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歷史以個性和灼熱——評徐貴祥的長篇小説《歷史的天空》  

    我一直認為中國的戰爭文學仍愧對歷史,愧對那些逐漸遠去的戰爭歲月。雖然中國的軍事文學,特別是戰爭文學最粗壯、最堅實的支柱依舊應當是革命歷史鬥爭生活,但在我們不少作者心中對它擁抱的熱情似乎早已退潮,仿佛我們的感覺神經再也感受不到歷史依然是熱血賁張的心跳。當然並非是所有作家都疏離歷史,放棄在那塊廣袤土地上的耕耘,如青年作家徐貴祥就以長篇小説《歷史的天空》回到過去,還歷史以天空的色彩與雲流,還歷史以表情與體溫,使我們又一次走進了歷史,使歷史又一次走近了我們。徐貴祥這部作品的創作,不僅證明了歷史對於戰爭文學的永恒價值,抱在他懷中的也的確是一種實實在在、沉甸甸的收穫。

    也許因為徐貴祥所從事的編輯工作,使之擁有對於歷史史料的大量掌握與悉心揣摸這樣一種特殊的地理優勢,也許他具有的才氣和見識,使他對歷史擁有一種獨具的並且是富於深度的進入,所以當他以自己的眼光和視角審視和表現歷史時,沉睡和塵封的歷史便活了過來,於是便有叱吒風雲的梁大牙們以自己的個性光彩沿著小説鋪墊的道路血肉豐滿地向我們走來,並且可以當之無愧地躋身於中國當代文學成功人物的行列。同樣是以大的歷史跨度塑造人物形象,已有許多光彩奪目的人物矗立於前,而梁大牙等人的形象誕生於後,這些人物何以仍然能夠引人矚目並受到佳評呢?以梁大牙這個一號人物為例就很能説明問題。他無疑是作者最為著力的人物,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人物的成色決定著作品的成色,因此作者調動各種手段來對其進行了別具匠心的塑造和刻畫。如梁大牙的入伍頗有戲劇性,即他原打算參加國民黨軍隊,卻陰差陽錯地投奔了共産黨的隊伍,作品如此描寫的用意在於展開對人物命運偶然性中蘊含的必然性的揭示。後來他在戰鬥的歷程中不斷頑強地顯露和張揚自己原始的個性,又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逐步打磨和修煉自己。作為性格的發展,他所呈現出的不是我們通常熟知的線性進步軌跡,而是在他前進的道路上埋伏許多的曲折和凶險,無情地考驗著這個有血性的但並非是完美的熱血男兒,使其將蘊藏的內在激情、超凡智慧、過人膽魄和與生俱來的某種“俠邪”卻可愛的氣質,像一首鏗鏘有力的詩吟誦在生活的風雨中,使人感到他就是這片土地孕育,就是這個時代鍛造的,屬於我們這個民族的英雄。雖然這個人物有理想的成分,經過了作者的虛構與加工,但他給人的印象卻又是一個富於性格光彩,棱角異常分明,連缺陷都令人賞心悅目,極為個性化的真實人物。作品大量具有獨特意味的細節的設置,峰迴路轉、跌宕起伏地凸現出他的性格特徵,使他在作品中那樣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他對張普景、竇玉泉這些具有相當性格品質的人物所任職務和思想水準的接近乃至超越,像借助一個個清晰的刻度,逐漸顯示出這個人物所達到的某種標高。李文彬,甚至杜預道這類人物的行徑,則如同伴隨在他生命歷程中、又放置在對面的鏡子,映照出了他磊落和坦蕩的襟懷。他對東方聞音愛的追求可謂霸氣十足,幾乎到了蠻橫無理的程度,但兩人之間所發生的這種別具風格、別具情趣的愛情故事卻是那麼引人入勝。而東方聞音的英勇犧牲,竟成為一種惹人落淚的愛情絕唱,從另一個側面豐富了梁大牙的感情世界,使這個人物的個性色彩得到了進一步增益和強化。可以這樣認為,在他的身上呈現出了民族性格中的某種特質,即環境的險惡和鬥爭的殘酷,考驗著他的堅強和智慧;來自革命隊伍內部的種種批評甚至敵意,使他的氣質和能力受到歷練;消除與生俱來的種種局限和缺陷,使他一步步覺醒,並且摔打著從單純走向成熟。比較難能可貴的是,他在成長進步的同時,又依然保持了他那種一如既往的頗具梭角、擲地有聲的性格硬度,進而達到了使讀者感到他既可敬可愛,又頗具認識價值的性格深度。

    小説中人物命運和性格的發展,如一縷縷橫編豎織的經緯線,繪出了中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建國之後時代風雲變幻的斑斕圖景,使我們對曾經具有的歷史有了深一層的理解。作品雖帶有某種理想化甚至戲劇化色彩,但並不妨礙我們體驗歷史真實的冷峻和作者思考的深刻。小説使我們明白,歷史就是由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組成的,如一條波濤洶湧、暗礁密布的河流曲折地翻捲著向前奔流不息。在革命隊伍內部,在抗日的盟友之間,在敵我之間,矛盾和鬥爭是主要的內容,時而劇烈,時而平緩,演繹著神秘詭譎而又氣勢磅薄的歷史,也為眾多的人物,如陳墨涵、莫幹山、劉漢英、高秋江等提供了真實的活動背景,更為展示那種時代戰爭環境、政治架構和時代氛圍中的人性,並且讓我們重溫和領略歷史人物用他們的恨愛情仇所構築的情感走廊,使我們的心情隨著他們的行動與心靈的軌跡而抑揚起伏。在徐貴祥的筆下,歷史是那麼熟悉而又陌生,凝重而又靈動,使我們覺得歷史不僅恢復了體溫,而且恢復了歷史的豐富個性,對小説的閱讀既成了對歷史的一種回歸,也成了對歷史的一種發現。(汪守德 )

     《光明日報》2002年3月20日

    

    


徐貴祥:新世紀軍事文學需要新支點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