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文學界不知凱爾泰斯是誰談起

    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伊姆雷榮獲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消息傳來,我國文學界不知此人是誰,即使是從事外文研究的,對他也十分陌生,可説是爆了一個大“冷門”。在這一消息公佈前,一些媒體紛紛睬測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有説美國作家某某某的,有説英國作家某某某的,有説尼日利亞作家某某某的,就是沒人提到凱爾泰斯。

    這也並不奇怪。因為,對中國文化界來説,當時可説根本不知道有凱爾泰斯這位作家的存在。儘管凱爾泰斯並非剛剛出道的年輕人,他已經74歲,1975年就創作了長篇小説《無形的命運》,此作與後來寫的《慘敗》《為一個未出生的孩子祈禱》,合稱“奧斯維辛集中營三部曲”,“弘揚了脆弱的個人在對抗歷史上各種野蠻強權時的經驗”,是個富有獨創性的老作家,但長期以來,我國有關他的資訊,幾乎是空白。他獲獎後,有關東歐文學專家“踏破鐵鞋”,最後找到他的資料也只有兩行字。

    應當説,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門的打開,我國在吸收和介紹外國文化方面,成績是巨大的。外國文學作品,無論是古典的,還是現當代的,都“拿來”不少。然而,在文學視野上,似乎還不夠寬廣。比較多的,是看重歐美一些大國強國的作家作品,和一些比較走紅的作家作品,而對其他一些也應加以關注的作家作品,卻用力不足,以至凱爾泰斯的突然出現,被驚嘆為一匹“黑馬”。

    這提醒我們,對外國文學需要放開眼光,真正在世界範圍選擇我們所需要的,不宜只是駕輕就熟的集中在少數一些國家,把“世界”萎縮得很小。魯迅是很重視外國文學的,他一生除了創作了大量作品外,為了“竊火”,也翻譯介紹了不少外國文學作品,據不完全統計,計有90多個作家的200多種作品,總字數超過250萬,約佔魯迅全部著譯文的一半。這其中,除了蘇俄文學佔的比重較大外,還涉及到13個國家,包括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等東歐小國的文學作品。這些國家本身雖不強大,但這些作品反映出的民族心聲卻是強大的,就值得“拿來”借鑒。在這裡,我們也需要學習魯迅,面向全世界,放出眼光去“拿”。

    據説,我國當前外國文學翻譯和研究,一些小語種幾乎無人問津,東歐文學即其一種。凱爾泰斯獲獎後,有關出版社即積極接洽購買他的版權,但擔心的是找不到人翻譯。《世界文學》和《外國文藝》上的介紹,很可能被迫從俄文、德文等語種轉譯。轉譯,無疑是要損害作品的原汁原味的,在如今全球化時代,在我們這樣開放的大國,似乎應當有人有能力進行直譯的。它啟示我們,在外文人才的培養上,也要擴大視野,具有真正的世界眼光。(江曾培)

    

     東方網 2002年10月18日

    


2002年諾貝爾獎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