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一個法國親王的道德沉思

      我現在還能清楚背誦出多年前讀到的一句箴言:“愛情和火焰一樣,沒有不斷的運動就不能繼續存在,一旦它停止希望和害怕,它的生命也就停止了。”那時,我還無緣系統拜讀拉羅什福科的專著,只是自此對其人其作品充滿了了解的渴望,直到終於在書店中邂逅這本安靜質樸的《道德箴言錄》,如獲至寶地覓到“拉羅什福科著”幾個字。

      平心而論,作為同樣以寫作格言而聞名的作家,拉羅什福科的名氣的確不如培根、蒙田等人,或許,這與他著述極少不無關係,但這絲毫不能影響他作為思想家的偉大,按《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的説法,“他是以一本書立身的人”。

      拉羅什福科(1613-1680),法國思想家,著名的格言體道德作家,1613年9月15日生於巴黎一個家世顯赫的大貴族家庭,早年熱衷於政治,先是反對紅衣主教黎塞留,入獄並流放外省,後又捲入反對首相馬扎蘭及王權的政治密謀和武裝鬥爭,參加投石黨之亂並幾次負傷。晚年不問政治而出入于各種文藝沙龍,寫有《回憶錄》(1662)與《道德箴言錄》(1665-1678)兩部作品。

      早年的拉羅什福科是“一個流血的政治型人物”,由於世襲的馬爾西亞克親王身份和後來的公爵身份,他對政治有著與生俱來的狂熱,於是他從政、密謀、鏖戰、被流放,甚至被監禁于著名的巴士底獄……這一階段的他好勇鬥狠,是以行動來閱讀生活這本大書。晚年的拉氏相當不幸:愛子夭折、妻子和情人先後去世、健康每況愈下、深受病痛折磨,惟一值得慶倖的是,他變成了一個沉思的文化型人物,他經常出入的不再是硝煙瀰漫的沙場,而是安靜的、充滿女性氣息的藝術沙龍,他傾聽、交談、思考,以消化早年豐富閱歷的方式來療傷。他厭倦行動而渴望思考,思考的重要成果便是一本雖薄猶厚的《道德箴言錄》。

      拉羅什福科的《道德箴言錄》共收箴言641條,其內容相當於一部道德心理學著作。但《道德箴言錄》並不是一堆規範和訓條的集合,告訴人們應該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而是通過對人們行為品質的分析和描述,揭露人們實際上在做什麼、想什麼。在這一點上,拉氏顯然看得很透,他無意于充當一個臆想的導師。他在第一條箴言中寫道:人們所謂的德性,常常只是某些行為和各種利益的集合。這一思想構成了他整部《道德箴言錄》的基調。於是在論及被人們看做是德性的一些品質和行為時,他揭示“人們熱愛正義只是因為怕遭受不義”;“慷慨常常只是一種偽裝起來的野心,它蔑視小的利益是為了得到大的利益”;“對別人的讚揚往往是為了被別人讚揚,想讓人注意他的公正和辨別力,而拒絕別人的讚揚則為了被讚揚兩次”。在分析人的各種劣根性和惡行時,他認為人們畢竟還不敢公開地行惡和與德性作對,而往往是在德性的名義下行惡:“偽善———這是邪惡向德性致的敬意”。

      拉羅什福科對上述行為品質所作出的評論,很顯然是根據它們的動機而非它們的效果,他的這種“動機論立場”貫穿全書始終,使得該書問世伊始即毀譽不一,喜愛者自不必待言,拉氏認為責難者“反對這些揭露人內心的箴言的原因是:他們害怕被揭露”。但不管怎樣,《道德箴言錄》確實産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它不是那種曇花一現的書,它的生命力的長久和它的篇幅的短小恰成反比。

      馬克思曾在給恩格斯的信中指出,《道德箴言錄》表達了一些“很出色”的思想,並專門抄錄了數段給恩格斯(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308頁,人民出版社版)。愛因斯坦也曾在二次大戰最苦悶的歲月中專門寫信向他滯留在德國的朋友推薦這本書。受它影響比較大的作家和思想家,在法國有司湯達、紀德等,在德國有尼采,在英國有哈代……

      《道德箴言錄》〔法〕拉羅什福科著 何懷宏譯 三聯書店出版社

     《中國青年報》2001年4月25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