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經  濟
財  經
國  際
法  制
教  育
科  技
軍  事
文  化
體  育
健  康
旅  遊
讀  書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地方通訊
華人社區
域外評説
世界博覽
圖片中國
文化週末
大作家靠“小雜誌”起家

    20年前,美國文學雜誌《巴黎評論》(TheParisReview)主編喬治普林姆頓約我寫一篇有關中國文壇情況的報道,那時中美剛恢復邦交,美國文化界對中國文學及出版局勢極具興趣,我的幾篇回國訪問記曾引起他們的注意。恰好董樂山受康奈爾大學邀請在該校做訪問學者,我靠樂山的幫助和自己在國內的見聞寫了上下兩篇《中國文學界現況》的文章在該刊發表。那個報道可算是中國對外封閉30年以來的首次。如今《環球時報》文化版編輯邀我寫一篇介紹美國文學雜誌的文章,不禁令我想起30年來的變化。照理,中國讀者應該對美國文化界的情況相當熟悉,用不著我在這裡嘮叨。

    首先,我們不能將美國的情況與中國相提並論。在中國,文學雜誌如《收穫》之類,歷史悠久,銷路甚大,聲望極高。美國並無這種情況。由於美國是個商業社會,什麼都是以盈利為主,雜誌靠廣告生存,要拉廣告便必須靠銷路,它的生存必須靠有關方面的津貼。所謂“有關方面”,我是指大學出版社或者慈善基金會,幾乎每個大學都有一本文學雜誌,例如《芝加哥評論》、《密蘇裏評論》、《愛荷華評論》、《麻省評論》、《耶魯評論》等等。

    雜誌如要廣銷,內容必須是綜合性的。聲望甚高的《紐約客》並非純文學雜誌,它的內容包括時論、人物介紹、社會問題之類,所發表的短篇小説每期最多兩篇,詩歌與散文、雜文之類也少。其他兩本聲望甚高的雜誌《大西洋月刊》與《哈潑氏》也是綜合性的,只偶爾發表一兩篇小説。不過由於這些刊物的品位高,凡是在上面發表處女作的無名作者必受出版界的注意。

    真正的純文學雜誌以《巴黎評論》聲譽最高,銷路最大,可以靠廣告自給自足。有聲望的綜合性雜誌銷路至少數十萬份,高可達百萬以上。《巴黎評論》銷路則不過二三萬份,在純文學雜誌中可算是高的了。

    不過純文學雜誌種類並不少,它們很多都受大學出版社資助,編者很多是文學教授,所精選的都是品質很高的嚴肅文學作品。雖然銷路不高,稿費甚少,能在這些純文學雜誌發表作品是認真寫作的青年作者的夢,因為文學代理人與出版商往往在這些雜誌中發掘人才。

    在美國,純文學雜誌號稱“小雜誌”,為普通大眾讀者所忽視,它們的讀者多是對文學寫作有興趣者。有新穎獨到見解的青年作者喜歡向“小雜誌”投稿。但《巴黎評論》已不能算是“小雜誌”了,它于1953年在巴黎創刊,半個世紀後仍在繼續,主編喬治普林姆頓是紐約文化社交界的名人。

    其他著名純文學雜誌有左翼思想的《黨派評論》,于1927年創刊;《南方評論》,于1935年創刊;《文學評論季刊》,于1943年創刊,等等。這些刊物都是季刊,每年出版4次。小雜誌最盛時期是70年代。據1980年的一次統計,那年“小雜誌”共有1200余種。可是多數都是由作者或詩人自資印出的詩刊之類,銷路只有數百份。較為出名的純文學雜誌一般銷路也不過兩三千份。

    許多後來的名作家都是在純文學雜誌起家的,例如,曾在《巴黎評論》發表作品的包括喬依絲卡洛兒奧茨、諾曼梅勒等。《巴黎評論》以登載長篇作家訪問記著名,談論他們的著作習慣與秘訣。除了訪問記以外,每期約發表四五篇短篇小説,10余首短詩或長詩,一兩篇討論文學的特稿,以及一些藝術家的速寫、畫與照片。它的內容品質極高,備受文學界尊崇。與《紐約客》相比,後者不免充滿商業的世俗氣味。

    《環球時報》(2001年03月2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