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著名作家柏楊瀋陽尋女記  

    “棣清,我兒!你在哪?”曾以《醜陋的中國人》而引起海內外華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深刻反思的台灣著名作家柏楊,曾這樣情真意切地呼喚50多年前丟失在瀋陽的養女棣清。

    “爸爸,我看見您了……”漫長的54年過去了,柏楊終於跟那個當年的喊他“爸爸”的小女孩、現仍在瀋陽生活且已經62歲的棣清重逢了!

    螢幕相見淚漣漣

    瀋陽市臺辦交流聯絡處副處長車延飛日前向記者講述了柏楊瀋陽尋女認親的經過:2002年5月16日下午2點18分,瀋陽可視電話的螢幕上映出端坐于桌前的柏楊老人。他身體前傾,凝視著螢幕,仔細地聽著千里之外女兒的聲音。

    “棣清,我兒!你聽到了嗎?”柏楊呼喚著,聲音顫抖了。

    “聽到了,爸爸!”終於看到了朝思暮想的爸爸,棣清喜極而泣。

    “54年啦……,在我的回憶中,我的女兒還是那個小小的女孩,在我面前跑,在我的夢裏笑……如今50多年過去了,小女孩子也已滿頭白髮。我不能忘記叫我爸爸的小女孩。棣清,找到你我今生死而無憾了!”

    這對父女就這樣伴著淚水,回憶著歲月泯滅不了、海峽也阻隔不斷的半個世紀父女情。

    五十四年唯有相思

    柏楊是河南人,原名郭衣洞。1948年,柏楊正在瀋陽“遼東學院”教書,並籌備出版《大東日報》。那年的2月份,柏楊偶然在瀋陽救濟院發現一個赤著雙腳、凍得瑟瑟發抖的小女孩。年僅28歲的青年柏楊毅然收其為養女。

    小女孩原名叫邵棣清,當時只有8歲,還有一個比她大一歲的哥哥。她的父親曾是國民黨的軍官,也是東北人。後來父親戰死,母親將這兄妹倆扔下不管,自己一個人遠走高飛,音訊全無。路人將流落街頭的兄妹倆送到了救濟院。不久,棣清的哥哥被人領走,只剩下棣清一個人。柏楊將棣清領回家後,便讓她隨自己的姓氏,改名為郭棣清。那一陣子,每天下班後拉著棣清的小手去逛街、看電影、下館子,成了柏楊生活中最快樂的事。

    然而這種狀況只維持了八個月。年底,《大東日報》停刊,柏楊失去了生活來源,只能去外地謀生。他不得已又將棣清送回到了救濟院。柏楊本打算暫時將棣清寄放在那兒一段時間,等自己的情況一有好轉就馬上來接棣清。但沒有想到,這次分別竟成相見遙遙無期。

    到台灣後,柏楊一直忘不了他在瀋陽的女兒。時間越長,思念越深。在與棣清分別10年後的1959年,柏楊曾經滿懷激情地寫了一篇懷念文章《棣清?我兒!》寄託自己的相思。

    最難忘兒時光景

    解放後,棣清被一位張姓人家收養,改了名,過了一段安穩平靜的生活。後來,張家又受到政治運動的衝擊,棣清只得又離開張家,並恢復了邵棣清的本名。

    回憶起當年的父親,棣清至今還記憶猶新:“爸爸愛領我上街,牽著我的手,邊走邊嘮嗑。爸爸總領我下館子,每次都是爸爸給我擺上飯菜,把我抱到凳子上,他不吃,光讓我吃,還往我碗裏夾肉夾菜,什麼時候看我吃飽了,他才吃上一口。當時我不懂事啊,只知道自己餓了,把小肚子撐得鼓鼓的,卻沒有想到爸爸也沒吃飯呢。”

    小棣清當時太小了,她不知道爸爸叫什麼名字。長大以後,她每年都要到當年救濟院所在的地方,即現在的沈河區小西路一帶,因為她隱約記得姓郭的養父工作的地方在救濟院以南,希望能在那裏找到他。

    棣清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而歸。

    相隔千里,一對擁有同樣渴盼之心的一父一女,就這樣默默思念著……。

    兩岸同聲喚棣清

    柏楊的那篇《棣清?我兒!》感染了海峽兩岸的人們,也牽動了眾多人的心。

    為了這對父女的團聚,海峽兩岸不少熱心人伸出熱情幫助之手。

    柏楊對好友、台灣文化名人淩峰、賀順順夫婦道出了晚年這樁最大的心願後,賀順順找到黑龍江、遼寧兩省的有關報社、雜誌社,將柏楊1959年初次發表的散文《棣清?我兒!》重新于2001年5月在《婦女之友》、《遼寧廣播電視報》、《新民晚報》發表。不久,《婦女之友》編輯部接到69歲的邵無頑老人的電話,探詢尋找棣清之事。時隔兩個月,邵無頑帶著他保存的早年一家人的照片和資料,來到哈爾濱《婦女之友》編輯部。據他的回憶和有關資料表明,棣清很可能就是與自己同進救濟院的親妹妹。

    遼寧電視臺從去年1月開始,採訪了當時的同善堂救濟院,在瀋陽市檔案館搜尋到歷史資料,並幾經週折陸續尋訪到一些健在的當年救濟院孤兒,其中一位叫李玉萍的老人回憶説,當年確實有個叫郭棣清的小夥伴,1997年還見過她。但她沒有記住棣清的現用名。

    今年2月9日傍晚,如今已改名為邵青的那位當年救濟院小夥伴終於被找到了。邵青回憶起了自己當年進救濟院以及被領養前後的片斷,其中的生活細節大多與柏楊散文中的敘述吻合。邵青的女兒朗讀了柏楊的散文《棣清?我兒》,聽到這篇散文,邵青淚流滿面。

    父女相認後,邵青委託一位臺商給養父帶去了長白山的紅參;柏楊老人也正在設法讓女兒到台灣看看。文/葛素紅(新華社專稿)

     《文匯報》2002年6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