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親國戚的不凡事——記作家趙大年  

    著名作家、北京作協副主席趙大年先生身材高大,步履穩健,沒一點龍鍾老態。

    説起來,趙老還是“皇親國戚”呢,他的祖上愛新覺羅肇浩是位清朝王爺,由於世事變遷,他這一支子孫便都隨“肇”而“趙”,改為漢姓。清代八旗子弟的墮落無能曾使他感慨萬千,於是他寫了小説《公主的女兒》,並在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評獎中獲一等獎,後來還拍成了電視劇。

    趙老是我國近年來較高産的作家之一,迄今為止,趙老已有近800萬字的作品獻世。長篇小説《大撤退》、中篇小説《公主的女兒》、短篇《西三旗》等影響較大。有《並非一個人的故事》、《琴童》、《玉色蝴蝶》、《車水馬龍》、《當代人》、《模範丈夫》、《皇城根兒》(與人合作)等近百餘部(集)影視劇上映,30余部(篇)作品分別獲各種文學獎,多篇作品被譯為英、法、日等文字在海外出版發行。

    今年,趙老與夫人范季華女士已幸福攜手走過了40餘年。趙老説:“如果老伴不支援,我這個專業作家當不成。”是的,孩子他沒帶,家務他沒管。“我們是犧牲一個保一個。其實,初識范季華時,她很有文采哩。”

    1949年,18歲的趙大年受“富國強兵”的愛國思想影響,毅然投筆從戎,成為一名革命軍人。他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在戰爭的烽火中顯示出才華與膽識,屢立戰功。1954年,趙大年凱旋時是胸佩4枚銀質軍功章的“功臣代表”。

    1956年,趙大年所在師部駐紮于湖南耒陽縣。他在師政治部宣傳科任少尉助理員,愛好相當廣泛。身高1.80米的他是師籃球代表隊的後衛,足球隊的前鋒。他還曾是軍文工團出名的歌劇演員,合唱隊領唱。他又愛好文學,19歲就發表短篇小説,於是又當了創作員,在朝鮮戰地創作的小歌劇《一家人》、歌曲《坑道之歌》,榮獲志願軍匯演甲級獎,還曾是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烈士所在部隊的團小組長。“功臣代表”到學校和陸軍醫院去作報告,理所當然受到了異乎尋常的愛戴與歡迎。

    在一次籃球賽上,趙大年認識了前來觀戰的附近陸軍醫院的女護士范季華,一來二去,他們成了一對讓人羨慕的戀人。戀愛一年後,他們決定攜手人生。

    1958年,趙大年因平時愛説怪話被打成“中右”,被他十分熱愛的部隊“處理”復員。回到北京,整整一年沒有工作,當時他企圖賣稿為生,可家家刊物都要求作者的單位政審蓋章。他沒有單位,只得借用妻子的芳名“范季華”寫些東西,以至天津一位編輯來信稱讚作品“感情細膩,文筆清秀”,約他面談都不敢去。一年後,他被分配去一家農機單位,為了工作的需要,趙大年從頭開始,學了整整4年農機課程。

    1978年,趙大年拿起筆重搞業餘創作,他的才華得到社會的肯定,49歲那年他終於調進北京市文聯當了專業作家。

    趙老是地道的北京人,對“京味兒”特有感情。他説創作京味兒作品首先要用好老北京方言。他的作品除了表現北京的人和事外,人物説話是那種特有的“京油子”味。趙老説,文學回歸平民,是世界文學發展的大趨勢,文學創作的觸角深入到一般家庭,為平民寫、讓平民看是作家的出路,平民電視劇的形式就體現了這一發展方向。它的觀眾面極寬,決定了它必須符合人民大眾的口味,投人民大眾之所好。它吸取了通俗文學必須有好故事的特點,同時又擁有注重語言運用、人物塑造和具有深刻主題這些純文學的優勢,並使兩者充分結合,達到雅俗共賞,吸引觀眾的目的。

    趙老的家庭生活是幸福的,老夫老妻相濡以沫,默契和諧。夫人范季華退休後,有一次騎自行車摔成了骨折。趙老白天照顧夫人,晚上搞創作,堅持一年,自己也累病了。即使如此,趙老仍然勤奮筆耕,與人合寫的30集電視連續劇《皇城根兒》播出後,反響強烈,電視臺一播再播。論及家庭地位,趙老笑言:“苦日子也好,新生活也罷,自始至終,夫人第一,大女兒第二,二女兒第三,我居第五,第四呢,數我家那只貓。”

    趙老保持精力旺盛主要取決於樂天派性格。他有一個“正、靜、松”三字經調整法:舉止端正,為人心正,辦事公正;鬧中取靜,以靜制動,靜思己過;放鬆身體,鬆馳躁心,輕鬆精神。難怪趙老顯得那麼年輕健康有活力。(明紅)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09月0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