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歌德先生學“家裝”  

    1832年3月22日,德國偉大的詩人歌德逝世,終年83歲。關於這位文化巨人的一生,恩格斯的評價是,“他的氣質,他的精力,他的全部精神意向都把他推向實際生活……”

    如果是十年前來到法蘭克福,我會把尋訪以這個城市命名的那個學派列為惟一行程,因為那時可以揮霍無度的只有時間和沒來由的憤怒。

    如果是十年後再遊法蘭克福,我想我會整天坐在街邊,因為那時即使人未到中年,對歲月裏的新鮮大概也僅剩艷羨了。

    而那天,我一個人去了歌德的家,並且還沒有夾帶任何與文學有關的想法,起因僅僅是,此前有人指出我的新宿舍裏充斥了太多的玻璃和金屬,空間內缺乏一點文化的向度,“比如胡桃木,像歌德家裏那樣的胡桃木”。

    為了讓這個“跟歌德學家裝”的初衷不至太唐突,我還在多日不曾去打擾的經典作家那裏找到了出處。恩格斯説,所有德國文化領域的偉大人物之中,沒有比歌德更真實的了。恩格斯又説,他的氣質,他的精力,他的全部精神意向都把他推向實際生活……

    實際上,連講解員也很少在走動的歌德故居讓人想起180年前的售樓處,而故居出售的全景明信片,則極有創意地展示了魏瑪時代的樣板間,倘佯其中很容易找到《歌德談話錄》的作者愛克曼1823年第一次走進這裡的那種感覺——房子內部給你的印象不是莊重而是愉快,不豪華但簡樸、高雅,面對友人提及的那些胡桃木傢具的真切的原始紋理,我在想歌德如果活在今天,沒準兒也會迷上玻璃、金屬和“簡約主義”,至少他會認同包豪斯設計學院的觀點,“要對材料忠實”。

    故居的墻上有很多繪畫,據説多是歌德同時代人的作品,這裡又涉及到歌德家族家庭裝飾的一大原則——多懸挂時人的名作,因為對於去世畫家的評價已摻雜許多成見了。而常被人稱道的所謂柔和色調,不過是舊畫現出敗相的注腳。

    在故居的一個意外發現是找到了歌德的廚房。那兒寬敞、樸素,很有煙火氣。據説少年歌德常在這消磨時光,有一次實在沒了新花樣,索性把一個盤子拋到街上,鄰家孩子齊拍手喊道:“再來一個”。結果是歌德幾乎摔了廚房裏能搬動的所有家什,而周圍的孩子們那天都樂瘋了。

    歌德家的廚房給我的啟示是,趕緊去“宜家”多買兩套杯盤,權當給無聊時留個念想。

    ■文/邵延楓

     《北京青年報》2002年3月2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