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科普讀物不是“小兒科”

    20日,首屆“科技活動周”的壓軸戲———第4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儀式,86家出版社的129種科普作品分獲一、二、三等獎。

    自1994年第3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評出後,我國優秀科普作品評獎工作中斷了整整7年。這一次,數量如此之眾的高品質科普圖書呈現于評審專家面前時,業內人士感慨頗多:我國的科普讀物正從“小科普”昂首進軍“大科普”。

    若干年前,中國人對科普的認識還停留在低層面上,出科普書、買科普書似乎都僅僅是為了豐富青少年課外活動或滿足公眾業餘興趣。所以,我們的科普讀物大多追求輕鬆、熱鬧和休閒,而忽略了知識更新和智慧含量。

    對此,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有關負責人認為,今天,我們的科普讀物不能再“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了,而應該將公眾視線引向當今科學的最前沿。讓公眾理解一片葉子是什麼固然重要,但更要告訴人們,枝、幹、樹是什麼,最終展示的應該是科學森林。

    人類已進入21世紀,知識經濟猛烈衝擊著傳統的生産、生活方式,科學技術如此貼近每個地球人可謂亙古未有,科普需求空前巨大。我們的科普目標也因此提升到了相當的高度:提高國民的科學技術素養,培養同當今科技發展相適應的專門人才及高素質的勞動者。

    科普不再是“小兒科”。科普的概念第一次“大”了起來。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潘家錚院士認為,增強國家科技競爭力不是培養幾個尖子人才的事,關鍵要提高整個民族的科技素養,更何況,尖子人才也要從高科技素質的民眾中産生。

    潘院士認為,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不僅普通民眾需要科普,就連科學家也需要科普。“科學普及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人都不可能全能全知,不是也有科學家相信‘水變油’,也有專家癡迷‘特異功能’嗎?”

    茅以升等老一輩科普作家的作品曾經影響了整整兩代中國人。但當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之時,我們的科普圖書卻“稍遜風騷”了。

    今天獲獎的責編之一趙萌認為,科學普及,科普圖書責無旁貸。她説:“國內外科普圖書都面臨多媒體的有力挑戰,但科普圖書作為紙媒體正在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並在這個空間裏張揚著自己的個性。”

    她認為,本次獲獎作品展示出的內涵、理念、創作水準,都標誌著中國科普圖書完成了從傳統科普向現代科普的轉化,可以説,中國精品科普圖書時代到來了。

    中國科協黨組副書記、評獎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徐善衍認為,科普創作是科普的源泉和基石。本次評獎結果可喜可賀,不僅科普作者隊伍擴大了,新增了許多院士、專家和青年科技工作者,而且題材豐富,幾乎涵蓋了現代科技發展的各方面,從裝幀到插圖也都堪稱上佳。

    徐善衍説:“科普的意義絕不僅僅傳播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重要的是將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傳播于整個社會。”

    本次評獎活動是由中國科協、新聞出版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作家協會聯合主辦的,獎金由北京大學贊助。據悉,從今年起,這一獎項將每兩年評選一次。

    

     《中國青年報》2001年5月2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