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書摘:明天,我們怎樣找飯碗

    加入世貿組織後,絕不意味著吃飯要放下筷子改用刀叉,國人也絕不會因此而每天都吃牛排麵包。老百姓可能會與外國人搶飯碗,否則就會連稀飯油條也吃不上。 你為自己的未來作好準備了嗎?

    風險投資業的創始人喬治F多瑞特將軍説:“我們做計劃的目的不在於預測未來,而是為了更好地應對它。未來的不確定性越大,計劃的必要性也就越強。”

    預測未來的價值就在於,在它到來時能夠更好地利用機會。

    我們不是大師,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指望描述未來的圖景,像先知先覺者那樣指引一些阿里巴巴式的青年通向成功的山洞,做不到。

    面對諸如資訊技術、智力資本、全球市場這些很難確定的變數,預測未來之路的確很困難。

    但是,如果看不到未來我們所從事職業的內涵及其發展前景的話,我們很有可能跨入失業者的行列,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未來學家預計,人類職業將面臨每15年更換20%的嚴峻局面。選擇一份不會失業的工作,對進入21世紀的我們來説,至關重要。

    我們所能想像到的可能性越多,那麼我們在將來遇到猝不及防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小。

    有多少人看到了未來生存的途徑?

    有多少人還在黑漆漆的鐵屋內昏睡? “入世”後就業機會知多少?

    就在我們為中美簽署加入WTO協議而歡欣鼓舞的時候,從西雅圖卻傳來這樣的消息:由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勞工問題上産生嚴重分歧,世紀末最後一次世貿組織會議不歡而散、無果而終。

    “入世”後,我們即將面臨全球化的就業競爭,福兮?禍兮?

    按照經濟學上的解釋,一個國家的國民生産總值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將創造400萬個就業機會。這意味著,我國將增加2000多億元的産值和至少1000萬個就業機會。

    上海部分研究WTO的專家們同時補充説:改革開放20年來,外資企業已經為中國提供了大約1000萬個就業機會。

    而在大洋彼岸,也有美國人氣憤地指責道:“政府像喝醉了酒似的把我們的工作機會扔給了中國。”

    也因此,僅從擴大就業這個角度而言,不少學者撰文禮讚:“WTO——這是世界送給中國的一個新世紀的禮物。”

    然而,據中國官方最權威的新聞機構新華社1999年11月16日播發的消息,未來7年內我國就業結構的變化將如下:

    農業減少966.2萬人,減幅3.6%;

    機械及儀器工業減少58.2萬人,減幅2.5%;

    汽車工業減少49.8萬人,減幅14.5%;

    食品加工業增加16.8萬人,增幅2.1%;

    紡織業增加282.5萬人,增幅23.6%;

    服裝業增加261萬人,增幅52.3%;

    服務業增加266.4萬人,增幅2.1%;

    建築業增加92.8萬人,增幅2.2%;

    增加人數與減少人數相抵,實際上最終還將減少154萬人左右。這還只是受WTO衝擊最大的國內行業就業人數的統計,其他行業根本未計算在內。僅從就業這個角度來看,WTO,如果説對我們是一份“禮物”,還不如説是一朵“帶刺的玫瑰”更為貼切。

    早在19世紀,美國第16屆總統阿伯拉罕林肯就説過這樣的預言:“如果取消關稅而支援自由貿易,那麼,我國每一經濟部門的工人便將和歐洲工人一樣,降低到農奴和貧民的水準。”他的話也許有些言過其實。但是,對於那些認識不清自由貿易這“狼的法則”的真實面孔的人而言,不失為一帖清醒的良藥。

    WTO來了,它走進中國,也走進每一個中國人的平平常常的生活。我們的就業門檻是否會抬高我們的生活品質是否會“降低到農奴和貧民的水準”呢?

    跨國公司的大量涌入,一種前所未有的經濟地震和社會地震即將來臨。為建立世界市場,上百萬人將成為犧牲品。這已經為那些加入世貿組織的國家所驗證。

    “全球化”——這個高度濃縮的命題揭示著:高科技武裝的通訊交往、低廉的運輸成本、沒有國界的自由貿易正在把整個世界融合為一個惟一的市場。這些都造成了激烈的全球競爭,包括勞動力市場的競爭。

    大規模的裁員即將開始,在21世紀,啟用有勞動能力居民的20%就足以維持世界經濟的繁榮,其餘80%的人呢西方學者認為,將來的問題是“你去吃飯還是變成餐點被別人吞吃”。在全球競爭中,我們怎樣尋找到飯碗,而不致淪為“餓狼”嘴中的“肥肉”? 能找到一份穩定的職業嗎?

    “我的孩子怎樣才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我們怎樣才能保住自己的工作直到退休”?

    諸如此類的疑問不時會在這個動蕩不安的世紀末響起,困擾我們的神經。

    獲得一份跨越整個職業生涯的工作,已經成為這個時代不少人夢寐以求的“聖杯”。

    加拿大著名的未來學家理查德沃澤爾説,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種尋找“聖杯”的願望,表明現代人都渴望著一種回歸:回到我們溫馨的記憶中的那種似乎更加純樸、更加穩定的年代。

    然而,整個世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把一個人從學生時代,直接順順利利地送到退休時代,這之間會存在一條牢固的惟一的“傳送帶”麼上帝也會搖頭。

    因為,由單一的全球一體化經濟以及隨之出現的全球性勞動大軍引發的競爭,正在加劇。

    國外權威性的經濟管理雜誌《華爾街雜誌》認為:“在一種殘酷的全球性經濟中,競爭將造成全球性的勞動市場,再也沒有任何一種職業是有保證的了。”

    “一業定終身”的時代消失了,我們不必沉湎于悲觀。有一首歌很好:“從頭再來。”畢竟,變動性增強,反而會給那些能夠靈活轉向的聰明人帶來更多實現自我價值的良機。 能保護就業不受外國競爭的威脅嗎?

    答案是令人沮喪的:不能。

    設置貿易和關稅障礙,阻止廉價商品進入我國市場與國內商品競爭,從而明顯保護本國廠商及其職工,這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辦法。然而,在加入WTO後,這一辦法顯然已經失效。

    前蘇聯政府保護其工業和就業免受來自外面的競爭長達70餘年。但是,在這段時期,蘇聯的工業越來越落後於自由市場的競爭者。當蘇聯政府錢財耗盡,沒有能力再維持強國經濟的假像的時候,世界這才發覺,蘇聯的經濟已經成為一錢不值的一堆垃圾,根本無力養活它的工人。

    這一案例可以推論出這樣的觀點:以長遠的眼光來看,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非但不能維持就業,反而會對就業造成損害。

    這是一條令人難以接受的真理。

    這,更是那些仍然在受“保護”的行業的從業人員所竭力否認的真理。 中國的人口何時從“壓力”變成“動力”?

    建國初,中國人口為5億人左右,現在中國已經超過12億人,年平均增加約1500萬人。人口劇增的同時,耕地面積卻以驚人的速度銳減,水土流失嚴重,生態遭到破壞。儘管上述催人警醒的文字頻繁地出現在我們餐桌的報刊上,現代人卻已經有些熟視無睹。

    因為人口數量的龐大,所以從資源和經濟實力的總量來看,中國相當多的指標處於世界前列,但是,一按每人平均計算,則多處於世界每人平均值之下。也就是説,連世界平均水準也趕不上。難怪,一味地宣稱“中國地大物博”,實在是有些“夜郎自大”之嫌。

    與人口相應的就是豐富的勞動力,現在中國擁有的勞動力數量,相當於幾個發達國家勞動力的總和。由於改革開放伴隨著的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國勞動力的素質有了相應的提高,特別是有競爭力的科學技術隊伍,引起外國投資者的關注。這對世界來説,應該是財富。從這個角度來説,中國的人口和勞動力,已經開始被認為是世界之所以選擇中國的依據之一。

    “中國人完全有能力養活自己”——面對“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這樣的疑問,中國的專家和政府官員們用這樣斬釘截鐵的語言來作回答。

    (摘自《明天,我們怎樣找飯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4月版)

    《光明日報》 2001年5月14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