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東西方文化:碰撞與追尋
——淺評《全球化與後現代教育學》

楊明全

    跨越遙遠的時空阻隔,一本書能把我們與一位加拿大人的距離拉得很近。由大衛傑弗裏史密斯著,郭洋生翻譯的《全球化與後現代教育學》一書,作為《世界課程與教學新理論文庫》叢書的一本,已經由我國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本書的作者史密斯先生出生於我國的重慶,並致力於東方文化的研究。因此,本書是友誼的見證,也是東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一座橋梁。

    《全球化與後現代教育學》是作者近幾年從事研究的一些論文結集,這些論文在全球化與後現代教育學的視野內得以包容。在全球化時代,資訊和技術的發展使世界各地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相互溝通與交流。然而,全球化消極的一面也要銘記:它是帝國主義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以新的面目在當今時代的延續,容易導致民族身份的喪失。民族身份的消解意味著一個民族的失落與沉寂,該是何等地悲哀!作者認為全球化對教育最顯著的影響在於,全球化讓商業價值淩駕於其他一切價值之上,要求教育本身必須對商業的成敗負責。這必然忽視教育活動內在的道德價值,對於課程與教學帶來新的挑戰,也使教師在舊秩序的邏輯和新秩序的要求之間左右搖擺。全球化使人們得以“共用”這個世界,然而從教育意義上而言,如何把這種“共用”轉化為一種“課程責任”(curricular responsibility),則是作者最為關注的。

    除了對全球化的關注,闡釋學與後現代教育學是作者在本書中著重探討的又一重大問題。在闡釋學看來,事物的全部真理,絕對不可能為某個人或集團的意識所獨有。教學材料只是一種文本,擁有大量的可供解釋的空間。教學闡釋學(pedagogical hermeneutic)既尊重全球化的複雜性,同時又尊重教學的整體性。而“後學”(post’schoolarship,即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後結構主義等)對於課程未來的貢獻,將在於闡明一切結構工程得以安居其上的道德基礎。從後現代主義的視角反觀當前現代主義的教育,作者認為,後現代教學法旨在避免刻板地理解文本,教會學生如何將自己的活動置於更為全面的文化背景中去解讀。這對教師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因為教師必須具備解釋藝術的修養。在後現代主義者所確立的“話語”(dis-course)這一意義上,作者倡導,教師教育應該是一種形式的話語,因為在長期的實踐中,它已經形成了一整套有別於其他行業,並讓業內人感到自在的語言和行為規範。

    史密斯先生諳熟追求適度與平和的中國古代哲學,認為中國古代學説令西方人心馳神往,因為它們源於人類與自然之間的親密關係(我們知道,我國古代哲學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不是征服自然的狂妄)。而在西方,這種關係幾乎被科學毀滅殆盡。因此,在技術化、商業化了的西方,人們看不到自然界所具有的教育學意義,對此,作者認為西方心靈要進行深刻反思。多少年來,作者一直致力於東西方之間的教育對話,因此,本書也是一次獨特的文化之旅,作者堅信:只要教育實踐放眼於更大的文化環境,教育天地總是可以知解的。

    解讀一本偉大的著作需要超越文本的意義而尋求深層的理解與詮釋,我們所獲得的,將是與作者交流的愉悅和智慧的分享。作者“願教育最能找到一條途徑,喚醒這個冷酷無情的世界的良知和天性”的願望,表達了東西方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聲。這本書帶給人們的,將是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共識:“在喧囂塵世的各種處方面前,理應以教育學的方式,讓內心深處的靈魂的回蕩從一種全新的、基於沉思的、自我肯定的自主性出發,浮現出來;讓老人幼童攜起手來,同唱一曲讚美共同興趣和自由智慧的空間的聖歌。”

    

    中華讀書報2000年12月7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