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老別墅傳奇

    剃頭匠與“中國第一別墅”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許多華僑紛紛到鼓浪嶼置業建房,據工部局當年報告稱:近二十年裏,華僑和僑眷在鼓浪嶼興建了一千多幢別墅住宅。其中最為豪華的當推“印尼糖王”黃奕住的“黃家花園”,當年號稱為“中國第一別墅”。

    黃奕住小時家貧,大弟被送給遠房親戚,大妹、小妹均送給別的農家當童養媳。為減輕父母的負擔,阿住“晨輒入山樵採,易錢供菽水”,同時開始學習理髮,師從三年而成,成為理髮匠。一日為一豪紳理髮修面時,豪紳突然咳嗽,阿住的剃刀猝不及防,微傷其額角,阿住忙不迭地道歉,還是被那豪紳斥責謾罵,並揚言要找他算賬。阿住怕得不敢住在家裏,但也從此萌發下南洋謀生的意願。父母賣掉了祖傳的一丘田,得銀36元,作為他出國的盤纏。

    1885年春,黃奕住身藏這36塊銀元,帶著理髮工具,徒步一百多裏走到廈門,搭木帆船來到自由港新加坡,住在鄉親的小店“弄幫”,一有閒暇就挑起理髮擔到碼頭為人剃頭,天長日久,人們親切地喊他“剃頭住”。四年間,黃奕住從新加坡的雪蘭莪輾轉到印尼的棉蘭、爪哇,感到挑剃頭擔子是發不了財的,想改行做商販。一天在理髮時,他把想法告訴了一位老華僑,老華僑很支援他,並借給他五盾作本。阿住隨即銼壞了剃刀,連同其他理髮工具一起丟進了大海,發誓告別過去,重新奮鬥。他由行商到坐賈,再到開商行,直至做國際貿易,成為印尼爪哇四大糖王之一。到1919年,“剃頭住”已成為跨商業、銀行、保險、房地産、種植等多行業和跨中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的商界巨子和華僑領袖了。

    1919年4月29日,黃奕住回到廈門,帶回資金2800多萬美元(折合銀幣4000多萬元)。黃奕住決定定居鼓浪嶼,為建新宅,事先買下洋人球埔邊上原英商德記洋行“二寫”(副經理)的住宅,先行住下。1919年8月,在“二寫”住宅兩側建對稱的兩幢別墅,稱“南北樓”,安置家小,約耗資八萬元。緊接著于1921年,拆去“二寫”住宅,興建“中樓”。

    該樓由上海裕泰公司承建,請中外設計師精心設計,既具歐式別墅風采,又有貴族的華貴裝飾,還有中國傳統特色,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高級別墅。中樓為四面回廊,前為雙向步階,後為弧形寬廊,可以遠眺日光岩,還可在此宴請賓客。廊柱為剁斧凹槽,纖細高雅,挑檐水準劃分,造型簡潔華貴,氣度非凡。回廊幔挂絲絨長簾,簾外看不到簾內活動,簾內卻可透視簾外景物。別墅的雙向臺階、廊面鋪裝、樓梯及扶欄,均用義大利大理石,工藝精湛,至今光可鑒人,據説僅大理石一項就花去白銀20萬。所有房間懸挂明鏡,框上雕有三件理髮工具:剃刀、須刷、掏耳筒,示意子孫毋忘先輩創業之艱辛。中樓二樓中廳還佈置“家史館”,作為教育子孫的拜堂。天臺的鐵欄杆,造型別致,可區別於鼓浪嶼所有的別墅。前後有兩個天臺,漫步其上,“金帶水”海域、日光岩、升旗山等,盡在眼中,宛如站在鼓浪嶼的中心點上,使人心曠神怡。

     中樓新穎華貴,穩重大方,加上花木配襯的花園庭院,十分秀美。自20世紀50年代起,黃家子孫將其交給政府管理。這裡成了國家賓館,曾住過中外許多政要。

    黃奕住還投資房地産,從1919年至1935年,在鼓浪嶼建房160座,建築面積達4.15萬平方米,在廈門佔首位。他還獨建了一條日興街。在鼓浪嶼,幾乎所有角落都有他的房産。此外,他還投資鐵路,開採礦産,並自費投建廈門自來水廠和電話公司,是廈門自來水和電話業的奠基人。他遵照母訓,捐款建設廈門、鼓浪嶼的小學、中學、大學、醫院,還捐助上海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及北大、南開與嶺南大學等。黃奕住1945年在上海逝世,終年78歲。

    廈門港的標誌——八卦樓

    中日《馬關條約》後,台灣割讓給日本,光緒皇帝嚴令駐臺官員回大陸。時任台灣墾撫大臣、團防大臣的林維源,率領台北板橋林本源家族回到了廈門,定居鼓浪嶼。

    林本源家族的第三房林鶴壽,在廈門水仙宮開設“建祥錢莊”,進行金融投資,曾捐助美國歸正教會開設的“鼓浪嶼救世醫院”一千銀元,還在上海投資房地産,自認財力充盈。他看到鼓浪嶼上大多是領事館、洋行、教會建的別墅洋樓,心有不甘,立志要在鼓浪嶼上蓋一大別墅,超過洋人蓋的所有別墅,而且要求站在自家大別墅的天臺上,能看到廈門市區和整個鼓浪嶼。

    時任“救世醫院”院長的美籍荷蘭人鬱約翰得悉林鶴壽的這一宏願後,自告奮勇免費為林鶴壽設計大別墅,作為林捐助醫院一千銀元的回報。

    當時,西方設計師崇尚復古,鬱約翰的設計也借鑒融合了古羅馬、古希臘、阿拉伯和中國古典建築的多種藝術風格。其圓頂直接摹倣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蘭建築——巴勒斯坦阿克薩清真寺的石頭房圓頂。四週82根大圓柱是參照西元五世紀古希臘海拉女神廟的大石柱建造的。四面回廊壓條使用廈門本地産花崗石,粗獷美觀;壓條下的青鬥石花瓶,表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古典美。內部通道呈十字形,直通大門,這是古羅馬教堂常用的技法,移用於這幢大別墅顯得頗為和諧,也有宏偉、大方、流暢之感。尤其是登上頂層天臺,視野極為寬廣,廈鼓全景,海天美色,全擁入懷中。大別墅正中那個紅色圓頂上有八道不甚明顯的棱線,圓頂下的墻上,開有朝向四面八方的長窗。圓頂淩空矗立於八邊形的平臺上,民間就稱它為“八卦樓”,它既成為海輪進出港的標誌,也是廈門近代建築的代表。

    當年,鬱約翰拿出大別墅設計圖紙後,林鶴壽大喜過望,未加仔細商酌,就貿然備料,于1907年春動工興建。可所需建材,按郁氏設計,市肆無法採購,都要特別加工。所以動工以後,百弊叢生,浩大的開支,消耗了建祥錢莊的大量財力,費用很快不繼,工程時續時輟。可林鶴壽深知如果大樓半途而廢,勢必招致社會輿論的訾議,當然還會影響他在金融界的信譽。為維護自身的面子,他以錢莊擔保,又回台灣變賣部分家産,艱難支撐。這時,日資台灣銀行乘機要給他貸款,但要以大別墅作為抵押。到了1920年,建祥錢莊已無力再支撐下去,宣告破産,它最終被大別墅拖垮了!林本人也只好遠走高飛避居海外,終生未回鼓浪嶼。從此,人去樓空,工地一片荒涼,成為“池塘春生草,空梁落燕泥”的廢宅。

    建祥錢莊倒閉後,八卦樓最終仍沒有逃脫日本帝國主義的攫取。約于1924年,八卦樓門前挂出了日本“旭瀛書院”的招牌,日本天皇的王儲裕仁曾來過八卦樓,還在樓前種了一株白玉蘭樹。這株白玉蘭1999年被14號颱風吹倒,最後被園林工人砍去。

    抗日軍興,日本僑民奉命撤離廈門,“旭瀛書院”的招牌也隨之不見,八卦樓又成為寂寥的空樓。1938年5月10日,廈門淪陷,鼓浪嶼是“公共租界”,廈門的居民扶老攜幼到鼓浪嶼租界避難,八卦樓成為難民收容所。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以“敵産”為名將其沒收,此處曾作為廈門大學文學院的新生院。

    廈門解放時,八卦樓滿目瘡痍,樓板、檁條全被人拿走,站在地下室,抬頭仰望,可以看到明亮的天空。1954年,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創辦“鷺潮美術學校”,即現在的福建省工藝美術學院。1958年,市科委遷入,並開辦了“中醫學校”等。20世紀60年代末,電容器廠搬入,後來還在樓內辦了電腦廠、電子研究所等。1983年,八卦樓撥作博物館,經徹底翻建,磚木地板換成水磨石,從此掀開了新的篇章。

    林語堂的新娘房

    在鼓浪嶼漳州路的小巷裏,古榕、香樟、玉蘭樹下,有一幢十分蒼老古樸的英式別墅,其門牌為漳州路44號,這就是林語堂1919年結婚時的新娘房,他夫人廖翠鳳的家,也是鼓浪嶼最古老的別墅之一。

    林語堂,幼名和樂、玉堂,1895年生於福建平和縣五里沙坂仔村的牧師家庭。在鼓浪嶼讀小學、中學,1911年赴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1916年,林語堂從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由於一直對陳錦端唸唸不忘,故而遲遲不肯與已訂婚的廖翠鳳成婚。1919年,他向哈佛大學申請入“比較文學研究所”,準備赴美。

    他回到廈門,廖家堅持要他結婚後兩人一起去美國。廖家老爺説:“玉堂和翠鳳訂婚已經四年還不娶她,出洋如果不是兩人同去,誰知道他什麼時候回來?”到這時,語堂只得同意結婚並和翠鳳一起出洋。

    1919年8月9日,婚禮在英國聖公會協和禮拜堂舉行。這是鼓浪嶼最早的教堂,專供洋人和高等華人做禮拜,是用英語布道的。結婚那天,語堂去迎親,廖家端出一碗龍眼茶,林語堂不但把茶喝了,竟把龍眼也吃了,還嚼得津津有味,引起了廖家女人們的笑話。新娘房就設在廖家別墅中廳的右房裏。這間新娘房至今還在,但十分老舊,住著翠鳳的侄兒廖永明教授。別墅的前部塌掉了一層,前走廊也封堵成廚房。迎客大廳裏,吊燈、酸枝木傢具早已不知去向,雕花屏門也頗殘缺。但氣韻仍在,徜徉其中,還能依稀感到當年的一絲靈氣。現在廖家在海外的親人已決定翻建這座祖厝。

    當年他們夫婦是懷揣一千大洋,從鼓浪嶼碼頭乘船出洋的。廖家的老人至今還記得林語堂提著皮箱、擁著翠鳳,步下別墅前長長石階的情景。

    他們坐的是“哥倫比亞”號郵輪,途經夏威夷時翠鳳盲腸炎發作,經簡易治療後繼續航行,到波士頓住下。由於勞累,翠鳳不得不入院開刀,接著不幸感染,又第二次入院手術,不知不覺花光了那一千銀元,語堂不得已打電報給翠鳳的二哥,再要一千銀元。錢匯到之時,語堂已吃了一個星期的老人牌麥片,這令翠鳳感動不已。從此兩人也就更加恩愛了。

    1922年2月,語堂得到哈佛的碩士學位後,即到德國萊比錫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出國三年多,語堂得到博士學位,翠鳳也有了身孕,他們決定回國分娩。語堂到北大擔任英文教授兼北師大英文講師,開始用“語堂”筆名發表文章。翠鳳回到鼓浪嶼娘家,生下第一個女兒“鳳如”,分娩時難産,母女倆險些送命。

    1926年,翠鳳在北京又生下一個女兒,取名“玉如”,這就是後來任《讀者文摘》總編輯的林太乙。緊接,林語堂接受廈門大學之聘來到廈大任文學系主任兼國學院總秘書,這期間,他們多次回鼓浪嶼的廖家。1930年,翠鳳又生下一個女兒,叫“相如”。1932年,他們在上海時,翠鳳曾帶女兒回過鼓浪嶼。

    2002年4月1日,漳州坂仔村林語堂塑像揭幕,林太乙夫婦和林相如回到闊別半個多世紀的故鄉,參加紀念活動結束後,他們來到鼓浪嶼父母當年的新娘房前,坐在長石階旁玉蘭樹下,認真地端詳這幢祖屋,回憶曾在玉蘭樹下玩耍的童年。姐妹倆與如今住在新娘房的廖永明教授夫婦和表叔等照了團圓照,了卻了多年的心願。(石明摘編)

    摘自《到鼓浪嶼看老別墅》龔潔著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7月版定價:25.00元

     《文匯報》2002年11月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