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與地球和好的願望——百年環保人物(上)

南喬

    在漫長的文明史上,人類為了生存大部分時間都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抗爭。只是近百年來,我們才自詡征服了自然並統治了地球,我們也才開始意識到:重要的是保護自然免受我們人類的侵害,

    而不再是我們防衛自然,與此應運而生的環保運動體現了人類最初的、與地球和好的願望與努力——下面選譯的是近期《時代》環保專刊上所介紹過的那些努力喚醒我們這種良知的人們。

    約翰謬爾 (JohnMuir1836-1914)美國最著名也是最有影響的自然主義者和環保主義者。作為荒野的探險者,他獨自攀登加州的阿拉斯加冰川,並遊歷世界各地以發現自然之美;作為描寫自然的作家,他1869年在內華達山脈牧羊時充滿詩意的日記,使他那個時代和現在的人們認識到了體驗自然和保護自然的重要意義;作為山嶺環保俱樂部的創建者,他曾帶著特迪羅斯福參觀約塞米蒂森林公園,以敦促通過政府法案來保護自然資源。在謬爾的眼裏,曠野是精神的所在,唯有在那裏,“疲憊、精神衰弱、過度文明的人們”才能獲得慰藉。這個蘇格蘭人常常為了他保護生態的主張而與人激烈爭吵,他竭力反對在約塞米蒂美麗的赫奇赫奇峽谷修建水庫,“人們就為了教堂的水箱而攔河築壩”。當然,約翰謬爾失敗了,但他的聲音仍在警戒著人類對自然的每一恣意破壞。

    芭芭拉伍德 (BarbaraWard1914-1981)英國經濟學家、作家,通過她的著作、文章以及無數的講演,在幫助發展中國家、全球環保、世界性窮困等問題上,芭芭拉伍德的思想影響了整整一代人。1968至1973年,她曾任教于哥倫比亞大學。作為政府顧問,在關注第三世界國家中由於貧窮所導致的對整個自然環境的破壞這一方面,芭芭拉比她同時代的任何人都做出了更多的努力。在《富國與窮國》(1962)和《民族主義和意識形態》(1966)中,她倡導對發展中國家實行理解和寬容的政策。林登約翰遜總統在評價她的論著《富國與窮國》(1962)時説,“我就像讀聖經一樣認真讀它”。作為天主教徒,她鼓勵教會反對不公正。她在《只有一個地球》中關於生態意識的呼籲,促成了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環境大會。

    保爾克魯芩 (PaulCrutzen1933-)、舍伍德羅蘭(SherwoodRowland1927-)、馬利奧莫利納(MarioMolina1943-)在很多方面,人們對大氣化學的了解還處於初步階段,只是近20年來,才有了測試稀薄空氣中化學元素的靈敏儀器,而世界各地大氣的成分是千差萬別的。保爾克魯芩、舍伍德羅蘭、馬利奧莫利納在解釋臭氧是如何形成及分解方面做出了先驅般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他們向人們證實了薄弱的臭氧層會受到哪些化學元素的致命破壞,這對理解如何調節大氣中的臭氧成分至關重要。這三位科學家將我們從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的全球環境困境中拯救出來。保羅克魯芩1933年生於阿姆斯特丹,母親是個管家。他只受過有限的系統教育,小學時期是在二戰隆隆的炮火中度過的,他的很多同學都死於1944年那個寒冷的“饑餓之冬”。當非科班出身的保爾克魯芩剛提出人造化學産品會破壞地球臭氧層時,許多科學家對此嘲笑不已。然而,1985年,人們在南極上空真的發現了臭氧洞。舍伍德羅蘭生於1927年6月,父親是大學數學教授,與保爾克魯芩不同的是,他的一切似乎都已經安排好了。1948年秋天,舍伍德考入芝加哥大學化學系。有幸的是,他在那裏成了威拉德F利比研究組的一員,威拉德1960年獲諾貝爾化學獎。舍伍德後來在自傳裏,“我從利比那裏學到了幾乎所有關於如何成為一名科學家的知識”。馬利奧莫利納1943年生於墨西哥城,1972年獲動力學博士學位,1973年作為博士後加入羅蘭的課題組。克魯茨恩指出了一氧化氮的危害,而舍伍德羅蘭和莫裏納進一步找到了破壞臭氧層的罪魁禍首:那種叫含氯氟烴的化合物在空氣中分解,就會釋放出破壞臭氧的氯原子。1995年,這三位科學家“以他們在大氣化學領域,尤其是在臭氧的形成和分解方面的成就”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雷切爾卡森 (RachelCarson1907-1964)亞伯拉罕林肯在接見《湯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托夫人時曾風趣地説,“你就是那個挑起了一場南北大戰的小女人吧”。雷切爾卡森在當代環保運動中所起的先驅般的作用,使她在環境保護主義者當中獲得的尊重具有同樣的意義。雷切爾1907年5月生於賓西法尼亞州,1932年獲動物學碩士學位,隨後,她就職于美國漁業及野生管理部門從事科研和編輯工作。雷切爾寫過大量關於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小冊子,還編輯過一些科普文章。在工作之餘,雷切爾寫下了三本充滿詩情畫意的描寫海洋的書,即:《沐浴海風》(1941),《我們周圍的海洋》(曾獲獎,1952)和《大海的邊緣》(1955)。這些書是關於海洋的生動的傳記,而雷切爾也因此成為著名的自然主義者、海洋生物學家、作家。當看到人們在二戰後毫無節制的使用化學藥劑、殺蟲劑,並已經造成了對生態的嚴重破壞,雷切爾從她心愛的海洋生物學轉向對殺蟲劑的研究。

    她的最後一部著作《寂靜的春》猶如一道霹靂,記述了殺蟲劑,特別是劇毒農藥DDT對鳥類造成的毀滅性危害。她説,殺蟲劑的受害者不僅是春天裏的鳥兒,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直到死去”都要受其危害。一些農業科學家稱她是歇斯底里、危言聳聽的人,因為她的觀點對時興的農業科學和政府規劃直接構成了挑戰,為此,雷切爾還受到了來自化學工業界和政府決策部門的攻擊。但公眾卻認真地對待她的觀點,並創建了第一批群眾環保組織。與此同時,肯尼迪總統和美國國會開始了多項研究,這些研究最終證明她是對的。她理所當然地被稱為“現代環保主義之母”。

    奧多列奧普德(AldoLeopold1887-1948)列奧普德被視為野生生態學之父和威斯康星州的英雄。他是知名的科學家、學者、教師、哲學家和天才的作家,他的《沙縣年鑒》使他獲得全球性的聲譽。《年鑒》以其詩歌般的語言和對自然界的敏銳觀察成為20世紀環保主題的文學里程碑。列奧普德年輕的時候在亞利桑那州當護林員,有次,他射中了一隻狼,當靠近那只垂死的動物時——他後來在《年鑒》回憶到,他看到了“一團憤怒的綠光在她眼中慢慢消失”,這件事震撼了他的心靈。列奧普德激烈反對當時開發森林的觀念,他倡導對野生地區實施全面保護,包括保護肉食動物。《年鑒》實際上是在他身後才出版的,列奧普德在書中將環保的概念衍生為“土地道德”,並生動地闡述了任何破壞生態系統的行為都是何等“道德的、審美的”錯誤。列奧普德“土地道德”的觀念可以溯源到他自幼對自然界的興趣與熱愛,上大學時,他選擇了耶魯的森林專業。在列奧普德畢業後當護林員的這段時期內,他開始把土地看成有生命的機體併發展了(人與土地)群體的概念,這些概念後來成了他作為一名環保運動最有影響的鼓吹者的基礎。1928年,他開始在威斯康星大學任教,他的成名作《野生管理》(1933)為管理和恢復野生動植物的數量奠定了基本的理論與策略,並開創了一門包含林學、農學、生物學、動物學、生態學、教育學以及交際學等各個領域的新學科,為此威斯康星大學開設了一個新的野生管理系,列奧普德任第一任系主任。1935年,列奧普德在巴拉布附近,即被稱為沙縣的地方,買下一個舊農場,以身體力行他的土地理論,在那裏,列奧普德寫下了大量的隨筆,這就是後來他最有影響的《沙縣年鑒》。

    安塞爾亞當斯 (AnselAdams1902-1984)安塞爾亞當斯是一個具有天才、毅力和激情的人,他的朋友比爾特那基稱他為“繼承了約翰謬爾的衣缽而成為環保運動情感與意志的領袖”。他畢生的對約塞米蒂和黃石公園的關注與興趣,他對山嶺俱樂部長達40年之久的組織,他在美國西部拍攝的清晰、優美的黑白照片,使這些森林公園成為美國意識的一部分。福特總統曾將安塞爾在約塞米蒂拍攝的一幅照片挂在他的私人辦公室。安塞爾最大的成就還在於他説服福特總統向國會提交了一項環保法案,該法案財政預算為15億美圓,為期10年,旨在擴大約塞米蒂和黃石公園的保護面積。該法案的通過也使福特總統成為繼西奧多羅斯福之後最偉大的“環保總統”。亞當斯出生於舊金山,他與攝影的結緣始於1962年一次到約塞米蒂的旅行,而這位攝影師的更高理想是為了挽救那些壯觀的自然風景。在50年代初期,他就警告過人們,毫無節制的砍伐、畜牧和污染會對自然造成怎樣痛心的破壞。當然他最具説服力的證明就是那些看得見的照片,它們永遠在向我們展示:為什麼約塞米蒂和黃石公園這樣的地方值得我們去保護。1980年,卡特總統在白宮授予他總統自由勳章,因其“努力保護這個國家的野生和風景區的夢想,無論是在底片上還是在大地上”。

    希科門德斯 (ChicoMendes1944-1988),門德斯18歲時還目不識丁,熱帶雨林裏沒有學校。門德斯的祖輩都是橡膠工人,他們一家住在一個三英尺高的木屋裏,每天從亞馬遜河邊的樹上採集樹膠,以此勉強謀生。在門德斯12歲時,他遇見了一個改變了他一生的人,這個人就是尤克利德斯,當時他帶了一份報紙,他告訴了門德斯很多在外面的世界發生的事情,這都是門德斯聞所未聞的。後來希科門德斯成了巴西環保運動的激進者和精神領袖。1987年門德斯被邀請到邁阿密和華盛頓作關於亞馬遜森林破壞狀況的講演,他因保護熱帶森林所做的貢獻而兩度獲獎。門德斯的傑出成就還在於他將人民組織起來,阻止森林砍伐,因為當地人起初對此並不關心。他不僅聯合其他割膠工友建立鄉村工人聯盟,還組織大家結成人墻,來抵抗伐木電鋸和推土機對他們賴以生存的熱帶雨林造成的每一次威脅。門德斯這種像甘地一樣的戰略為他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也招致了敵人的憎恨。在他和家人一起度過他44歲生日的一週之後,他被牧場主槍殺。門德斯的死在全世界引起了強烈反響,這件事是保衛亞馬遜的戰鬥的轉捩點。一夜之間,他的面孔成了拯救熱帶森林的象徵,來自世界各地的

    金錢和其他援助源源不斷地涌入以完成門德斯未竟的事業,拯救熱帶雨林成了世界環保的焦點。

    

    中華讀書報

error in procedure getText!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