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險大自然 探索文學形態  
翟泰豐

    劉先平《大自然探險系列》,每一個字都浸透著他的血與汗,每一個篇章都涵納著他對大自然無限的情與愛,每一個動魄驚險的故事,離奇神秘的情節,都記載著他在危境中的勇敢與顫慄,每一個新發現,又無不蘊藏他靈感的火花。

    難能可貴的是,他在驚險的探險過程中,沒有就探險而探險,更沒有滿足於探險中獲得寶貴的資料,簡單地創作古怪離奇、驚險又怕人的故事,而是在探險的過程中,思考著自然界與人類之間的關係及其發展前景的重大哲理性課題,在探險中同時探索著在新時代文學發展的新觀念、新形態。

    世界進入21世紀,就總體而論,標誌著人類從蒸汽機時代進入了資訊時代。它將以前所未有的高新科技推動社會生産力的高速發展,並進而改變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改變人們的生存條件和生存環境。而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必將隨著社會物質生産的發展而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世界歷史形成的現存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傳統具有廣泛的民族特性。從而形成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在新世紀世界多樣性文化將在相互矛盾、相互激蕩,又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中,推動世界範圍內文化觀念的深刻變化和發展。多樣化的文化將對多樣化的世界作出貢獻,推動建立和平與發展時代的公正的多樣共存的繁花似錦的世界文化。

    文學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觀念和文學形態,都將隨著文化觀念與形態的變化而變化,並推動其變化與發展。這就如同,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當中國在政治上醞釀推翻清王朝封建帝制的前後,新的文化觀念與文化形態,就早已孕育于它的整個歷史過程之中。一旦帝制被推翻,一場新文化運動就爆發了,首當其衝的是以魯迅為旗手的文學革命,由封建禮教的文化觀念,一躍而為民主、科學的現代觀念,文學形態卻迅雷不及掩耳般地由封建八股文變革為現代白話文,舊體格律詩變革為現代新體詩……。從這個歷史性文化變革中,我們可以看到,既“拿來”西方文化,又有後來一個很長歷史階段與中國文化的融合過程。

    西方中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則以反神學、興自由為基本內容,也大體上歷經了一個歷史的過程。

    可以預計,隨著高科技時代的到來,21世紀的文化與文學的觀念及其形態,都必將沿著新的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呈現出更新文學觀念創新文學形態的新形勢,充滿新的生機、新的活力。正如江澤民總書記所深刻指出的那樣,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並敢於大膽創新。

    正是從上述這個意義上説,大自然文學作為一種文學形態在世界範圍內興起、發展、壯大,不是偶然的,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在很長一個時期,由於我們國家的生産力水準與科技發展處於十分落後的狀態,我們就自然把很少出版的一些大自然探險文學和科普文學,僅僅作為兒童讀物和普及科學知識讀物。這在我國當前的生産力狀態下仍然是需要的。但也要努力推動這種文學形態的發展。

    就當今世界的文學發展而論,大自然探險文學卻成為空前的暢銷書。英國彼得辛格所著《動物解放》被譯為德、意、西、荷、法、日多種語言文本,1998年又譯為中文本。他提出動物與人都應享有同樣的自由“一切動物均為平等”的口號。美國葛雷克派克的《走進非洲》、美國安達科爾的《自然的見證人》,也都提出了同樣的問題。而美國夏勒《最後的熊貓》是外國人關注研究中國熊貓的著作,他先於中國生物學界第一次揭開了大熊貓的許多謎。美國著名作家伊利沙白、馬歇爾渴瑪士的《狗的秘密生活》則提出了“狗的意識問題”,他認為狗與人有許多的共鳴。上述大自然文學成為世界文學暢銷書,顯然有其歷史必然性。

    劉先平的這部《大自然探險系列》叢書,已經邁步於世界大自然文學行列,其作品審美視角更新,其情感獨具中國特色,同樣可望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暢銷書。他著眼于當今資訊與生命科學的時代,遵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精華,縱萬物于生生息息。通過對大自然、生物和人之間生存的辯證統一關係的審視,探求人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的平衡,精神與物質的統一,人與自然和諧與共的哲理。

    就文體而論,這部大自然探險叢書,不拘泥于文學創作三要素,不集中于作家想像力,去構造一個充滿神秘離奇的情節和編織一組相互衝突的人物故事。而是在文體上大膽創新,以第一人稱的筆法,沿著對探險歷程,在敘事中融小説、紀實文學、散文、報告文學為一體,形成一個獨特的新文體,讀來如同身臨其境,既真實、又神秘,既驚險、又和諧,作者與讀者共同享受大自然賜與的美,共同思考人類與生物合一生存的理念。

    《光明日報》2002年4月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