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倫斯和他的情人  

    1885年9月11日,因長篇小説《查特萊夫人的情人》而被世人爭論不休的英國作家戴維赫伯特勞倫斯出生於英格蘭諾丁漢郡的伊斯特伍德村。

    ■在母親與情人之間

    早在英王查爾斯二世時代,勞倫斯的家鄉就是個傳統的産煤區,等到他誕生時,伊斯特伍德村已經發展成為該地區的貿易中心了。勞倫斯的母親莉笛婭原本出身於中産階級家庭,由於家道中落和初戀失敗,才下嫁給一個相貌英俊的煤礦工人——也就是勞倫斯的父親阿瑟約翰勞倫斯。因家庭教養和性格上的差異,婚後夫婦經常吵架。阿瑟也由此逐漸酗酒成性,常常在酒店裏喝得酩酊大醉才回家。少年時的勞倫斯每一次半夜醒來,都能聽到生性高傲的母親和醉醺醺的父親相互大聲斥責。父親酗酒的惡習使勞倫斯幼小的心靈深受創傷。每星期五下午放學後他去煤礦代父親領工資時,那個左耳被老鼠啃掉一半的出納員畢奇就會故意大聲地問他:“哦,又是你!難道我們的約翰又在酒桶裏睡著了嗎?”

    莉笛婭十分痛恨不爭氣的丈夫,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子女身上。除了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們疏遠父親以外,她決心讓他們盡可能地多受教育,並期望他們最終都能擺脫當礦工的命運。勞倫斯在7歲時被母親送到博維爾寄宿學校。由於體弱多病,小勞倫斯很少參加男生的體育活動,而喜歡和女生玩,因此經常遭到男生的譏笑。勞倫斯像他的母親一樣自尊心很強,如果那些譏笑他的男生把他簡單地稱為“戴維”時,他反應之強烈常讓人驚恐。有一次,鬍子花白的老校長懷特黑德這樣叫他時,他一下子衝到老校長面前,尖厲地叫道:“不!先生,請你叫我的全名——戴維赫伯特勞倫斯!”

    1898年夏天,勞倫斯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諾丁漢中學,並獲得該郡新設立的中學獎學金。在勞倫斯中學即將畢業的那年夏天,母親莉笛婭帶著他到自己的老朋友錢伯斯夫婦的哈格茲農場去做客,在那裏,勞倫斯見到了他最初的戀人,也就是錢伯斯的小女兒傑西。當時,傑西是一個性格開朗而且聰明好學的姑娘,尤其是她那一雙充滿柔情的大眼睛,更是讓勞倫斯心往神馳。從此以後,勞倫斯每星期都要到哈格茲農場去看望傑西。勞倫斯畢業後,在一家製造和銷售醫療用品的老商行裏當低級職員時患上了肺病,錢伯斯先生邀請他來到農場療養,給他和傑西長時間的相處提供了機會。勞倫斯的風趣和活力給一直生活在農場的傑西增添了不少樂趣,他自己也感到非常幸福。但莉笛婭卻對傑西抱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敵意,她非常擔心傑西會取代她在兒子勞倫斯心中的位置。而傑西每一次和勞倫斯來到勞倫斯家,莉笛婭的言語和臉色都會使她感到很不自在。但是,後來傑西在回憶那一段生活時,仍認為那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1906年復活節過後,傑西剛剛參加完“國王陛下獎學金”的考試,勞倫斯就騎著自行車突然來到農場,看著他那不自然的神態,傑西本能地意識到決定命運的時刻到了。果然,勞倫斯吞吞吐吐地告訴她,他母親要求他們要麼正式定婚,要麼從此疏遠。他自己也認真考慮過了,他無法“像丈夫愛妻子那樣愛她”,因為他“像熱戀者一樣愛他的母親”。但傑西如果愛他,他們還可以定婚的。傑西強忍著內心的痛苦,一言不發地轉身走了。直到5年後的春天,勞倫斯在給傑西的信中才吐露衷腸:“你是我的心上人,當時他們活生生地把我從你身邊拉開……猶如把胎兒扼殺在娘肚子裏一樣。”可惜為時已晚。

    後來,勞倫斯在他的名作《兒子與情人》中,再現了他(即小説中的保羅)與傑西(即小説中的米利亞姆)的愛情故事。作品在1913年出版後受到人們的普遍好評,也從此奠定了勞倫斯作為一個英國現代傑出小説家的地位。

    ■飄零在歐美的坎坷旅程

    1910年12月,莉笛婭因患癌症去世,長久控制著勞倫斯心靈的那道母愛之光消失了。加上評論界對他新發表的第一部小説《白孔雀》反應冷淡,苦悶中的勞倫斯于第二年辭去了諾丁漢大學的見習教師之職,準備前往德國教授英語。當他來到曾在德國教過英語的本校大學教授歐納斯特威克利家中詢問到德國教英語的一些事情時,見到了威克利的德國籍妻子菲裏達馮裏希特霍芬。比威克利小15歲的菲裏達出身於德國望族,從小就過慣了奢華的生活,並且是個追求個性解放的女人,所以她儘管已有了一子二女,仍時常瞞著丈夫在外邊尋求刺激。勞倫斯和她第一次見面時,她就不停地向勞倫斯拋媚眼,致使體弱多情的勞倫斯又有事沒事地到威克利家裏拜訪了好幾次。終於,在1911年5月3日,菲裏達藉口去參加她父親任職50週年紀念活動,撇下丈夫和子女,和勞倫斯私奔到德國。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勞倫斯和菲裏達才回到英國,這時候威克利正式同意離婚。菲裏達辦完離婚手續後,于1914年7月13日同勞倫斯在肯辛頓婚姻登記處辦理了正式結婚手續。當時的勞倫斯已經出版了小説《侵犯者》、詩集《愛情詩及其他》,尤其是《兒子與情人》這部小説,更使他聲名大振。但是由於菲裏達的德國望族的血統,以及勞倫斯激烈的反戰言論,致使英國警察經常在深夜闖入他們的住宅進行搜查。特別是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説《虹》出版一個月就被官方以有礙道德風尚而查禁後,勞倫斯再也無法容忍在英國的生活環境,想到美國的佛羅裏達去,然而當局規定,任何沒有服兵役的英國公民不得擅自出國。

    此後,勞倫斯的精神開始出現異常狀況。1916年春天,在菲裏達的建議下,勞倫斯夫婦搬到海特雷格森附近的聖艾夫斯,並寫信邀請當時在地中海沿岸逗留的評論家約翰默裏和著名小説家凱瑟琳曼斯菲爾德來做鄰居。這兩位英國文壇的名人到來後,均感到勞倫斯的性格變化無常,喜怒哀樂都很極端,因此,沒多久他們就藉口當地氣候不好而到南方去了。後來,與勞倫斯接觸過的人都有同感。事實上,菲裏達在後來的回憶文章裏證實了勞倫斯就是這樣的人,並且指出1917年勞倫斯在一篇名為《亞倫的藜杖》的小説裏,把所有在倫敦曾幫助過他的人都罵了一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勞倫斯夫婦離開英國來到歐洲大陸,但是戰後的地中海陽光並沒有給勞倫斯受傷的心靈帶來多少溫暖。不久,他接受了美國朋友梅布爾斯特恩的邀請,帶著菲裏達前往美國的新墨西哥州。梅布爾是個有錢的美國婦女,在歐洲和美國的社交界都稱得上是風雲人物,她本人經常自詡為藝術家和印第安人的保護神。勞倫斯對這個女人的經歷很感興趣,想幫她寫一本自傳,不料,菲裏達從一開始就對勞倫斯和梅布爾的接觸存有戒心,因此這個寫作計劃沒有實現。後來,梅布爾提出把兒子的牧場送給他們,勞倫斯不要,但菲裏達接受了,還把《兒子與情人》的手稿贈給梅布爾。勞倫斯在菲裏達的再三催促下,終於搬進牧場,併為之取名“基奧瓦”。他做夢也沒想到,這個被他命名為“基奧瓦”的地方,最終竟成了他永遠的葬身之地。

    ■再見了,勞倫佐

    1927年3月,勞倫斯完成了《查特萊夫人的情人》的初稿,當時他就非常清楚地知道,這本小説在短時間內絕不可能有出版的機會,但他還是抱有幾分僥倖地給幾個出版商寫信,然而幾乎所有的出版商都拒絕了他。直到勞倫斯去世前兩年,他的這部驚世之作才在義大利出版,並引起一場軒然大波。義大利和英國警方在此書剛一面世,就下令查抄。英國資産階級當局認為此書有傷大英帝國的風化,而予以長期查禁。有意思的是,恰恰是社會主義者的蕭伯納對這部小説非常欣賞,並且公開宣稱:“凡是待嫁少女都一定要讀這本書,否則不發給結婚證書。”

    儘管勞倫斯是一個創作個性鮮明和藝術構思獨特的作家,但一直到現在,人們對他的文學成就仍然褒貶不一。以《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一書蜚聲世界文壇的英國作家EM福斯特稱譽勞倫斯是“我們這一代最偉大的富於想像力的小説家”,並盛讚他在作品中創造的“光輝燦爛的世界以及構成這個世界的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態”。但另一個英國現代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艾略特則認為,“勞倫斯除了他那個自告奮勇給漂泊無主的人類指引道路的‘內在的光芒’——這個最不值得信賴的欺人的嚮導以外,他沒有別的足以憑藉的指引。”

    1930年元旦之後,醫生查出勞倫斯患的肺結核已進入晚期,他不得不停止寫作,進入療養院。但在療養院住了一個多月後,勞倫斯就非要出院,菲裏達只得在療養院所在地旺斯租了一座小別墅,于3月1日把他接出來。次日是星期天,早上勞倫斯還讀了一大段哥倫布傳,午飯後他就感到胸部劇痛,在一旁陪他的好友名作家赫胥黎急忙叫醫生來給他打了一針嗎啡,勞倫斯才安靜下來。但是在當晚10點,他突然呼吸急促,不一會兒便與世長辭了。

    兩天后,勞倫斯被埋葬在旺斯。他的葬禮十分簡單,連牧師都沒有請,只在他的棺材周圍放滿了他平生喜愛的花朵。他的墓碑還是他生前自己設計的一隻鳳凰圖案,用海灘上的玫瑰色、白色和灰色的鵝卵石鑲嵌而成。下葬時,菲裏達僅僅低聲呼喚了一聲他的昵稱:“再見了,勞倫佐!”

    頗具嘲諷意味的是,美國當局和英國當局為收留這位奇特作家的骨灰而發生了一些爭執。經過種種曲折,最後菲裏達決定把勞倫斯的骨灰和在水泥裏,用這些水泥在“基奧瓦”牧場為勞倫斯建造了一個簡樸的祭壇。這樣一來,就沒有人還能拿走勞倫斯的骨灰了。菲裏達病逝于1956年,按她的遺囑,人們把她葬在了勞倫斯祭壇的前面。(李亞)

    《北京青年報》2002年9月12日

    

    


勞倫斯是哪邊的?
解剖經典審判《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女人:塑造與毀滅勞倫斯的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