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逛書店真愜意  

    逛書店是我的癖好之一,由於懂得外文,光逛國內的書店就嫌不滿足了,偶爾有出國的機會,到任何城市都不忘記那裏的書店。

    就到過的國家而言,書店逛得最過癮的是在德國。德國的出版業之發達是有名的。只有我國的河南省那麼大的一個國家,出版社竟有4000多家,書店則有6000多爿,如果説,出書之快、之多,內容之豐富未必是它獨有的長處,那麼裝幀之精美確是人人稱道的,無怪乎萊比錫和法蘭克福成了國際圖書博覽會的中心場所。

    在德國逛書店可真是一種愜意的精神享受,這不僅在於書店裏的書多,品種齊全,排列科學,容易搜尋,更在於其服務品質和效率。你一走進書店,就有人迎上來,以問詢的目光盯著你,惟恐不能為你效勞點什麼。如果你找不到某本你想要的書,他(她)便忙著幫你找;就地沒有,他便跑著步上樓去找。實在找不著,只要你告訴他書名和作者,他便利用幾大本厚的圖書總目錄或通過電腦聯網替你搜尋,如果查到了,他便遞給你一張或數張表格,登記一下,然後告訴你幾號來取。原來,書店有專職人員負責為你從別處調撥,一般三五天就能拿到。這種情形我遇到過多次,每次都如願以償。要是你買的書較多,或者書本身較重,不便攜帶,你可以給個地址,交一定的郵費,書店可以替你郵寄,不管國內國外。如上次(1991年)我在一家書店買了一部梵谷的畫集(兩大本),重約8公斤,該書店只要了我5馬克郵費加3馬克掛號費,完好元損地替我寄到了北京。

    你也可以把書店當做“公共圖書館”:有的書你不想買,但有興趣看,你只管看下去好了,除非書店下班關門,不會有人來干涉你;累了,不妨把就近暫時閒著的辦公椅子挪過來坐一坐,主人回來時,他寧可站著辦公,也不會主動去趕你走(當然一般人都會自覺送回來)。有的書店還主動為讀者準備一定的桌椅。這方面我最讚賞的是著名大學城圖平根的奧西安得書店。該店有大量的藝術圖冊,這類書一般捧著看很吃力,書店就在書架前擺放著一張又長又寬的桌臺和好幾把椅子,我曾利用這個條件,花了好幾個上午,把那批畫冊一本一本、仔仔細細地看了個夠,然後從中選購幾本。從書店回來,好比在人家家裏做了一次客似的舒心。

    德國的圖書市場我最感興趣的是它與出版社的緊密關係。出版社每出版一本較重要的書,往往都要在一家書店舉行首發式,並請作者做個學術報告(聽眾多數是店外讀者)。如果某一本書從電腦中獲悉它已在市場上售罄了,書店便立即通知出版社再版,出版社再版一般無須經過“證訂”,只是印數不太大,由於資訊反饋及時,書出得很勤、很快,因而既不會造成積壓,又能隨時保持市場有貨。隨便舉個例子:法蘭克福的費歇爾簡裝書出版社1968年出版卡夫卡的《城堡》,初版3萬冊,至1982年共再版17次,共計31萬冊,每年再版一至二次,因此該書迄今三十年如一日,讀者隨時可以買到它,所以這裡一般較大的書店都不存在賣學術著作難的問題。這就叫做“市場機制”,我盼望國內的出版社出現這樣一種機制久矣!遺憾的是它至今仍不能突破計劃經濟的桎梏,堅持“證訂”、“徵訂”。但事實上徵訂根本不能反映社會的需要量!它尤其給學術著作造成極為有害的現實。問題的這一癥結儘管每天都在暴露,但有關部門就是不肯下決心正視它,不肯斷然把“徵訂”制度拋棄,讓出版發行沿著市場機制的軌道運作!

    (摘自《閒説外國人》,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本文作者 葉廷芳。)

    《中華讀書報》2002年9月1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