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陽初與“平民教育”  

    在法國教華工識字

    1918年初夏,晏陽初從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兩天后,即束裝赴法國戰場參加基督教青年會主持的為華工服務的工作。當時的法國,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勞工嚴重不足,後方各軍需工廠共招募了十五萬餘中國勞工。由於食品不足,加上語言不通,思家日盛並導致種種不滿,各華工隊連續發生罷工和互毆。

    六月中,晏陽初到達法國普藍的服務中心,當地有五千華工。他為他們代寫代讀家信,在服務過程中,發現勞工們熱心而有責任心,並不粗魯愚笨,只因貧窮缺乏讀書機會,所以不識字。晏陽初想到“人貴創造”的名言,心想如能教華工們識字,讓他們逐漸能寫簡單的家信,比之於代他們寫讀家信,要更有意義得多。於是他開始研究應用何種課本,他想民間習慣作兒童啟蒙用的《千字文》、《三字經》,對於這些成年的華工不具有立即實用的功能;且國內文學革命已經發生,不宜再襲用文言。為使華工便於識字,晏陽初從中文字典和國內的報紙雜誌中選取常見文字,編成若干單字語句,再與華工日常習用口語綜合比較,最後集納了一千余字作為基本教材。

    晏陽初鼓勵華工識字,令華工們很感驚奇。他們大多沒有信心,經一再動員,才有四十余人參加。晏陽初帶領他們每日工餘飯後上一小時課,四個月後,三十五人完成課業,能夠運用這一千余字寫信了。其餘華工大感意外,紛紛要求學習。因為老師不夠,青年會又邀請歐洲各校中國留學生前來協助,有一百餘人陸續來法教學,林語堂即其中一人。之後,晏陽初又試行一新方式:由學會識字寫字的華工再來教不識字的人——試行效果良好。大批的識字班陸續設立,其他各服務中心也仿傚推行。這其實是我國平民教育運作的起源,也可説是上一世紀的一個大奇跡。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因德國戰敗而結束。但華工們一時尚難回國,晏陽初發現他們對識字讀書有濃厚興趣,且充滿潛力,為使他們回國後能發揮作用,就著手推行另一計劃:動手刻寫一份供華工們閱讀的石印週報。1919年1月15日,基督教青年會《駐法華工週報》創刊。內容分論説、祖國消息、歐美近聞、華工近況、名人傳略等。並先後以《華工在法與祖國的損益》、《中國衰弱的原故》、《國民若要教育普及,你看應當怎樣辦才好》為題舉行徵文,很多華工應徵投稿。這份報紙使華工們進一步嘗到識字的甜頭,也增加了他們的知識面。

    這年四月,駐法華工青年會幹事大會在巴黎近郊舉行,討論主題是華工善後及平民教育兩大項。晏陽初所倡議的基本中國字彙和集體教授法,是這次會議的主要成果。華工到法之初,識字人數不超過百分之二十,經過一年多的基礎教育便已增至百分之三十八。

    解決中國的文盲問題

    晏陽初赴法一年後,矢志回美完成學業,然後歸國,終生為苦難同胞服務,以解決中國的文盲問題。1920年初夏,晏陽初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碩士學位。他躊躇滿志地説:“中國如不能消除極大多數的文盲國民,即不能進入民主時代。我根據在法國編行的華工識字課本,再用科學方法重加選訂,更求適用。如有大量志願人員共同努力,願每日提供二小時教授文盲,四個月一期,中國在短期內將可達到消除文盲的目標。”

    這年八月十四日,晏陽初重返離別八年的祖國。他到上海後即赴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主持智育部新設的平民教育科。他認定,做好這事先要調查,因此,從1920年冬至1922年春,他跑了十九個省,調查各省平民教育現狀,訪查各地的通俗學校、工讀學校和平民學校,收集教材教具,觀察各地平民的生活。這期間他與許雅麗結婚,婚後仍奔走于四面八方。

    調研使他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在國內推行平民教育,不能採用在法華工教育的教材和辦法,因為兩者的生活有種種不同。他想出的辦法是:每日午後或晚間,利用挂圖和幻燈等工具,教平民學習白話文的“千字課”,于四個月內讀完。晏陽初在法國編的“識字課本”是就實地經驗選訂基本字彙。在國內他發現南京東南大學教授陳鶴琴正在研究“語體文應用字彙”——蒐集兒童用書、報紙、雜誌、小學課外讀物、古今小説、雜類六種語體文,共計554489字,歸納重復用字後,計單字4488個,再用科學方法製作“用字次數”。其中最多見的一千字,恰與晏陽初在法國選訂的“千字課”中的八百餘字相同。晏陽初在新編《平民千字課》時,參酌這兩方面作選字標準。1922年2月,青年協會書局刊行晏陽初主編的《平民千字課》出版,全書共96課,分四冊,每冊24課,每課有十或十一個生字,供平民學校四個月用。晏陽初在每課生字旁,附書注音字母,以便讀音,這是他將法國華工隊教讀中文生字及注音字母的方式融合為一。書中每課前有圖畫一幅,把課中的意義,描繪出來,幫助學生明瞭課意,並引起他們的興趣。《平民千字課》除認字之外還注重常識,這比起當時的其他課本,更是一大進步。

    1922年2月,晏陽初從上海到長沙招收了一千二百名年齡六歲至四十二歲不等的學員進行掃盲教育。以後各縣陸續設立平民學校一千七百多所,共有學生五萬七千六百多人。1923年2月,晏陽初到煙臺,和長沙一樣,他應用單班教學法和挂圖教學法作實驗。而他第一次應用幻燈教學,則是在嘉興。嘉興有平民學校兩所,一在城南,一在城北,共計學生二百餘人。晏陽初用幻燈教《平民千字課》,第一次月考,全都是高分。前國務總理熊希齡夫人熊朱其慧與陶行知一同前往參觀,大受感動。她邀請晏陽初、陶行知、朱經農、袁觀瀾、胡適、傅若愚等討論組織全國總機關,在全國各地推行展開平民教育的計劃。1923年6月20日,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正式成立。第二年八月,晏陽初應邀到北京平教會總會就職。平民教育在各地的成功,引起了張學良的關注。他深知烏合不教之兵不堪作戰,1924年初夏,便邀請晏陽初作了詳細的軍內教學計劃,並組織委員會負責,張學良任主席。每營以一長官任教師,能讀寫的士兵任助教,每天上課二小時。晏陽初為推行這一空前的軍隊識字教育實驗,供應了五萬套《平民千字課》,六十部幻燈機,並率先主持執教了有三百名軍官參加的師資訓練班。

    定縣平民教育的壯舉

    當時的一些名流,如熊希齡、梁啟超、胡適、蔣夢麟等,都做了平民讀書處處長。梁啟超在松坡圖書館設立平民讀書處,親自訓練助教。胡適家的平民讀書處由胡的長子胡祖望做教員,廚子老媽子等都來識字。陶行知家也設立“笑山平民讀書處”,陶自己先教長女讀千字課,再由她教妹妹,然後兩個孫女教祖母。陶行知認為這種連環教學法是推廣平民教育到每一家庭去的好方法。

    平教總會為研究鄉村改造的有效方案,1929年開始在河北省的定縣搞實驗。定縣距北京西南約五百里,四十多萬人口中,農業人口占百分之九十,經商次之,各種手工藝人又次之,在華北的農業區域中具有代表性。按晏陽初的設想,他所要進行的實驗,“並不以教育人民識字為滿足,而要使農業科學普及于農村。計劃發展一個縣為全國模範。”這一設想,得到定縣士紳米迪剛的全力支援,並願以其所在鄉為基地。而清華學校的農科,也願就其研究所得,與平教總會合作,在定縣進行農作物和病蟲害實驗。

    定縣實驗很快就被認為是國內第一流人才,創制第一等的計劃,所做出的第一等工作。當時的大批知識分子積極投身平教會,他們都認為這將是救國的惟一途徑。

    平教總會平民文學部主任陳築山,16歲考中秀才,旋往日本、美國留學11年,主修政治與哲學。民國成立,他當選為第一屆國會參議員,曾憤怒抨擊袁世凱。後專心教書,任國立北京法政專科學校校長。與晏陽初長談後,他毅然辭卸校長職務,到平教會服務。

    平教總會視聽教育部主任鄭錦(耿裳),是梁啟超親近的友好。國立北京藝術專科學校即由他創辦。晏陽初曾當面問他:你的畫作何以只供豪貴讚揚,不用你的生花妙筆表達平民的可憐困苦生活?鄭大受感動,半年後即辭去藝專校長參加平教工作。

    孫伏園是平教總會創辦的《農民報》主編,他曾留學法國,並在北京大學任教。他主編的《北京晨報》副刊很為時人重視。他對晏陽初説:現在晨報副刊約有五千人閱讀。晏提醒他:國內幾萬萬平民正需要有人為他們撰寫他們看得懂的文學,你何不到鄉村去創造新的平民文學?孫極以為然,很快也辭去了舊職。

    熊佛西是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回國後擔任國立戲劇學校校長。他同意先為平教總會編寫農村戲劇;等學校接替有人,即以全部時間居住定縣鄉間。

    瞿世英(菊農)是另一位哈佛博士,回國後志願參加平教總會且屈就平民文學部幹事。平教總會生計教育部主任馮銳(梯霞),是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博士,回國後曾擔任廣州嶺南大學、南京東南大學教授。另外還有陳志潛、湯茂如、劉拓等……

    這是中國有史以來,尤其近一百多年來,高級知識分子第一次“回到農村”。正如晏陽初所説:自北京遷移到定縣,不是地理上幾百里路的距離,實是跨越了十幾個世紀的時間。1929年,總會全部遷移定縣,完全適應鄉村生活,和農民同起居。

    晏陽初和同仁們耐心勸説農民讀書識字,每當上課時,許多農民好奇地前來觀看,以後也就紛紛報名。平教總會開始設立實驗學校六所,到後來定縣472個村,幾乎每一村都有自辦的平民學校。平民學校對農民的心理髮生了很大影響。熊佛西在定縣不到兩年就發現:農民對話劇的興趣非常濃厚,還自動地組織劇團,演戲給他們自己看。據此熊佛西認定農民戲劇必能喚起農民“向上的意識”,他當時寫的《鋤頭健兒》、《屠戶》、《喇叭》等,演出都相當成功。

    晏陽初在“定縣實驗”時,深感中國教育制度完全抄襲西洋,以致大學畢業生對本國情況與問題缺乏認識,且耽迷都市對農村不屑一顧。為此他決心將鄉村建設學院擴充為平民大學,包含四個學院:平民教育學院、平民生計學院、平民衛生學院、平民政府學院,以儲備平民教育及經濟建設的各種人才。

    抗戰爆發後,平教總會遷至四川,在成都、南充、瀘縣等地42個縣展開平教運動,發動各地小學教師及曾受教育的成年人,向五十多萬農民講述抗戰要旨,同時教他們識字。晏陽初與各方人士多次商談後,擬訂平教總會工作的三大要項:建平民大學、平民印書館、平民電影廠,利用多種樣式與傳播工具將平民教育辦好。1945年11月初,晏陽初往洛杉磯演講訪問,他向好萊塢著名華籍攝影師黃宗講述辦平民電影廠的計劃,企盼黃協助。黃宗欣然同意,並獲得華納公司支援。後因政局變化,這一計劃沒能實現。熊佛西到四川後,創辦了國內第一所注重廣大農民需要的戲劇實驗學校,擔任了省立戲劇教育實驗學校首任校長。平教總會衛生教育部主任陳志潛還力圖將定縣創造的鄉村保健衛生制度推行到四川各縣。

    1950年晏陽初定居美國,曾任國際平民教育委員會主席。1990年逝世,終年97歲。

    摘自《晏陽初傳》吳相湘著岳麓書社2001年7月版定價:29.00元

    《文匯報》2002年7月2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