種優秀品質,如堅定執著的人生信念,駕馭歷史的豪邁氣度,為國為民的犧牲精神,以及卓越不朽的人格境界。從某種意義上説,文學作品的本質就在於必須通過獨特而豐富的典型人物展示其審美價值,特別是在敘事性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作品的藝術品質。《日出東方》的成功,就在於作家面對一個個早已在人們心中形成某種文化定勢的偉大人物,以精妙的細節描繪、豐富的個性演繹,將他們的生命狀態重新激活,使讀者在接受過程中感覺到他們仿佛就在自己的眼前活動著。

    克羅齊曾説:“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人類之所以一次次地回望歷史,反芻歷史,就是為了從過去的經歷中吸取教訓,從歷史的記憶中總結經驗,以便更好地開拓未來,迎接新的挑戰。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認真地去了解歷史,都能潛心地去思考歷史,都能辯證地去看待歷史。正是從這一點上説,《日出東方》的出版,無疑又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對於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了解中國共産黨的早期歷史,了解我黨早期領導人卓越的鬥爭經歷和思想風采,堅定自己的人生理想,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中國文化報 2001年5月3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