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張抗抗:在南北文化中行走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4 月18 日 |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張抗抗,著名作家。如今,身兼數職,偶爾也會出現在一些高端論壇上。她堅持認為,一個從事寫作的人,心靈和大腦應是開放的“接收器”,隨時隨地都在感受、捕捉、歸納和汲取“生活”。

南北文化的交融,在張抗抗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在相貌和氣質上,她是南方人,溫婉秀麗,細緻敏感;而在對人對事的態度上,她卻更像一個爽直而乾脆的北方人,説起話來快人快語,有時甚至直言不諱。因為是老朋友了,這次的採訪是在網上進行的——

■吸收南北文化之長

記者:在你事業的發展過程中,你身為浙江人的背景給你帶來哪些影響?換句話説,能否談談浙江文化對你的哺育。

張抗抗:我19歲從杭州到東北下鄉,上世紀80年代後一直住在北京。可以説,幾十年間始終在中國的南北兩地交替行走,不同的文化區域特點,在我身上既有衝突,更多的是互相吸收和融合。南方人做事比較踏實,我也是這樣,一步一步埋頭行走,很少觀望和等待。勤奮是浙江人難以改變的習性。回頭看才發現,雖然在北方幾十年,故鄉對自己的“影響”,可以説是“潤物細無聲”的。

記者:你曾説過,黑龍江有你最美的生命印記,除了感情上的因素,還有其他原因麼?比如,從那片黑土地上所汲取的營養。

張抗抗:我人生中最“青春”的15年是在黑龍江度過的。19歲離開故鄉杭州到了北大荒,在農場勞動8年,1977年到哈爾濱讀書,1979年成為黑龍江省作協專業作家。定居北京後,我差不多每年回一次黑龍江。並非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功利因素,只是因為我曾在那裏生活過,有很多朋友。朋友之間比較容易講真話,很容易激發我的思考。要説感情,一個人青春時代的經歷,留下許多不可磨滅的記憶,幾十年過去,感情沉澱下來,就變得理性了。每年回去看看,會喚醒許多逐漸消失的記憶。一般我都有選擇地去哈爾濱之外的一個地方,希望能逐年把黑龍江走遍。但黑龍江實在太大了,我的願望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實現。

記者:能否對南北文學做一個比較?

張抗抗:中國當代文學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很少探討地緣特色對人性的生成作用。近年來,南北文學的差別逐漸加大,有了較多“只屬於那個地方”的作品。有些地域差別極大的作品,在對人性本質的描述上卻非常接近。我想,這才是真正的文學。南方文學與東北文學也是如此。一般來説,南方文化細膩溫婉,東北文化粗獷豪放。但我認為,根本的差異恐怕在於作者對生活、生命的感受不同。東北地處邊遠,寒冷落後,夏季短暫,現代化社會的資訊干擾相對較少。因而北方人渴望熱切的交流,痛快淋漓的宣泄,表述內心和酒醒後的無奈與無助。北方文學,天然具有幽默的品格試圖消解苦難,少有精細地玩味生活的心態。而南方雖富足,空間卻狹隘,對於痛苦的感受相對淡漠,語言也變得擁擠、甜膩而瑣碎。所以,南北各有“優劣”和長短。

■富於變化,常變常新

記者:黑龍江日報的一位報人對你的評價是,“像水一樣流動著的女人,富於變化且常變常新”,你是怎樣保持思想的常變常新的?

張抗抗:這只是一種從小養成的習慣而已。多思,不甘平庸,不願重復自己,喜歡對生活和人生問為什麼。現代審美標準在不斷發生變化,在我看來,變化著是美麗的。我不喜歡靜止的東西,所以我對“靈”有興趣,對“物”通常比較淡然。

記者:你是個忙人,身兼數職,惜時如金,能否透露一下最近在忙些什麼?

張抗抗:一直都在忙於“學文化”,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從某種意義上説,寫作就是一邊學文化一邊傳播文化。

記者:最近在讀什麼書,近兩年最有收穫的閱讀是什麼?你的閱讀是否有所偏重?

張抗抗:我讀書很雜,自然科學、哲學和歷史都看一點,還包括一些有意思的網文及大量的報刊。這兩年讀了王蒙的《青狐》,曹文軒的《天瓢》,殘雪的《最後的情人》,閻連科的《受活》,史鐵生的《丁一之旅》,東西的《後悔錄》,還有巴別爾的《紅色騎兵軍》,昆德拉的《不朽》、《無知》,耶利內克的《鋼琴教師》,庫切的《恥》等長篇小説,都使我獲益匪淺。我的閱讀偏重於選擇那些具有思想含量的、又具備文學獨創性的書。

■總覺得自己像一條流動的河

記者:給人的印象你總是忙忙碌碌,是個不“安分”的作家,經常參加各類社會活動。你覺得這些活動對一個作家體驗生活和認識社會是否更為有益?

張抗抗:什麼是生活?不是到某個地方去才是生活,我以為我們隨時隨地都在生活中。就像一條奔涌的河流,河床越來越深。生活本身就有很多麻煩,很多苦惱。周圍的人和事,還有每天閱讀中篩選出的大量資訊,都是生活。生活的來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來自直接經驗。一個作家的感官和思維觸角,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是開放的,這就是一個寫作的人和一個普通人的區別。

記者:作為一名作家,你怎樣才能不斷地給讀者以新的東西?

張抗抗:所謂“新”東西,我理解就是河流經過之處,岸邊的風光四時不同,需要作者的眼光去發現。文學留下濕痕與水跡,都是嵌在岸上的,而水流繼續在走,最後匯入大海。我在2002年出版長篇小説《作女》,2003年寫作並出版中短篇小説集《請帶我走》,中篇小説《芝麻》獲得“第十二屆全國人口文化獎小説金獎”,2005年發表短篇《北京的金山上》和《乾涸》。

記者:在我的印象中,你是一個對社會問題很有見地的作家,總是不斷地關注社會,不斷地思考問題,這對你的創作是否也是一種推動力?

張抗抗:2005年寫短篇《北京的金山上》,素材來自居住小區裏外來的拾垃圾的人。城市每天都在製造垃圾,垃圾在某種意義上象徵著富裕,垃圾可養活許多“窮人”,“窮人”對於垃圾的態度是矛盾和茫然的。小説中拾垃圾的人,最後被老鄉劫去了積攢已久的“垃圾”,成為一種反諷。在當下的一些文學作品中,城市作為邪惡的象徵,是一種過於簡單化的描述,並非是城市壓迫外來者,城市也帶來希望。真正造成“壓迫”的是人自身。我希望看到“垃圾”中那些“有用”的東西。當那句歌詞“北京的金山上”在我腦中跳出時,全篇的構思才完成。這部小説的生活素材並非是我非常熟悉的,我只是在嘗試做一個“拾荒者”。

記者:在寫作方面你有什麼打算,近期準備推出什麼新書?

張抗抗:正在準備新的長篇小説,計劃起碼用3年時間完成。即將出版的新書有:《張抗抗2004年—2005年新散文隨筆集》、《張抗抗作品精選》、《張抗抗隨筆選》、《張抗抗散文賞析》等。 (本報記者 孟曉雲)

張抗抗小傳

張抗抗,1950年生於浙江杭州。現為一級作家、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主席團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已發表小説、散文500余萬字,出版各類文學專集60余種。曾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優秀中篇小説獎”、“第二屆全國魯迅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 等獎項。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