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累健康  

    健康是福。廣義的健康應包括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和人際關係的健康。而這種健康是憑藉良好的情緒和積極的心態,在不斷的奮鬥中,逐步積累起來的。此處摘選的內容,淺近而實用,對於老年人尤有參考價值。

    “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是經濟學家艾伯特赫希曼在70年代提出的經濟學原理。意思是説,木桶由幾塊木板箍成,它的盛水量是由這幾塊木板共同決定的,若其中有一塊很短,則這個木桶的盛水量就被這塊短板所限制,其他木板再長也是沒有用的。只有加長這塊短板,才能增加木桶的盛水量。這個原理對養生保健也具有指導意義。

    養生保健的效果是由多項養生措施決定的。若只單獨採取一項措施,而忽視其他措施,都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某位老人在30年前,曾受嚴重外傷致使腰脊骨折斷,經長期醫治效果不顯。後來,他通過不懈的運動,尤其是氣功鍛鍊,不僅伸直了腰,而且紅光滿面,行動自如。出於對氣功健身的那份自信,他多年很少到醫院檢查身體。當他發覺胸悶氣促頭暈眼花,仍然沒有警惕,反而進一步加強氣功鍛鍊……結果他不幸死於心血管病與高血壓症。這給我們留下了如下的教訓:

    一、健身運動、氣功鍛鍊是有益的,但不能盲目而為,不能脫離自己的身體實際,更不能把運動和鍛鍊當作醫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以至連必要的藥物治療和健康檢查也不屑一顧。

    二、面對不斷增長的年齡和身體狀況的變化,應該適時調整與之相適應的運動項目和運動時間,而運動受益者則往往因循守舊,想用不變的運動模式來對付日益老化的機體及其生理疾病。

    三、健身運動和氣功鍛鍊不應伴之以過分自信和“執拗”的心理,必須立足於自覺的科學態度。也就是説,僅僅只加長組成“木桶”的一塊“木板”是不夠的,必須採取全面措施,及時加長不斷出現的“短板”的長度,讓“木桶”的水盛得更多一些,這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開發快樂

    童心,是快樂之心。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到老年,若擁有童心,笑口常開,會使中樞神經處於最佳狀態,人體生物鐘得以正常運轉,促進內分泌系統的良性調節,避免神經緊張和焦慮所帶來的刺激。同時,無憂無慮的輕鬆心情,會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能有效抗禦病菌病毒的侵襲。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許多同齡的老年人,有的精神矍鑠,活力不減,仿佛返老還童;有的則老氣橫秋,萎靡不振。除身體素質的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因素的影響。擁有童心,一要心胸開闊,能做到善以待人,寬以容人。對待人世間的紛爭要淡然處之,不要事事都去辯個高低。也不要將雞毛蒜皮的事看得過重,以免傷肝動脾。二要服老,正視自然規律,安於生活,知足常樂。三是常與兒孫一起遊玩、聊天,重溫兒時意趣,煥發青春活力。

    另外,尋找快樂,開發快樂,亦即創造晚年幸福的新內涵。在此,向老年朋友推薦幾個秘訣:1.快樂是不能用金錢買來的。人們賺取金錢的實際數量對快樂與否沒有什麼影響。關鍵問題是對自己的收入是否感到滿意。2.生命是由時間構成的,快樂的生活是由一件件事情組成的。要珍惜每一天的時間,不讓它白白流過;把握每一天發生的一件件事情,使生活變得更有意義。生活是自己創造的,不要寄希望給你帶來好運的奇跡。3.學會喜歡自己,尊重自己。這是喜歡別人、尊重別人的基礎,是經受挫折,克服困難的條件。4.通過設立切實可行的目標來把握自己的生活。老年階段是人生的新階段,千萬不要悲切,不要喪氣,一定要有新作為。通過或大或小、或長或短的目標,來實現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5.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治療不快樂的方法是友誼,老年人不宜終日在家“守老營”,應走出家門,廣交朋友,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文體活動,幫助別人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困難,使生活富有意義。與自己的配偶保持良好的關係顯得尤為重要,老年夫婦更應朝夕相處,説説悄悄話,相互體貼,相互關心。6.要適合時宜。老年人要革掉守舊觀念,衣食住行要跟上時代,過分的“不講究”,會給人一種“臟亂差”的印象。應根據自身條件儘量穿戴得俏一點,吃得好一點,玩得開心一點,向社會多奉獻一些。這樣就能活得輕鬆,活得實在,活得更有滋味。

    靜養冥想

    從養生學的角度講,人們除了參加適當的運動外,還應注重靜養。必須有動有靜,動靜結合,才有益於健康長壽。所謂靜養,不等於一般的休息、睡覺,也不是氣功的入定,靜養就是安靜的休息,而沉思冥想則是一種靜養的好方法。

    美國耶魯大學外科醫生柏涅賽戈爾説過:“沉思冥想乃是鬆弛思想的一種特殊運動,這種運動能夠防治多種疾病,包括各種絕症。”哈佛大學醫學家赫伯特本林也持有同樣的觀點,他説:“一個人身心過分緊張,會削弱體內免疫系統的機能。冥思遐想帶來的完全鬆弛,會減緩身體的緊張,是防治許多疾病的有效方法。”荷蘭的醫療調查顯示,沉思冥想者比不善此舉者的發病率要低50%,在染上威脅生命的疾病率方面要低87%;這種療法對老年性高血壓、冠心病、神經衰弱病症等療效更為顯著;即使是健康的人,經常沉思冥想也大有裨益,可以消除疲勞,有益於左右腦的平衡使用,給人的機體健康“充電”。

    沉思冥想的做法是:背靠椅上,頭部或靠或斜,順其自然,閉目靜思,所思所想的內容,可以有:

    想天。想像藍天與白雲,想像五彩霞光,想像星星……把自己逐漸溶化在太空之中。想地。想像青山幽谷,想像森林、草原,綠浪滔天;想像甘甜的泉水;想像花紅柳綠,賞心悅目;想像寒梅傲雪,使人堅強自信。想物。想像雄鷹展翅翱翔,輪船破浪遠航,激發向上精神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想像美味佳肴或梅、杏等,可令口舌生津,胃口大開。

    各人根據自己的經歷和體會,儘量想像能達到愉悅、快樂的事物,以利於身心調節和精神的放鬆,從而達到康樂、長壽的目的。

    沉思冥想每天可進行二至三次。每次必須在進食後兩小時進行,以空腹為宜,如早餐前和睡覺前做,效果更佳。據專家稱,雖然至今尚未搞清楚沉思冥想把治療資訊由大腦傳遞至身體每個細胞的確切機制,但可以肯定,這種運動對免疫系統的生化物質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沉思冥想能讓大腦的左腦從語言活動中解脫並處於休息狀態,讓右腦充分發揮其直觀的形象思維能力,從而使善於語言思維和用右手勞作者容易發生的左腦疲勞獲得消除。

    適度刺激

    適當的刺激,能使人的神經系統感受到某種衝動,使人的思維不斷得到激勵而放出一種能量,這種能量能增強免疫系統對外來干擾的防禦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老年人也不能沒有刺激。消極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大敵。有的人退休以後,突然從有節奏的緊張狀態變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清閒狀態,結果疾病叢生,體質下降,衰老進程加快。俗話説:“坐著等瞌睡,睡著等病來。”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有人説,刺激是“生命之鹽”。

    科學家還發現,採取積極的生活方式,會刺激老年人身體的適應機能並遏制疾病的發展。老年人保持一定緊張度的生活,可促使體內分泌更多的有益於健康的激素,如乙酰膽鹼、酶類等,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力。同時,心臟會通過加強收縮排出更多的血液,供給全身各組織器官。而血管良好的舒張、收縮機能,也對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益。另外,適度的緊張也是一种經常的健身運動。它要求手勤、腿快,身體各部分肌肉活動增多,新陳代謝加強了,還能使各關節的活動保持良好狀態。所以説,適度的緊張是老年人健康長壽的刺激劑。

    放慢節奏

    人到老年,養生和健身顯得特別重要,但如果採取不當的方法,或在強度和時間的把握上出現偏差,也會使一些老人出現病痛和損傷。這應引起老年朋友們的足夠重視。

    體育醫學家認為,鍛鍊能促進血液迴圈,也能延長預期壽命。但是如果不適當地鍛鍊,就會因能量消耗的增加而縮短壽命。例如一隻鷦或鼯鼢在一生中,也就是在二至四年中所消耗能量,按重量算相當於一隻鸚鵡、烏龜或鱷魚一生即50至l00年中所消耗的能量。一個生物用完了它所有的能量,就會死亡。人,也不例外。

    隨著年齡增長和內分泌的變化,老年人的骨骼和韌帶,組織彈性會逐漸發生不同程度的退化,特別是在更年期後,變化更為突出。如果鍛鍊不當,就會適得其反。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但是老人的生活節奏還是慢點好。

    老人由於生理機能衰退,行走時舉步不如年輕時高。男性出現寬短步態,女性則形成蹣跚步態,身體的重心前移,以求重心平衡。如果行動過快,容易摔倒而導致外傷骨折等。

    老年人改變體位時動作宜慢。因為老年人的心臟功能有不同程度衰退,同時腦血管彈性降低,往往會造成腦缺血的情況。在由臥位變成坐位或由蹲位、坐位變成直立時,如果動作過快,會使腦的供血更顯不足,發生大腦缺血缺氧,出現頭昏眼花,眼前發黑或暈倒現象,甚至因此而誘發嚴重疾病。

    老年人由於唾液、胃液、胰液和膽汁等消化液分泌減少,加上牙齒不好,所以容易發生消化吸收不良。同時,由於腦血管病變等原因,也會影響神經系統,使咽部的吞咽反射遲鈍和不協調,如進食過快,易使食物誤入氣管。因此,老年人進餐時,除應講究食物的營養搭配外,還應特別注意細嚼慢咽,以防發生意外。

    老年人排便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會誘發多種疾病。不少老人有便秘的毛病,如排便過急,就有可能引起肛裂。更嚴重的是部分老人患有高血壓、冠心病、腦動脈硬化等,如排便過急,會使血壓上升,誘發腦溢血、心絞痛等,甚至直接危及病人生命。

    學會遺忘

    日本老人有一條很重要的長壽經驗,即學會遺忘。其中包括:忘記死亡,擺脫對死的恐懼;忘記錢財,掙脫金錢的桎梏;忘記功名,遠離塵世的糾纏。當然,要忘記的還有榮譽、煩惱、年齡,等等。既然退休了,你的社會責任、歷史使命已經完成了。你過去當過什麼官,出過什麼名,得過什麼獎……這些都是過去的事了,“往事如雲煙”嘛,還有什麼可留戀的呢?統統把它忘掉吧!只有這樣你才會變得更加年輕,更加單純,你的生活才會充滿快樂。總的來説,人的一生就像河水一樣不斷地流動著,過了今天就永遠沒有機會再獲得這一天了。該忘卻的就應忘卻,這才是智者的選擇。一位法國作家説過:“依靠過去和埋怨過去同樣是不明智的。已成為過去的事情,再美也不能使我們坐吃老本,再壞也壞不到無法挽回的地步。”這樣看來,我們的生命前進一步,就意味著該忘卻一些應該忘卻的東西。這些東西即是人的身心上的壓力和包袱,一旦被忘卻所減除,人的身心就會更加健康。從這個意義上講,忘卻也正意味著健康。 (陳怡摘編)

    摘自《康壽自助》蔣廣源編著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1年8月

    《文匯報》2002年8月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