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元代青花瓷》——展示中國陶瓷史上的豐碑

    由朱裕平先生新近完成的力作《元代青花瓷》出版了,作為該書責編,我從一開始就覺得這個選題所具有的價值,所以當我得知這部書稿時,便誠意説服朱先生,將它交給文匯出版社出版。

    中國自漢代燒制出現代意義上的瓷器後,數千年來薪火不絕,瓷器生産代出新品,從漢代的青瓷、唐代的白瓷、五代秘色瓷、到宋代五大名窯中鈞窯窯變瓷和影青瓷、天目釉以及元代青花和青花釉裏紅、明代鬥彩、清代粉彩和琺瑯彩,可謂流派紛呈,爭奇鬥妍。然而,在所有中國瓷器大家族中,青花及青花釉裏紅瓷所包容的中國文化內涵最深、最廣,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最深,且對中國人的生活影響最大,而這其中又數元代青花瓷最令世人嘆為觀止。這不僅因為元代是中國青花瓷生産的濫觴,它産生於中國陶瓷製造史上的第一個巔峰時期——宋代之後,其工藝技術承襲並光大宋代的優秀傳統而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還因為自元代青花瓷産生的那一刻起,便以其獨特的魅力風靡中國,遠銷海外,成為中國陶瓷生産與出口的大宗及中國陶瓷史上的執牛耳者。

    由於年代久遠保存不易,加之生産初期産量的限制,存世元代青花瓷總約數百件,其中大件、精品又多藏于海外,所以歷來公認價值連城,彌足珍貴。學術界對於元青花的研究始於二十世紀初期,因其十分稀有,真容難睹,關於元代青花瓷産生的歷史背景、官民窯性質、工藝特徵(包括胎體特徵、釉層特徵和青花特徵)、産品分期,裝飾工藝等留給後人的未解之謎太多太多,數十年來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隨著元青花的不斷被發現和確認,人們對它的認識也不斷加深。但是,系統研究元代青花瓷歷史的大型專著卻寥寥無幾。

    朱氏《元代青花瓷》的出版,對青花瓷史的研究無疑是一大貢獻。本書作者為近年來在中國古陶瓷研究領域頗有聲名與造詣的朱裕平先生,其著述之豐厚,在國內同行中名列前茅。《元代青花瓷》更是其積10多年研究之力,並在該領域獲得相當建樹之後的又一精心之作,可謂厚積薄發,功到渠成,它的出版也將使作者在古陶瓷研究領域再踏上一個新臺階。

    《元代青花瓷》一書是作者關於中國青花瓷史研究的一個重要序曲,其特色在於吸收了最新考古成果,以全新視角多層面地對存世元代青花瓷資料作系統歸納與科學分析。書中對一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與心得;而更多的則是作者在對中國陶瓷發展總體把握的基礎上,從歷史角度出發,用哲學思考的方法對元青花研究作了全面總結與梳理。那些尚不曾被普遍關注的問題,那些全新的詮釋與思考,都表明瞭作者在古陶瓷研究領域遊刃自如的實力。例如,對元青花瓷商品性質的定位便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因為這在傳統觀念中似乎是一個早有定論的問題,即大件的整器為官窯,而小件質劣的為民窯。本書在對元代官民窯生産體制、社會經濟發展、元青花瓷生産工藝、中西文化與貿易交流需求等諸多因素分析後認為,元青花瓷從一開始就是為滿足社會商品需求,尤其是為適應對外貿易需求而生産的。也就是説,元代青花瓷完全為民窯性質,這一觀念也許正能解釋為什麼存世的元代青花瓷中,國內藏品與海外藏品在器型與器形、紋飾風格與內容、工藝品質與原料質地等方面迥然不同,且同樣是海外發現或收藏的元代青花瓷,東南亞、西亞、歐洲與非洲的也不盡相同,而這種現象在海外收藏的明清瓷器或之前的唐宋瓷器中卻不甚明顯的原因——正是因為元青花的商品性質,使它尚在窯爐中時便被賦予了不同的“身份”與“身價”,那就是不同的市場需求。

    關於元青花瓷生産的分期問題,由於元代歷史很短,存世的實物資料極為有限,過去對這個問題似乎未被重視,抑或是懸而未決。本書從元青花的製作工藝著手,即對現存的元青花瓷釉面顏色(青白釉、白釉與卵白釉三種)與青料的種類(進口青料與國産青料兩種)進行梳理排比,再結合紋飾繪畫特點等諸多因素,提出將元代青花瓷生産分為延期、至正期和元末期的新觀點。這樣的分期方法和理論依據均為前人所未想,只有被元青花瓷精髓浸潤後才會有如此獨到的思考和靈感。

     應該説,本書收入的元代青花瓷資料是相當豐富的,雖然世界上元青花總數僅數百件,但其中大部分收藏在海外,蒐求不易,國人難見真容。作者經多年曲折訪求後,在書中披露了大量海外藏品資料,極大地豐富了《元代青花瓷》的內容。頗具匠心的設計編排與精美的印刷相得益彰,如將元青花器型、紋飾內容進行同類排比,或將胎釉、繪畫局部放大,其效果極具視覺衝擊力,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使其成為本書的又一特色。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05月2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