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書邂逅

    嚴格地説,閱讀原本是一件私密的、個人靜悄悄進行的活動。一個人獨自面對一本書,閱讀知識和悲歡離合,吸取知識、思想,甚至是胡思亂想,已經足夠了。為什麼需要節慶式的“讀書節”呢?靜謐的閱讀變成喧嘩的慶典後,到底能為閱讀帶來什麼呢?

    1999年的法國讀書節一如既往的在秋天開幕了,文化部長凱瑟琳陶德曼(Catherine Trautmann)説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我們文化部關心的是,如何當一個讀者?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讀者?一本書是如何能陪你一輩子的?或者是帶給你什麼樣的改變?一本書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不只是作家,參與讀書節的出版社、讀者等,都有義務回答這些問題。

    簡單地説,讀書節的本質就是要借著對話、論壇、展演、漫步等活動設計,讓交流成為可能。閱讀並不是逃避到故紙堆裏去,而是要和別人的思想、異樣的目光、別的感性相遇。把自己向世界展開,為了更加了解這個世界,我們要主動張開閱讀的翅膀。這應該説是把閱讀辦成節日的真正意義所在吧。

    我們自己的讀書節正在熱熱鬧鬧地進行著,每個讀書人都感受到了自己的節日的快樂,但這其中也不是沒有遺憾,我們的總體安排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以讀者為本?把讀者當作讀書節的主體對待了呢?南京大學出版科學研究所所長、資訊管理系研究生導師張志強教授在對世界各國的讀書節進行深入研究後認為,我們的讀書節在以讀者為本上做的還很不夠,大多數時候是以出版商為主,經濟效益上的考慮成分過大。對照上述法國文化部長的話,以及他們的讀書節的做法,我們可以知道此説然也。

    但不管怎麼説,問題或者説缺憾也是在進步過程裏的,我們畢竟在進步,在努力地向更好的目標靠近著。對此,廣大的讀書人有信心也有理由期待。(一休)

    連結

    世界各地讀書節的型態相當多,最常見的是針對特定作家所舉行的,例如莎士比亞、布列希特、海明威;也有針對特定文類,例如詩、童話書、漫畫書、雜誌、推理小説等。另外,城市認同的讀書節更是遍佈全球,從柏林作家節、溫哥華國際作家節,一直到英國威爾斯一個叫做HayonWye、人口不到3000人的小鎮,因為年輕人理查布斯(RichardBooth)的突發奇想,從二手書店起家,到現在整座小鎮書店林立,讀書節的活動更是沒有停過。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4月23日,也就是大文豪莎士比亞的生日,訂為“世界讀書日”。這可能是將閱讀節慶化的一個最重要的里程碑了。

    1996年開始,美國將每年4月定為“全國詩月”;英國政府則是在1999年,和民間共同發起“讀書年”的活動。至於人文薈萃的紐約,從1979年開始,每年9月最後一個週末,在第五大道上也有熱鬧的紐約讀書節———“紐約是書鄉”(NewYorkis Book Country)。

    眾所週知,法國和日本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閱讀大國,法國行之有年的讀書節(Lire-en-Fete),更是世界上少見,傾國家全力去推動的文化節慶。以1999年法國讀書節為例,其中一個大主題就是旅行與文學,為了鼓勵全民參與,文化部與法國國鐵SNCF合作,在每一個SNCF車站的RelaisH書店,每個人都可以免費拿到一份旅行文學的競賽單,文化部總共準備了50萬份。競賽的獎品當然是書,還有旅行支票,頭獎是巴黎、倫敦來回的“歐洲之星”火車票。除了這些開放給社會大眾的活動之外,文化部特別針對15到25歲的年輕人,設計了琳瑯滿目的功能表。最有趣的是作文比賽,文化部用廣播、網路,在星期六下午2點宣佈題目,有興趣參加的年輕朋友必須在5點以前寫好2頁的作文,利用傳真或者e-mail交稿。除了法國本土,讀書節的活動也延伸到海外,單在亞洲就有30個左右的城市參與,包括北京、中國台北、東京、雅加達等。

    《江南時報》 2002年10月0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