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洞察中國經濟的走勢
——《中國市場“難”在哪》

    一個活生生的事實出現在我們面前:中國經濟正遭遇過剩;從糧食、棉花到煤炭、鋼鐵,從彩電、冰箱到服裝、鞋帽,從電影拷貝到樓房別墅,從農村勞力到銀行存款,無不如此。過剩如今已是中國經濟的大敵。産品過剩—物價下降—企業效益滑坡—競爭力下降—職工下崗或收入減少—對未來預期不佳—消費不旺—産品過剩,這個怪圈就是近年來令人頭痛的通貨緊縮。

    入世後,過剩的中國將全面向世界開放,而開放的中國所面臨的則是全球的市場化。在全球都踏上市場的不歸路、都競相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工業化+市場化=過剩」這個折磨人類長達二百年之久的病魔,將在全球肆虐。不發達的中國遭遇過剩,而過剩的中國又要全面走向過剩的世界。如何化解這一大塊「剩餘的價值」,已成為今日中國的一大難題。

    過剩時代的到來,向中國經濟提出了全面挑戰。揮之不去的過剩現象,暴露了我國經濟體制與經濟運作方式的諸多弊端。當前的過剩問題,倘若只用「實」的方法去解決,那就無疑會犯事倍功半的方向性錯誤。只有運用「虛擬經濟」這只魔力無邊的隱形之手來為中國經濟理氣通脈,才可能找到別有洞天的柳暗花明。由此觀之,中國經濟的未來,就在「虛」與「實」的切換之中。

    實體經濟向虛擬經濟的轉換能否順利實現,取決於經濟金融化的快慢。隨著金融資産在社會財富中的比重不斷擴大,金融這种經濟資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日益提高,金融政策逐步成為核心經濟政策,中國經濟將完成由不發達到發達的飛躍。主宰社會財富乾坤大挪移的金融市場,作為虛擬經濟的主要載體,因此將責無旁貸地擔負起中國經濟虛實轉換主戰場的重任。

    我國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如今早已突破六萬億元大關。這六萬億元存款,不僅是我國經濟生活中最大的過剩,而且是最嚴重的金融資産積壓。我國金融手段創新滯後、金融市場活性不足、經濟金融化水準甚低的現狀,造成十分矛盾的局面:一方面,國家財政捉襟見肘,舉債空間所剩無幾;另一方面,民間投資與消費蓄勢待發,卻苦於通暢金融渠道的匱乏,以致大量存款白白躺在存摺上。

    宏觀調控應以居民消費需求變化的趨勢為依託。只有切實解決一系列影響人們消費的實際問題,才能真正推動人們的消費傾向。啟動消費決非朝夕之功所能奏效。倘若缺乏富有邏輯性的完整、連續並能貫徹始終的政策戰略,啟動消費的口號就只會淪為一句空話。同樣重要而必不可少的是金融品種的創新與豐富。有了二者的相輔相成,高額儲蓄這只「籠中虎」自會有效支撐中國經濟在新世紀的持續高速增長。

    中國經濟的特殊性在於,二十餘年高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改革開放,來自社會轉型、體制轉換、結構調整與機制變革所釋放的巨大能量。中國的漸進式改革開放,逐步摧毀阻礙經濟發展的制度桎梏,使體制在脫胎換骨中不斷突破。正是這種體制釋放,全面掃清市場化道路,帶來一片生機與無限活力,使中國經濟持續突飛猛進。如今,在實體領域如火如荼並碩果纍纍的體制釋放,正開闢其第二戰場,日益將中心轉至金融市場等虛擬領域。金融這個從實體經濟向虛擬經濟切換的主戰場,將決定中國的命運。須知:經濟增長的活力正來自經濟金融化,來自解除所有阻礙金融戰略性調整的制度與體制約束。體制釋放將隨著金融深化的不斷到位而逐步由商品市場向金融市場拓展,這正是我們延續「中國奇跡」的制勝法寶。

    (按:《中國市場「難」在哪》,王德培主編,「福卡經濟預測叢書」之一,文匯出版社出版)

    《大公報》2001年4月8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