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新世紀的文化豐富多彩

樂黛雲

    電訊網路遍及全球,大眾媒體鋪天蓋地,經濟、科技日趨一體化。我們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進入二十一世紀。那麼,強勢文化會覆蓋各地區的本土文化而一統天下嗎?現存的各民族文化會不會在日益頻繁的交往中“融為一體”而失去自己的特色?這正是很多人都在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歐洲在這方面具有獨特的敏感。義大利著名思想家和作家恩貝托埃柯在一九九九年紀念波洛尼亞大學成立九百週年大會上的主題講演中提出,歐洲大陸第三個千年的目標就是“差別共存與相互尊重”。他認為人們發現的差別越多,能夠承認和尊重的差別越多,就越能更好地相聚在一種互相理解的氛圍之中。

    “承認差別”被強調提出,除了殖民體系瓦解,各種中心論逐漸消亡等社會原因外,還有更重要、更深刻的理論原因,那就是人類思維方式的重大改變。這一改變的核心主要表現為“與主體原則相對,強調了“他者原則”;與確定性“普適原則”相對,強調了不確定的“互動原則”。總之是強調對“主體”的深入認識必須依靠從“他者”視角的觀察和反思,一切事物的意義並非一成不變,也不一定有預定答案,而是在千變萬化的互動關係中,在不確定的無窮可能性中,有一種可能性由於種種機緣,變成了現實。

    事實上,沒有“他者”,就不可能認知“差別”,沒有“差別”,也就不可能有“互動”。二○○○年在非洲馬利的廷巴克圖、西班牙的聖地亞哥、義大利的波洛尼亞都曾召開了由國際一流學者參加的關於這一思維方式重大改變的研討會。在這三次會議上,中國青年哲學家趙汀陽和青年人類學家王銘銘都作了十分精彩的、獨樹一幟的發言。二○○一年,北京還要召開第四次國際會議,在已有基礎上對同樣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文化勢必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他者”。因為正如一位法國學者于連法朗索瓦(Francois Jullien)所説:“中國的語言外在於龐大的印歐語言體系,這種語言開拓的是書寫的另一種可能性;中國文明是在與歐洲沒有實際的借鑒或影響關係之下獨自發展的、時間最長的文明……中國是從外部正視我們的思想,由此使之脫離傳統成見的理想形象。”他甚至寫了一篇專論《為什麼我們西方人研究哲學不能繞過中國?》的著名文章!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一向重視差別。孔夫子早就説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尊重差別,並在和諧、適度、互動的相互關係中,共求發展。這就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道理。只有“不同”,才能在差別的張力和互動中發展創新,如果都相同,就會泯滅生機,難以為繼。老子關於“有生於無”,“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等極其精彩的論述,則對我們今天在不確定的關係中了解互動原則有非常深刻的啟示。

    看來在新的世紀,各個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會在“他者原則”和“互動原則”的新思維下,重新認識自己,得到更新,使自己的特點更加彰顯,同時為其他文化的發展作出自己的特殊貢獻。當然,這並不是説,吾人無須努力,一切自會水到渠成;恰恰相反,要做到全球範圍內的“差異共存,互相尊重”,特別是尊重和容忍有些自己不習慣、不喜歡的東西,還需要幾代人的“苦修”,但是,人類既然有能力、有智力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在保護大自然,改進自然生態方面攜手共進,那麼,為什麼唯獨在發展多元文化,保護人類文化生態方面就無能為力,束手待斃呢?我對未來充滿信心。

    樂黛雲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北大教授

    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于北大朗潤園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01月0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