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工人作家 從工廠和礦山走來 

    在各産業系統,活躍著一批充滿熱情的作家。比如煤礦系統,礦工們不僅開掘埋藏在地層深處的煤炭,也同樣開掘出了發光發熱的煤礦文學。在新時期文學中,以陳建功、譚談、劉慶邦、孫少山、周梅森、謝友鄞等為代表的一批煤礦作家走入讀者的視野。比如鐵路系統,曾涌現出李國文、莫伸、張林、陳繼光、宋清海等一批有影響的作家。比如電力系統,有莊家新、劉安琪、潘飛、朱春牛、李廣澤、黃秋石、張弛又令人刮目相看。

    今年5月中旬,全國煤礦文學創作工作會議暨中國作協、中國煤礦文聯共同舉辦的“西山煤電杯”全國煤礦烏金文學獎頒獎大會在北京召開。在參評的325件作品中,獲獎作品有125件。電力系統組織的“電力文學獎“也已評選了3次。

    跨入21世紀,工人文學創作該走向何方?一如既往地活躍在歷史舞臺上的工人階級,他們的作品將如何更加豐富多彩地點綴文藝百花園?

    真正有良心的作家就要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中國文壇甚至世界文壇上,到處都能看到中國工人作家及其筆下工人們活躍的身影。

    中國作協共有6個産業作家協會,作為作協團體會員的有鐵路、石油、電力、煤礦、地礦、治金作協,另外還有一些不屬於團體會員,如水利、建設、林業、化工以及國防科工委的航太、航空、船舶、電子、核工業、兵器等。一些産業作協大都有自己的刊物,煤礦作協的《陽光》,石油作協的《地火》,林業文聯的《生態文化》,水利文協的《大江文藝》,鐵路作協的《中國鐵路文學》等。

    在文學界一直享有很高聲譽的“烏金文學獎”,是中國作家協會與煤礦文聯聯合創立的全國煤炭系統最高的一個文學獎項,自1984年首次創辦,至今已頒發了4次,共有500多篇作品獲獎。參評作品連年增多,獲獎的篇數也按比例增多,創作基礎更為廣泛,作品品質也在不斷提高,而且有的已經走上世界文壇。如孫少山的《八百米深處》、去年在《中國文學》發表劉慶邦的4篇煤礦題材的小説,這些作品均被翻譯成英文和法文。

    煤礦作家協會成立20年,會員200多人,其中中國作協會員就有30名,都是業餘作者,有的至今還在井下採煤。煤礦作協主席劉慶邦300多萬字的作品中有一半以上是煤礦題材的。他曾在煤礦工作9年,後來一直都沒有脫離過煤礦,至今仍在《中國煤炭報》社工作。劉慶邦説:“煤礦題材是我創作的重要領域,我對煤礦生活有深切的了解,每年到煤礦採訪,都能得到很多創作素材,總有不斷創作的動力激發著我,使我對煤礦有寫不完的東西。最近發表的中篇小説《神木》、《月光依舊》都是煤礦題材,短篇也有不少是煤礦題材的。”

    煤礦作家是特殊的生態群體,在特殊的工作環境中面臨生存的困難,以及跟大自然的嚴酷抗爭,隨時都受到死亡的威脅——而文學要表現的正是這些。從這個角度講,煤礦同時也是文學的富礦,它們之間有天然的聯繫。劉慶邦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得地獨厚》,因為煤礦是往地下延伸的。正由於這些條件,激發了煤礦工人的創作熱情,從煤礦中走出了很多作家。作家周梅森也是從煤礦走出來的,他創作的《人間正道》、《天下財富》、《中國製造》三部長篇小説都是有感而發,是對20年改革開放的回顧和探索,其中《中國製造》獲“五個一工程”獎。他説:“幾十年間,我介入了社會的各個層面,從最初當礦工,做文學編輯,後來經商,搞房地産開發,一直到參與扶貧考察、企業改制等活動。我是工人家庭出身,對最基層的老百姓生活狀況也比較了解。我看到的很多事情不能不讓我感慨,我覺得不把它們寫出來對不起我的良心。應該使人們看到改革的複雜和曲折。我感謝生活,任何生活對作家都有意義,作家主要是寫東西,我熱愛這個職業,希望寫出更好的作品奉獻給讀者。如果沒有現實生活中的崇高和壯美,沒有那些流血、流汗、流淚的改革者帶給我的感動和震撼,就沒有這部作品成功問世。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社會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感受到生活給予我們的豐富饋贈。同時也要感謝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難。”

    針對工人文學創作的薄弱環節對症下藥,把小説創作與改革發展結合起來,努力反映新時代建設者高尚的精神風貌。

    電力文協每5年評選一次“電力文學獎”,一共評了3次,兩次長篇小説獎空缺。電力文協副秘書長、電力作協副主席顧紹康認為獎項空缺的原因是措施不利,反映社會的中長篇多,反映行業內的作品不多。他認為解決在長篇上難以突破的關鍵,在於如何認識生活,從文藝理論上把表現行業和表現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把電力改革跟文學創作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脈絡,這是我們的主要任務,也是“十五”計劃的任務。

    煤礦文學作家致力於短篇小説創作的多一些,對於“烏金盃”長篇小説獎的空缺,劉慶邦説,有一些作者沒經過訓練,上來就寫長篇,作品不成熟,達不到一等獎的標準。獲獎作品空缺也有利於大家提高目標。為提高長篇小説創作,煤礦作協曾專門評過長篇小説獎。總的來説,作者對長篇題材的把握不是很嫺熟。相比之下,中短篇小説創作比較突出,尤其短篇,是煤礦文學創作的強項,每年都有優秀的作品被全國各種報刊選載。兗州煤礦的青年作家盧金地、內蒙古的荊永鳴、山東的莊旭清等創作成果比較突出,從作品上看很有潛力,而且已經寫出了不少好的作品。這次短篇小説有三個一等獎獲得者,有兩個仍在煤礦工作。為了使工人文學創作有個比較好的環境,自1997年起,煤礦作協先後與5名作家簽訂合同,為作家創作保證了充足的時間。

    每年的全國煤礦文學青年創作會,煤礦作協都請一些知名專家和作家辦講座,和作者進行交流討論,激發大家的創作熱情,比如今年就邀請了曹文軒、雷達、肖復興、徐坤等前來開講座。針對煤礦文學創作的薄弱環節,煤礦作協還召開了煤礦文學理論研討會、煤礦詩歌研討會,並組織一些文學活動“對症下藥”。

    目前,中國作協創聯部中直會員處在與産業作協研究協商,共同組織知名作家到各部委産業系統重點工程深入生活,比如西氣東輸、南水北調、西電東送以及青藏鐵路建設項目、塔裏木河的治理等國家重點工程。一些工程的建設實行了招投標形式,引進了工程施工監理制度,這些都是改革年代重點工程建設新的亮點,作家只有投身到這些工程建設項目中去,才能寫出反映工程建設者光彩形象和精神風貌的作品。近日寧夏作協主席、著名作家張賢亮將到黃河小浪底工程去深入生活,由於有些國家重點工程正在立項,中國作協尚在積極聯繫商定之中。另外,中國作協還跟基層單位進行合作,召開筆會,培養作者,幫助基層文學刊物組織稿件,給基層的文學愛好者開設文學講座。

    江山代有人才出。繼一批有成就的工人作家走向社會之後,一批年輕的工人作家正在脫穎而出。

    在産業系統中曾經有一些有實力的作家屢次在全國小説評選中獲獎,後來走向社會。比如曾在鐵路作協的李國文去了中國作協,張林退休了,陳繼光調到了上海作家協會,鐵路裝卸工人出身的莫伸調到了西安電影製片廠,只有宋清海還在南昌鐵路局。

    中國電力文學藝術協會下屬的中國電力作家協會,是中國作協的團體會員,現有全國會員15名、省級作協會員221名。這支隊伍看起來仍以中年作家為主,最近這一兩年開始在作者培養上向年輕作者轉移。顧紹康介紹説,他們將於今年下半年召開青年創作會議,目的就是把工作的重點向青年創作隊伍傾斜。他認為,工人文學創作隊伍真正的潛力在年輕作家身上。建國初期成長起來的作家大多過了60歲,他們本著樸素的感情寫作,文藝理論上差了些,難以有再大的突破;中年作家大部分是“文革”期間開始創作,在認識生活、文字把握上都有能力,但大多在系統網省一級的領導部門、工會文聯組織和文學報刊雜誌擔任領導職務。而年輕一代的作家,文化底子強,既是業務的骨幹,又是創作骨幹,比如青海的馬海軼、內蒙的車玉、湖南的楊舒翼都有很大的潛力。

    從電力作協的創作情況看,散文和詩歌是強項,中長篇小説是薄弱環節。顧紹康説,他們將著手“三個傾斜”。一是在作家培養上向青年作者傾斜,除召開青創會外,還和《中國電力報》共同組織了青年創作專欄,在專欄達百期時將推出青年創作叢書,繼續發展電力作協的第二批會員;二是在創作題材上向中長篇傾斜,如果有好的中長篇,將召開研討會,並對這些作者在假日創作甚至出版方面給予一定關照。比如東北電力系統每出版一本書給予作者一定獎勵;三,在電力系統,國家重點任務是“西電東送”,因此在創作方向和精力上將向西部傾斜。

    顧紹康説,系統內作家的創作還需進一步加強。原來水電統一,河北的陳衝,湖南的蕭育軒、黑龍江的黃秋石等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也都“流失”了。到1992年,水電分開,電力成立文協,整個創作隊伍在水準上有所提高。在80年代,全國會員只有2名,現在發展到15名;省級會員也由30名發展到220多人,有近30名同志擔任地方文聯、作協的副主席或理事,整個隊伍的力量水準在提高。建國50年時,電力文協組織出版了一套包括小説、散文、詩歌三卷本的《太陽文庫叢書》,在社會上産生了一定影響。

    有人説,新世紀將是一個業餘作者成為主流的世紀。涵蓋了整個北京市的業餘職工文學創作研修班,橫跨各個行業系統,50多年來已經形成了品牌,成為眾多文學愛好者的“家”。

    除産業系統的作家外,各地還活躍著一些業餘的文學創作學習班。50年代在勞動人民文化宮成立的北京市業餘文藝學校(簡稱藝校),進入90年代中期後成為北京市職工文學創作研修班,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總工會和北京市文聯三家發起,由勞動人民文化宮一手操持。北京市職工文學創作研修班負責人杜方倫説,這裡曾接納過無數與文學結緣的作家和百姓。老舍在殿裏講過許多觀察生活的例證,冰心述説過她的文學生涯,茅盾用他那俊秀的字體簽過名題過字。趙樹理則不止一次操著上黨梆子味兒的腔調背誦過名篇……舉凡居京的作家、詩人如周揚、蕭三、鄭振鐸、何其芳、曹禺、周立波、艾青、郭小川、端木蕻良、臧克家等都曾登階入殿,現身説法。從老闆到打工妹,從機關幹部到遠郊農民,360行,行行都有業餘文學愛好者,文學前輩的接力棒傳到寶刀不老和風頭正健的當代作家手中,這支文學新軍在北京呈現出星火燎原的勢頭。近四年來,有370余人領略了文學殿堂的風光,有近千篇(部)成熟或幼稚的文字從他們的筆下汩汩涌出。他們的作品在《人民文學》、《詩刊》等名刊名報上佔過一席之地。

    從童工到部長的高佔祥,就是從這裡邁開了他文學之旅的第一步。對業餘寫作者來説,這無疑是個可遇難求的良機。50年來,一批又一批職工寫作者,如李學鰲,高佔祥、溫承訓、李生生、何玉鎖、王恩宇、陳滿平、顧紹康、張寶申、陳建功等,就在這裡植根成長,櫛風沐雨,終於蔚然成林。在新時期,職工文學創作研修班也陸續涌現出來一批青年作家,由於參加勞動人民文化宮的活動脫穎而出,逐漸名聲鵲起,被讀者認可。

    中國作協創聯部中直會員處處長陳新增説,在改革開放年代,我們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工人作為經濟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現在的生活、勞動的狀況以及喜怒哀樂應該是作家關注的重要內容。生活在其中的作家,本身就希望把自己的生活反映出來;其他系統的作家,也希望深入到生産建設第一線,汲取營養、豐富自己。目前,新興産業的崛起,傳統産業結構的調整,國務院機構的改革以及中國將要加入W TO,這一切都會引起人們生活的變動,不論是國有大中型企業,還是外資、合資企業,以及鄉鎮企業等,都會面臨著生存挑戰和發展機遇。這一切都會構成波瀾壯闊的生活畫面,其中有關命運起伏、情感撞擊等的文學素材,是作家從未遇到過的。這正是作家希望親身體驗的,這些也是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富礦。只要文學存在,作家要挖掘的富礦的價值也永遠存在。真正有良心的作家就要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由於部委和産業結構的調整,有些工人作家的生活處於變動當中,有些作者的單位保留與否、自己的職務變動與否都未可知。但他們仍堅持創作,努力寫出很多反映變革時代産業系統、産業工人生活和心態的作品。

    

    中華讀書報 2001年5月3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