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綠色良知:自然不可改良

楊澤

    人類在前所未有的工業文明中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然而技術至上和人類中心主義將給人類帶來的是福音還是災難這一問題,已越來越引起智者的思考,而何塞盧岑貝格就是他們中傑出的一位。他所著的《自然不可改良》一書雖長不足8萬字,卻引起了全球性的反響。

    何塞盧岑貝格1926年生於巴西南部,先後在巴西和美國的大學學習土壤學和農業化學,1957年獲得農業碩士學位後,作為技術專家前往德國的巴斯夫化學公司工作,並且一幹就是14年,在其中大部分時間裏,他出入於世界各地乃至旅居於許多國家。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個肥料經紀人,何塞盧岑貝格並沒有為追逐利益而喪失判斷,而是在工作中仔細觀察和研究現代農藥對於農作物以及土壤的利弊,並最終對現代農藥徹底失去信心。他開始反對在農業中使用除草劑、殺蟲劑等有毒農藥,並對農業中的害蟲病成因予以潛心研究。經過多年的觀察與試驗,他終於發現,植物對於害蟲抵抗力的強弱,取決於植物自身的物質交換是否保持了平衡狀態。植物只有在自身養分失衡時才會遭受蟲害,而施放有毒農藥,雖然在短時間內有可能殺死害蟲,但也因此徹底破壞了農作物的平衡狀態,隨之的患病機會不是減少了而是大大增加了。其實,我們必須給植物和動物提供理想的生長與發展的條件,如果土地、植物的生長環境、小氣候和正確的培植方法等因素都得到保證並且植物自身的物質交換保持平衡狀態,害蟲是不會造成很嚴重的損失的。

    為無毒農業辯護,提倡“與其消滅害蟲,不如促進植物的健康生長”的何塞盧岑貝格,還對於“工業成功地從農業手中奪走了它原來所承載的大部分工作”這一現象明確表示了自己的焦慮:更多的利益流向工業,或者説被企業家佔有,而農民承受的是更多的風險———播撒有毒化肥農藥、遭遇壞收成、接受生産資料價格上漲和農産品價格下跌所帶來的損失等等。

    在何塞盧岑貝格看來,“現代農業相對減輕了人們的勞動強度,但是人們同時也付出了更多的經濟代價。”結果是,在共同市場中人們為農民提供的席位越來越少。而現代農業所片面追求的規模化和産業化,終將使“我們古老農業中多種多樣的生物物種最終消失殆盡”。何塞盧岑貝格就此發出呼籲:“我們必須重建一個健康的農業經濟,收穫更為潔凈和豐富的食品。”至此,一個普通的肥料經紀人已徹底轉變成為一位環保專家。接下來,他只能離開供職多年的化學公司,理所當然地,那種公司絕對不會需要綠色環保主義者。

    何塞盧岑貝格堅決反對“技術至上”和人類中心主義的理念。他明確指出,在生態學意義上,以人為本的現代技術已越來越缺乏理智,致使人們正把地球視作一個巨大的免費貨倉和天然垃圾場。而人類的希望只在於一種選擇,那就是“知識和智慧必須重新獲得統一”,充分認識到“自然不可改良”,因為自然永遠是最好的。要明白地球以及地球上的水、空氣、陽光、植物、動物和人類是同屬一個生命體系,缺一不可;而“土地—植物—動物—人類”是一個完整的食物鏈,同樣也不可缺一。人類如果缺少共同體意識和土地倫理觀,繼續以自我為中心,總會有一天“就像神話中被囚禁在瓶子裏的魔鬼一樣,一旦放出去,就無法再收回”。因此,對於現代人類來説,“在那個古老的神話後面,有一件事情必須明瞭:除了探討應該怎樣打開裝有魔鬼的瓶子,還有一種更為聰明的做法,那就是不去動它。”

    何塞盧岑貝格憑籍著這綠色的良知,嘗試建立自己的綠色哲學體系,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自然不可改良”的觀點,要求人們回復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巴西,他成功地傳播了許多與權威論調相左的觀念,有力地促使政府在保護農業生態和保護亞馬遜熱帶雨林方面有所行動。1988年,他“因其在拯救熱帶雨林鬥爭中作出的突出貢獻”而被授予諾貝爾特別獎(生存權利獎)。1990年,他擔任巴西環境部長時因不顧政府利益而“讓破壞環境的大項目紛紛下馬”,兩年後被總統解職,對此他自我評論説:“我的真正上司,是這個美麗的星球和她的後代。”

    《自然不可改良》(巴西)何塞盧岑貝格著 三聯書店

    《中國婦女報讀書時代》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