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山頭虎繞魂 郭沫若

    山西省有個昔陽縣,昔陽縣有個大寨村,在那特殊年代,大寨堪稱是大名鼎鼎。大寨村旁有座虎頭山,還真應了那句老話:“山不在高,卻很有名。”在山半腰的蒼松翠柏中,長眠著兩位頗有名氣的老人———一位是大寨事業的締造者陳永貴;一位是大文豪郭沫若。

    清明節這天,我專程從太原來到昔陽大寨,登臨虎頭山,虔誠地拜謁了郭老(1892.11.16—1978.6.12)和陳永貴(1915—1986.3.26)陵。因為二墓都在虎頭山的半坡,上有高山樹林,下有果園良田,居高臨下,正可將大寨全景飽收眼底,大寨人則一齣村口,便可仰望到他們長眠的地方。兩墳呈半圓狀,相距約數米遙,一字形並排,墓側旁有松柏圍欄相伴。右邊不遠處有個很大的蓄水池,是當年軍民共建,友誼象徵。池水深且靜,猶如一面碩大的鏡子,風和日麗,微風輕拂,滿池波光粼粼,映襯著天上的白雲飛鳥,旁邊的綠樹山影,環境顯得清閒悠雅。尤其到了春暖花開時節,花香四溢,百鳥鳴唱,此情此景,稱“風水寶地”,乃名不虛傳。

    據了解情況的人講,郭沫若生前並沒有説過要在大寨造墳立碑之事,彌留之際,留下遺言説:死後將部分骨灰撒在大寨的土地上。至於後來的立碑造墓,那是大寨人的多情多義之舉,也是對郭老的敬仰敬重之情。

    那麼,郭老為什麼要留言骨灰撒大寨?這中間還有一段情緣。

    1965年冬,當時身為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為響應毛主席、黨中央關於“農業學大寨”的號召,親率中科院的科學家們,奔赴大寨參觀訪問,學習“取經”,實行“三同”,一塊戰天鬥地;在向大寨人學習的同時,也為大寨人科學種田傳授科學知識,既當學生,又當先生,與大寨人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大科學家向農民學習,接受教育,這是那個時代的特色!

    郭老在此間參觀學習時,詩興大發,心情激蕩澎湃,揮毫寫下了《頌大寨》詩:

    全國學大寨,大寨學全國。

    人是千里人,樂是天下樂。

    狼窩成良田,凶歲奪大熟。

    紅旗毛澤東,紅遍天一角。

    後來,郭老又乘興寫了《參觀大寨展覽館有感》詩一首,同時刊發在當年12月7日的《人民日報》上。尤其是他寫的“全國學大寨,大寨學全國”這兩句,更富有哲理性與辯證法,有先見之明,後來的實踐發展也確實證明,大寨雖跨入了榮耀之巔,也仍有自己的不足與弱點,“大寨學全國”,提醒得很必要,很及時。在這點上,就是現在的大寨人,每提到此,也爭誇郭老有遠見,有眼力,話實在,講科學,不愧是大科學家。若當年大寨真能放下架子“學全國”,彎路還會走得那麼遠嗎?

    後來還有件事一直牽掛在郭老心裏,那就是他在大寨時,曾應承下一句話:等今後有空了,一定再到大寨來看看。哪知年事已高,身不由己的事常常難免,這句話沒能兌現,1978年6月12日,郭老與世長辭。郭老是個言而有信、説話算數的人,心願只好變成了“將部分骨灰撒在大寨”的遺言。

    1992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的百歲誕辰。這天,大寨人懷著對一代文豪的深情,在虎頭山半坡的松柏茂盛處,對郭老骨灰進行了隆重而又簡樸的安放儀式。

    似眨眼間,郭老已離開我們20多年了。這20餘年,舉國上下發生了巨大變化,大寨也由雲端回到人間。如今再到大寨的人,或故地重遊,或思憶當年,舊景重現,每當看到郭老在虎頭山畔的墓碑,哪個人不是肅然起敬,思緒萬千,郭老啊,您留給大寨的不只是座陵墓,您將情與愛,融化在這山水中,您永遠和大寨人民在一起……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1年04月18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