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誰是未來文壇主人翁

    新生代作家的崛起、網路文學的繁榮、低齡寫作的活躍,使得一些文學刊物和出版社對年輕一代作者前所未有地關注。這些“文學青年”中,誰可能有更大的發展,在今後的一二十年裏卓然成家,成為未來文壇的主人翁?記者為此採訪了一些出版社、刊物、網站、媒體的資深人士。

    作家出版社的編輯楊葵看好的是一位默默無聞的女作者田熹,她剛出版了一本長篇小説《沒有河沒有岸》。楊葵説:“作為一個從未寫過小説的人,田熹出手不凡。她的語言基本功過關,難得的是她對待寫作有一種心平氣和的態度,也耐得住寂寞。另一個可能有發展的作家是石康,不過他必須改變路數。總的來説,這兩個人的問題都在於寫作和生活的經驗不足,小説裏還少激烈的、動人的東西。”

    博庫網站的黃集偉推薦的是尹麗川,她在《芙蓉》上發表的《孫子找爸爸》頗受好評。黃集偉認為她兼寫小説、詩歌、劇本、時評、網上的帖子,寫作的狀態既不“焦灼”也不“膠著”,更符合人們表達自我的原始狀態。黃集偉還看好兼有協和醫科大博士和MBA頭銜的馮唐,他描寫醫學院生活的小説處女作《萬物生長》即將出版。黃集偉讚賞的是“文學票友”的寫作態度:“未來文學的希望,要寄託在非文學青年、非中文專業出身的人身上。”

    《人民文學》編輯部主任、知名評論家李敬澤卻認為,所謂的“70年代”讓人無法預測未來,他們成名快,消失得也快。這裡有個尺度問題,就是對待文學的專業態度和持久精神。所以,李敬澤看好的是北京的徐琨,江蘇的朱文、畢飛宇,廣西的鬼子、東西,河南的李洱這一批自90年代初陸續冒頭的作家,他們的市場效應或許不及“70年代”,但創作的勢頭很好。

    《北京晚報》記者謝璽璋對未來的文壇很不樂觀,他説看不出哪個人有不同尋常的氣象:“當年看阿城的小説《棋王》,馬上覺得有一個作家出現了。現在的人一本接一本出書,看完了都想不起哪本書是誰寫的。這些年輕作家不是玩鬧,就是平庸,還得了頹廢病。其實他們還沒富貴過,哪兒來的頹廢。就算得病,病得有特點也行,還都是一個病。想成大氣候,還是需要一個對文學的基本態度。”

    這次採訪還有一個副産品,受訪人也各自談及對現今成名作家的感受:王安憶和莫言的寫作仍處於上升期。閻連科、嚴歌苓不容忽視。余華、劉震雲、方方讓人抱有希望。未來中國文壇的“大師”應該誕生在這些人中間。但現在的文學界常常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干擾,有某些非常優秀的作家把握不住自己,聲名鵲起後掉進了改編電視劇、給報紙寫稿的狀態。未來的誘惑將越來越多,所以作家能在多大程度上堅持文學理想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上述議論都只是一家之言,而且有些受訪人不避嫌疑,推薦的是與自己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作者和作品。對文學的評價從來是見仁見智,任何預測都難免尷尬。

    但是,從圈內人的議論上,能得出一個明顯的結論:未來的文學寫作,文字、技巧基本不在討論之列,關鍵問題是對待文學的態度,結論也大致有三:“玩兒票”、執著、“心平氣和”。到底哪種態度有助於促成好作品的誕生?這個問題像文學本身一樣撲朔迷離。

    《北京青年報》2001年3月22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