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皮影藝術的百科全書

    在中國藝術中,皮影流傳廣泛又獨具特色。它綜合了戲劇、音樂、美術的某些特點,集文人寫作、藝人刻繪與民間演唱為一體,別致、豐富,雅俗共賞,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可惜的是,過去對皮影藝術的研究薄弱,沒有系統的文獻記載,缺乏學術上的鉤沉整理,劇目、音樂、影刻大量失傳,老藝人自生自滅,而從理性的高度總結它的藝術經驗和規律,更是鮮有人做。但癡心於皮影藝術,以艱苦卓絕的努力改變著這種狀態的人還是有的——《中國唐山皮影藝術》一書的出版,就是明證。

    唐山皮影原稱“灤州影戲”,大約在宋、金時代由汴京(今開封)遷傳而來,流行于灤縣一帶,後播至周邊及更遠省區,成為最有群眾基礎、最具特色和影響,藝術遺存也最豐富的北方皮影之一。

    《中國唐山皮影藝術》收入皮影雕刻作品800幅。它的文字內容,記述和分析了唐山皮影戲的歷史傳説、沿革演變、相關民俗、演出形式、劇本、唱腔、操縱表演、皮影造型和雕刻工藝,最後還介紹了著名的雕刻藝人和唐山影戲參與世界文化交流的情況。這是所見對唐山皮影乃至整個皮影藝術所作最為全面而具體的描述,有大量新材料,有作者的新發現,有對皮影雕刻造型與工藝過程的詳盡討論。800幅皮影雕刻圖像,分為行當臉譜、冠戴發髻、頭部造像(俗稱“皮影頭茬”)、服飾造型、砌末設計(道具雕刻)、整體人物(能活動起來的整體連綴)以及演出場面等。其中每大類又分為諸多小類,如頭部造像又包括各式文武旦、文武生、文武官、將帥、番兵反將、神妖僧道,以及諸如太監、兵卒、家奴、兒童等等的“雜類”,條清縷析,文圖並茂,向觀者提供了百科全書式的皮影藝術知識。而那些以紅、黑、綠為主色、對比強烈的影人和影戲雕刻,以圖像語言全面展示唐山皮影藝術的奇異、大膽、別致、絢麗、精妙和難以想像的豐富性,像應接不暇的盛筵那樣讓我們領略皮影藝術的美、創造性和價值。

    書中專設一章談皮影雕刻工藝和名師,很值得稱道。對雕刻工序與相應技術如刮皮、漿皮、選皮、劃形、擇刀、鏤刻、上色、上油、組裝的記述,對著名老藝人的介紹,都是研究皮影藝術及其發展史不可或缺的環節。以往所見民間藝術研究,有的喜歡擺出“文化人類學”的大架式,用生澀的譯文名詞,侃不著邊際的大理論,而對研究對象的基本背景、基本類別、基本狀況、相關因素和基本經驗包括技術經驗等等卻不甚了了。《中國唐山皮影藝術》文字樸素,言之有物,是傾盡全力的紮實研究,與某些大而空的“傑作”完全不能同日而語。

    皮影藝術的興盛時期雖已過去,但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傳統,作為兼具文人與民間、視覺與聽覺、時間與空間的綜合性藝術,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有深入探究的必要。這種探究不僅是對歷史文化的追述和理解,也為當代和以後的藝術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參照。20世紀極富創造性的畫家林風眠,從皮影藝術吸取創造新形式的營養,就是人們所熟知的例子。

    《光明日報》 2001年3月2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