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陳屹:從曼哈頓女人到自費寫作主婦

    在我的寫作中,沒有渲染,沒有誇大,而是真實地訴説。確實,來自世界的移民,如潮如涌擠進美國,道理何在?其間的內涵,就是我在竭力挖掘的內容!

    一位美國數學家説:“中國留學生中,為什麼很少出現真正的科學家?是因為大家沒有那種為了科學狂熱,為了科學而獻身的精神。美國太富有,太容易進入中康水準,所以,太多的能人,沉浸在追求暇逸中,忘掉了夢,出現了太多的平庸之輩。”

    在美國移居的華裔,絕大多數的留學生儘管已經在美國享有最高學歷,儘管已經進入美國科技尖端領域,儘管經濟水準早已進入美國中上階層,還是無法與這個社會融合。説起美國子女的教育問題,更是華裔新移民無盡的困擾。實際上,一個常識被大家忽略:美國的中小學教育與美國大學教育,是兩個不同的環節與體系。成人移民最缺的是美國最基本的“知識,文化素質教育”,而這個空缺,使我們不僅對美國深層大文化一知半解,而且,從性格和特質方面,由於夾在雙重文化之間,也成為中不中,洋不洋的多。

    由於負責編輯“陳屹視線”,通過很多次的電話和Email,我和陳屹已算相當熟識。她對寫作的癡迷,對生活的激情,每每曾感染著我。在北京又一次風沙瀰漫的日子,在亞運村匯園公寓她一位朋友的家中,我終於見到了回國為其新書《誘惑與困惑——美國教育參考》做宣傳的她。她與照片上的和我想像中的幾乎完全吻合,只是更加嬌小,更加熱情洋溢。做事風風火火的,大方而又隨意,也不像許多在國外生活多年的華人那樣中英文交織著説話,本是天津人的她竟帶著不少京腔,不少新詞兒也都知道。對北京某些變化的不熟悉,都被朋友們笑為“鄉下人”的“土氣”,她也嘻嘻哈哈地應和著,説“沒辦法,農村人就是農村人”。就這樣,沒有任何客氣的寒暄,她就像一位從未遠離的朋友,隨便聚在一起談談新聞舊事。

    她説真的沒想到自己還能寫書。不少朋友也吃驚,會開玩笑地説:“陳屹視線還有的寫啊?”她會很認真地告訴朋友:“我只是剛剛開始,還有很多很多的東西在等著我寫。”

    《泰坦尼克號》引發一段《初戀》

    “我現在只是一位從事寫作的人,從未想過要當個什麼作家。在美國居住的十幾年中,我幾乎沒有寫過什麼中文,提筆忘字的時候太多了。那一年,正是《泰坦尼克號》上映的季節,我也去湊了個熱鬧,結果整整幾天幾夜,心情都無法平靜。這麼簡單的故事,為何如此感人?因為它美,因為它真。不知是哪一天的夜裏,一張男孩子的臉在我的眼前晃來晃去。説來奇怪,這是我二十多年來再沒有想起的人。我再也無法入睡,用英文一氣呵成寫了一篇故事,英文題目是《藏在心底的秘密》。整整六個小時,當完筆時,天已經破曉。那篇文章,後來用中文改寫,就是我的處女作《初戀》,沒想到竟然給我帶來了無數的讀者、名家的肯定,和寫作路上的第一個獎。我的寫作生涯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十多年在商場上,忙忙碌碌,高薪高職,那時的感覺,高處不勝寒!而當一篇小小的讀物出世後,竟然‘全世界’的人都來與你分享。寫作把我帶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全新世界,我的生活再也不是早八晚六的機器人了,我可以時時刻刻在工作,也可以什麼也不做,可以癡癡地站在田野中,望著藍天,感覺與大雁一起蕩遊。我會被一件他人不經意的故事所感動,我不在僅僅用眼,而是用腦,用心,用情去摸,去感受失落、傷痛和歡欣。

    我剛過了40歲,感謝我進入中年了。不然,我不會有這麼多經歷可以寫。我曾收到過一位‘老幹部’的電子郵件,他説很喜歡我的專欄,因為‘新穎’。我想‘新’的原因,是我根本不會寫作,所以沒有傳統的框框吧。什麼事都有好和壞,有時想不到的不利,現在成了有利。”

    辭職後發現另一片天空

    1982年黑龍江大學英語專業畢業後,陳屹開始從事對外貿易工作。1985年自費赴美留學主攻市場與管理學,在俄亥俄大學獲碩士學位後,步入紐約曼哈頓的世界,從事國際經濟貿易工作,先後在兩家美國著名公司擔任公司主管要職。

    “我真的很喜歡商場的感覺。我的性格屬於商場,不認輸,不怕失敗,勇於嘗試。但當我在這種忙忙碌碌中感受著成功時,當我在天空飛來飛去的時候,我會突然想,我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果作為‘女強人’的代價是犧牲與孩子的共處時間,值得嗎?現在的孩子獨立性很強,很早就會離開家,如果總是爭分奪秒地工作,必然沒時間與孩子分享情感。在激烈的內心掙扎之後,我毅然地辭了職。辭職並不是辭掉人生,它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我很欣賞芭芭拉布希的一段話:我是個家庭主婦,但作為母親,當到我這個年齡時,我覺得最欣慰的是:當孩子最需要我的時候,我沒有離開過他們,我一直在他們身邊。現在,我的孩子永遠回家。”

    “我很慶倖,先生這些年來,事業蒸蒸日上,經濟上讓我免除後顧之憂。國外聽別人用‘自派公費’的説法,我覺得它完全適合我的情況,我也是公費,我的‘公’當然是指老公啦。這也是外人解釋的理由:因為她不用愁吃穿,所以她可以寫作,可以為寫作‘自費’週游世界,採訪各方人士。實際則不然,來美國之前,當時跟國人的生活一樣,都很儉樸,自費來留學時,不可想像的經濟壓力,和艱難的日子,都挺過來了。那時,我從未感到過苦得活不下去。我是一個容易快活,生活隨意的人,無論遇到任何困難,我會哭泣,但是絕不倒下,因為我有理想,有夢,有明天。現在開始拖家帶口了,確實有許多責任和義務。在美國這些年來,我感受最深的是:許多華裔,最大的花費是房子,人們買了一棟豪宅,花上一輩子的心血,來付它的貸款。而我把房子變小,走出房子,走進一個大世界。確實,因為開始寫作,我對自己的生活,改變,調整和簡單了許多。看世界時,也有了不同的角度和心態,我常常是以感激平和的心態面對周圍,我不貧窮,我也不富有,但是,我很知足。”

    以普通人身份直面美國教育

    陳屹現在完成的作品中,有海外隨筆系列,詩歌散文系列,中短篇小説系列,美國名人採訪系列。《誘惑與困惑———美國教育參考》是她的第一本書。

    對於美國教育,她實在有太多的話要説。她在書的後序中曾講到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女友高一的女兒有天從學校回來,在家人的飯桌上講起當天上的生理課,她坦誠地講述著什麼是精子,卵子,懷孕是怎麼回事?如何來避孕?女兒臉不紅,心不慌地對父母講:“老師給大家分成了不同小組,每個組都有一個主題,我這個組是來負責為大家示範如何使用避孕工具?”孩子的父母驚訝地彼此眨眼睛,只見女兒從冰箱裏取出一根黃瓜,演示她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媽媽緊張地問:“你們男女不分開講嗎?”女兒不解地反問回來:“我們是一個班的同學,該怎麼分開呢?”事後,女友對他先生説,“這就是美國教育成功的地方,能讓孩子以科學態度來思考東方傳統中隱諱的內容,這説明孩子比我們進步了。”

    “當然,儘管美國教育中有它許多可取的地方,但是,絕不可能照搬。在美國教育資源富足的大環境下,美國學校關心的是:如何鼓勵學生走進學校上課?如何提高美國高中生的畢業比率?而在中國,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大的效益?不是怕學生上課的紀律問題,或者逃學問題,而是,如何讓學生少上些課?少去死讀書,讀死書?”之所以要寫這本書,是因為她發現,寫教育的不是專家,就是成功的孩子,或者是養育成材的家長個人,好像成功的定義只屬於登上象牙寶塔的人。陳屹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把來美十六年的沉澱,把眾人的成功與失敗,訴説出來。

    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

    同許多移民一樣,陳屹自己的一雙兒女在也美國出生長大,也一樣不愛説中文,陳屹把孩子送到美國最好的學校,中國孩子並不多。“因為孩子畢竟要在美國長大在美國發展,東方的性格很難在美國出人頭地。美國需要你會表現自己,要善於交流。在美國,很小的孩子就會説:‘我叫,你叫什麼?’‘你長得很漂亮。’‘阿姨你做得很好。’他們會給人一種熱情。中國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不是講英文還是講中文的問題,而是是否融入美國文化的問題。”

    “我在教育孩子時,最注重的是不把他們當成小孩子,而把他們當成一個平等的人。其實任何孩子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他們身上的缺點,不是爸爸的,就是媽媽的,我會從孩子身上不斷省視自己,完善自己。我認為培養孩子的愛心很重要,我每天晚上都會對孩子們説:媽媽非常愛你們。孩子看的書我都看,不懂的我會問他們。他們抱怨的時候心中一定有不平,健康的家庭要永遠鼓勵孩子把話説出來。當然,我們也會有爭吵的時候,孩子會有不聽話不理你的時候,但事過後,孩子有時會給我留張小條,用英文寫道:媽媽,我知道你難過了,對不起。我是愛你的,下次我會做得好些。”

    作為女人,陳屹真的很幸運,來美16年走過留學生經歷的每一段路,有過欣慰的事業,如今在事業有成彼此相愛的丈夫相伴及一對可愛的兒女相陪下,正走向一個新的成功。她説,我一直在擁抱生活,我會珍惜,會回報。我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自己:好好學習,好好做人,好好聽取別人的意見。我現在,每天過得都很快活,我想更多的是來自精神上的充實吧。

    《北京青年報》 2001年5月1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