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我在美國難圓房地産夢

沈寧

    沈寧35歲時帶著20美元踏上美國土地,獲得碩士學位這張通行證後,開始夢想在商界一展身手。他當過高級白領,開過餐館,辦過貿易公司,做過房地産生意,炒過股票,涉足過電子商務。但是,至今他還不是老闆,沒有掙上十萬年薪,沒有攢夠百萬家産。

    如今,身為美國空軍學院教官的沈寧,在曆盡滄桑之後,開始給我們上美國課。《美國十五年我如何闖入美國主流社會》、《戰爭地帶——目擊美國中小學》出版後引起反響,《商業眼——美國商界親歷》(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為我們打開了美國社會的又一扇窗戶。

    在美國,是你選擇社會,還是你被社會選擇?沈寧將向你講述與成功者相同的體驗,與成功者不同的故事。下文是該書節選。

    我既想做房地産買賣,當然有心打聽,而且就愛聽房地産經紀發財的故事。我想,如果我真做起房地産生意,恐怕還離不開華人社區,比較多的還是做中國人的買賣。我是中國人,當然中國人找我代理,覺得最正常。對我來説,在中文報上出廣告,也最容易。而且,中國人最愛買賣房地産,台灣或香港來人,一下飛機就買房子。我聽説,香港有人來美國,到舊金山花30萬美元買一棟房子,給女兒住上大學。上四年大學,美國人都是租房子住,香港人要買房子。據説,香港有錢人沒聽説過可以租房子住,只要説住,一定只有買房子。這我不大相信。但香港人算計,租房子要付房租,跟買房子付的房錢是一樣的,買下來了,過四年女兒畢業走了,再一賣,不説賺一大筆,就算平,起碼等於四年沒出房錢。

    早先説中國人有錢,到美國來買房子,主要還都説的是台灣來的,香港來的。近些年,越來越多聽説,中國內地來美國的人也真有闊氣的了。90年代以後,中國內地有錢的人多起來,很多專做國際貿易的大公司,大老闆年薪幾百萬的也不很少。這些人,或者這些人的子女們到美國來,一下飛機就能買房子,上買就是上百萬的房子,而且不貸款,全部現金交易。這種事,在美國西岸已經不算新聞,有很多流傳。本來美國人也知道中國人愛買房子,能買房子。香港台灣來的人,從70年代開始在美國炒地皮,把舊金山地皮炒成全美第一昂貴。不過香港台灣人買房子的,多半是商人,總還是在做生意。近年內地來的中國人買豪宅,大不同了,多是闊家公子小姐,一夥一夥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住在裏面,不見他們工作,只見他們玩樂。

    我親眼見親耳聽過一群闊公子闊小姐,操一口地道的北京土話,在洛杉磯大馬路上討論去哪找樂子。與我同路的一位當年香港赫赫有名的老報人,搖頭半天,説不出話來。北加州舊金山灣區中國人房産經紀圈裏有個傳説,人人聽了眼紅。説是哪個經紀能從中國內地找到買主,準發大財。舊金山灣區有一處地方,叫作希爾伯瑞山莊,裏面都是上百萬美元的大莊園。我過去有個學生家住此地,我去過一次,果然好萊塢電影裏豪宅的模樣。這處地方現在一半巨宅都讓內地來的中國人買下,尤其是山東來的大款最能買,隔著太平洋,一家傳一家,一家介紹一家,都知道這兒房子好,下了飛機直奔這兒來,東一看西一看,就買了,腰包裏掏錢往桌上一放,完事,好像幾百萬美元他們不當回事。

    美國更有一大批達到美國中産階級標準的中國移民,尤其加州多。這些人,在國內上過大學,到美國後肯幹,學會了英文,有能力進入美國主流社會,而且又學了一門技術專業,像電腦啦,機械啦,藥學啦,等等,有資格進入美國熱門行當工作,可以拿到四萬五萬六萬年薪,四五年時間,當然能存3萬頭款,買下30萬的房子來。在加州矽谷地帶,中國人吃電腦飯,自己創業當老闆的日增,買60萬巨宅的也大有人在。

    中國人雖然不大抱團,平時人看見人不親,愛理不理的,可中國人偏愛往一塊堆住。也許是為了説話辦事方便,或者為了吃中國飯省事便宜,或者中國人就真喜歡熱鬧。最早都往紐約、洛杉磯、舊金山這幾個地方去,後來又都聚在芝加哥、休斯頓、新澤西這些地方。我的弟弟一家原在圖桑,小地方,後來也跑到紐約,又搬到新澤西。弟妹是電腦軟體編程員,在新澤西一家大公司工作。跟我們説,那公司裏電腦部門中國人如此之多。坐辦公室裏,整天聽樓道裏人大聲談天:喂,小張,今晚吃什麼?烙合子。什麼餡兒?韭菜。哪兒買的韭萊?華美,挺嫩的。我也得去買一把兒。大老王,你們昨兒晚上敲“三家兒”,敲到幾點?又是誰家誰家小孩子學鋼琴了,誰家誰家老太太回國了,整個兒一個在中國過日子的勁頭。我聽了直笑,上美國幹嘛來了。

    中國移民在美國買房子,除了想在房地産上發點財的想法,也是為了一種時髦,一種榮譽,一種地位的標誌。本來中國文化傳統,向來講究攀比,生活中的一切都可能變成是社會地位的標誌。很簡單的一件事,比如會唸書寫字,在中國,就能顯出高人一等。坐轎子,騎馬,開汽車,都表示是社會上層。“文革”期間,穿件草黃軍大衣,便顯得很不得了。現在北京,住了房子,都得裝修屋頂,安大吊燈,鋪地板,否則不夠份。甚至廁所馬桶,也成了擺譜的一條,非日本進口不可。到了美國的中國移民,當然也甩不掉老祖宗的陋習。在中國餐館裏當大廚的,一週做6天,每天干12小時,回國一趟,也得穿高級西裝,提公文包,擺闊。難怪國內父老鄉親都覺得人一到美國就發財,沒人了解其中辛酸。

    在美國一些中國移民群聚的機關企業,人人比著過日子。見到其他中國人開了豐田卡姆瑞,自己也非開一輛不可。全美國到處滿大街看見豐田卡姆瑞,十有八九是中國人開。機關公司別的中國同事買了房子,自己努著出血,也得買一個,哪怕再小再破。要不,多丟份,在人前好像抬不起頭來。而我們同胞,又確實總愛愉看人家隱私,背後裏議議論論。不開豐田,不買房子,當然遭人笑窮,也就確實抬不起頭來。

    為了這緣故,很多中國移民,一方面非買個房子不可,一方面還沒有那種財力,所以往往只能以房子價格為惟一標準,顧不得地區和貸款等其他問題。買了再説。從美國東岸到美國西岸,走遍大都會城市,都會看到同一種現象。在各城市內最窮困、最缺乏安全感的地區,房價最低的地區,總是聚集居住了許多黑人家庭、拉美裔人家和中國移民人家。

    這是一種惡性迴圈。中國移民來到美國,大部分人英語不夠好。許多人來了美國十幾年,還是話説不出三句,書念不了幾行,上醫院,進法庭,都得找中文翻譯。辦綠卡辦入籍,看不懂美國移民局文件,只好找中國人律師,讓人敲竹杠。這樣的中國移民,在國內時可能大學畢業,學的機械工程,美國最吃香的專業之一,還甚至幹過設計院這樣的工作。到了美國,混了十幾年,只能在某處工廠作産品包裝。這種工作,當然收入不會高。再能存,也有限,日日搬指頭、找中國房産經紀通融,一旦有了機會,顧不上那麼多,馬上買下個房子。結果地點不好,待到要賣,賣不出去,只好忍著住下來。

    美國人口相對來説很少,一切物質都供過於求,住房也是一樣,競爭激烈,供方千方百計招攬人來買。所以總的來説,在美國買房子,挑選餘地大,價格餘地大,居住條件也好,買方有絕對的主動權。

    80年代國門開放以後,西方價值意識和商業運作開始進入中國內地。因為語言文化關係,首先進入是香港同胞,香港有錢人,一説起來,十有八九都是幹房地産的,從房地産發家,在房地産上致富。好像天底下,房地産是最能保值升值的投資。香港有錢人,在香港投資房地産,到美國投資房地産,也到中東伊拉克大沙漠裏去買地皮。香港大亨一句話,能把北京東安市場拆了,今年蓋這個,明年改那個。就為這,從8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人從香港大班們那裏學下了一個概念,買賣房地産可以發家。內地中國人,不論在國內,還是在美國,手上但凡有點錢,可以投資,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買房子或者蓋房子。中國經濟改革第一個十年裏,其中一項重要工程就是到處大興土木,修建賓館樓閣。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會,每條街上都要立起幾棟大廈。殊不知要想蓋房子發財,蓋起了房子,得有人住、有人買才行。中國人口雖多,可有多少人住得起大賓館。到90年代,成千成萬的高樓大廈空著,搬不走,換不成,這不能説不是一種失誤。

    從這之中,我學到一條道理。我不能盲目地模倣香港富商,不能指望在美國房地産上投資發財。香港一些人在房地産上成功,完全是因為其特定的地點和特定的歷史所致。1949年以後,亞洲失去了上海,急需一個新的金融中心。日本還在重建,台灣忙於設防,只剩下香港了。而西方世界為了抵抗中國,一心資助香港建設。從一片荒灘上建設起一個世界金融中心,當然房地産首當其衝,何況香港彈丸之地,只好到空中蓋房子。香港人靠著地皮高樓發財了。這種形勢,太過特殊,並無普遍意義,不能到處套用。如果當年上海仍舊保持亞洲中心地位,香港至今還不過只是一個碼頭而已。香港大富翁們好像並沒有在歐洲美洲各地興起像香港一樣的大風浪,離開了香港的特定環境,他們的作為就算在中國內地也並沒有多少成功。於是,我完全地打消弄房地産的想法。

    中華讀書報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