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究竟誰“虛妄”
——駁方舟子《虛妄的“人體革命”》

吳柏林 

    方舟子曾有對《人體革命》一書的評論,該書作者吳柏林先生有回應文章,現全文刊載如下。

    方舟子先生在2000年11月1日的《中華讀書報》發表了《虛妄的“人體革命”》(以下簡稱《虛妄》)。同日,該報的《中華讀書網》也刊登了此文。次日,方舟子又將此文張貼在他自己主辦的網際網路站上。 

     讀了該文,深感驚詫。方舟子的“評論”手法確實與眾不同:一是先斷章取義、甚至掐頭去尾製造錯誤,再蓄意引申發揮,最後羅織成帽子扣上。《虛妄》一文引用的我書中的四個段落的文字皆是如此。二是繼“引用”之後,再加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説詞,甚至誹謗性的用語,以增加“嘩眾”效應。因為讀者並不知你的引用出自哪一頁,不易搜尋核對;而沒看過書的讀者更是難辨孰是孰非。其用心良苦,可見一斑。 

     以下是我對方舟子《虛妄》一文所作的具體剖析。 

     方舟子“引用”《人體革命》中第118頁倒數第二段中“研究證明,在患無精子症或少精子症的不育男性中,他們的細胞內有一種小器官,叫做線粒體”的一段文字,但有意砍掉緊接著的兩句話:“它是受母體遺傳控制的。它的基因突變後可造成無精子或少精子。”接下來便“評論”道:“而事實上,線粒體這種重要的細胞器,在所有人的細胞內都存在,乃是細胞的能源中心,並非不育男子所特有。”以此作為我的“常識性錯誤”例證之一。實際上,被砍掉的第一句話,正是説明線粒體是受母體遺傳控制的細胞器,當然存在於每個人的細胞內,要不然正常人豈不是都沒有母親了?被砍掉的第二句話,更是説明瞭無精症患者與正常人的不同就在於線粒體的基因是否帶有突變體。如果是非生物專業讀者對這兩句話不甚理解,無可非議,但相信方舟子是懂得這兩句話全部內涵的人。故意砍掉這兩句話,目的是為了製造個常識性錯誤強加於我,以證明其“結論”:“吳博士據説從波士頓大學獲得過分子遺傳學博士學位,目前又在哈佛醫學院從事生物醫學研究,但是他的分子遺傳學知識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常識性錯誤在書中隨處可見。”

    方舟子強加給《人體革命》的第二個常識性錯誤,更是離奇。方舟子“引用”了書中第125頁第二段中這樣一段話:“正常人早期胚胎的性腺是中性的,從理論上講,可往雌性方向發展,也可往雄性方向發展。在分化和發育過程中,雄性佔優勢時,雌性就退化;雌性佔優勢時,雄性就退化。而陰陽人呢?估計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決定分化性別的基因的表達和調控系統發生了差錯,一方顯現時,另一方並未徹底消隱,這樣陰陽兩端形成‘平分秋色’之勢,於是就成為‘陰陽人’了。”方舟子在引述這段文字前,先扣上一頂“明顯是一位外行的自作聰明的發明”的帽子,接下來“評論”道:“這種‘陰陽平衡’的哲學猜想貌似有理,在一百年前,也許不失為一家之言,在現在則是想當然的無知之談。”然後以絕對權威的口吻給我“上課”:“發育生物學的一個常識是:人類的性別決定並不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陰陽平衡’的過程。人類胎兒將自動發育成女性,而要發育成男性,則需要存在Y染色體,位於該染色體中心粒附近的一個基因調控性腺發育成睪丸,睪丸分泌的激素再促使內外男性器官的發育。如果沒有睪丸,胎兒將發育成女性,即使沒有卵巢時也是如此(當然,沒卵巢的女性是不育的)。在發育過程中,女性是更為基本的,男、女的‘地位’並不平等。至於陰陽人的産生,存在多種情形,絕非吳博士所‘估計’的那麼簡單。”最後,再次用聳人聽聞,且誹謗式的語言作出結論:“吳博士據説從事的是胎兒診斷的研究和臨床,竟然不具備性別決定的基本知識,實在令人驚訝。” 

     看了這段奇文,真讓人啼笑皆非。第一,方舟子自稱“翻遍全書”,居然熟視無睹書中第16章和第17章中對正常人的性別決定和性別分化以及性別分化異常均作了詳細的闡述。其中明明啟白地介紹了“Y染色體,SRY基因,DAX基因,SOX基因等在性別決定和性別分化中的作用;還有各種激素參與反應;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第118-120頁)。‘陰陽人’,因性分化異常發生的環節、層次、程度不同而形成的種種不同類型……(第124-126頁)。”第二,方舟子恐怕真的缺乏醫學遺傳學常識,要不然怎麼連“真兩性人”的鑲嵌染色體核型就是典型的陰陽兩端“平分秋色”都不知道!第三,方舟子還擺出一副權威的架式,指説別人的“常識性錯誤”,但恰恰是在自己寫的這一段短短的“常識”文字中,竟有3個錯誤:一是把SRY基因在Y染色體上的位置搞錯了(應在短臂近端粒處),並且還把“著絲粒”外行地稱為“中心粒”;二是忘記了經典的“沃爾夫管”和“繆勒管”在性別分化早期“此消彼長”的現象;三是把早期性別決定和性別分化中,首先是從男胚開始的,説成是“女性更為基本的”。凡此種種,方舟子居然還能振振有詞地用自己這些充塞錯誤的“常識”來指責我在書中的正確描述。豈非咄咄怪事。 

     方舟子的《虛妄》一文,一開始就對我的書的副標題“基因科學能使您活150歲”一再指責:“未能找到科學根據”、“與基因科學無關”、“翻兩番計算的荒唐可笑”、“地地道道的虛言”。 

     事實如何?我在書中第38章,介紹了從古至今人類平均壽命的變化(第251-257頁),也介紹了科學家們對人的自然壽命從不同角度作的種種探索和預測,都認為人大致可以活到一百六七十歲(第258-260頁)。在第42章中,介紹了魚類的“返老還童”現象和對鼠類用基因技術進行的抗肌肉細胞衰老研究。在第44章中,介紹了克隆人體“器官”已有的臨床應用和巨大的發展前景,以及體外細胞繁殖製造人工器官,使得移植器官的來源和材料越來越多樣化;在第46章中,介紹了最新的以基因技術推動的“治療性克隆”———人體胚胎幹細胞的研究,以及它將給醫學帶來的令人難以估量的潛在益處。再加上,近年來對心血管疾病(第32、33章)、老年性疾病(第29章)、癌症(第30章)等重大疾病在基因水準上的深入研究,都會對改善人體健康和延長人的生命作出巨大貢獻。更重要的是,隨著對人類基因組從結構到功能的深入研究和全面解密,隨著對人類8000多種疾病的基因背景(第27章)的全面了解,我們將革命性地改變診斷、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式,我們將使人類生命的前景光明燦爛。面對如此眾多的科學根據,如此廣泛的以基因科學和基因技術為推動力的醫學進步,當然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科學家們預測的人類健康長壽,活到自然天壽(一百六七十歲)的可能性,到21世紀末將很有可能變為現實。對於這樣一個熱門話題,稍有一些基因科學知識的人都不會視而不見,方舟子先生難道真的充耳不聞?方舟子在《虛妄》一文中對《人體革命》的書名乃至全書定性為“虛妄的‘人體革命’”。對於這麼危言聳聽的結論,居然給不出任何一條實質性證據。而僅僅是靠一些強加於人的污衊性、誹謗性語言來支撐:“不管是‘人體革命’,還是‘基出科學’,都是作者杜撰出來的新片語,作者甚至斷言‘人體革命’將成為21世紀的世紀詞,想必已做好了榮任世紀詞發明人的打算,但在我看來,這種毫無必要的空洞的新詞的壽命恐怕是只能與這本書相始終了。”“如此聳人聽聞的書名,與內容格格不入。實際上,該書不過是對遺傳學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些點到即止的浮光掠影的介紹”。方舟子的這些虛妄之詞,疊床加屋,大有置人于死地之心。 

     眾所週知,書名既是對全書主題言簡意賅的表述,更是對全書內容提綱挈領的概括。正如我在《人體革命》一書的“前言”中所講:“本書之所以定名為《人體革命》,不僅是因為本書所講述,無論是基因發現的故事,還是基因與選擇生命、戰勝頑疾的種種趣聞,都是人類對人體奧秘的解析;更重要的是,本書所講述的有關基因科學和基因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乃是人類自身(人體)在新世紀發生革命性變革的基石。”所以,全書四大篇,四十六個章節,圍繞著人的生老病死,通過幾十個趣味故事,融合了數百條知識資訊,向大眾普及介紹———“在以基因為中心的生命科學的發展方興未艾的新世紀裏,人們不但可以從被破譯的全部基因密碼中洞悉生命的全部奧秘,而且可以從基因技術全方位的普遍應用中根本性地改變人的健康狀況和延長人的生命。”對於這種人體的革命性變革,我們在新世紀初就已聞其晨鼓———“人類基因組草圖已經完成,這些成就將會為人類的醫療事業帶來一場革命性的變化。”並且,這場人體革命將會在新世紀中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取決於我們對基因———人類的“生命之書”了解的深度和廣度。其實,這些概念和認識,近年來已經從科學家的話題走進千家萬戶,成為大眾的議論。何來的“虛妄”?

    至於“基因科學”,我在書中從“基因之謎、基因歷史、基因本質、基因密碼、基因定位、基因克隆、基因診斷、基因治療、基因制藥、基因食品、基因診探、基因檔案、基因藍圖、基因經濟”等方方面面都作了介紹。方舟子擺出一副科學法庭判官的面孔否定“基因科學”一詞,就像否定“人體革命”一詞一樣,都是為了混淆視聽。除此之外,方舟子有什麼理由混淆“基因學”和“基因科學”,就好像“生物學”和”生物科學”這樣簡單明瞭的概念範疇。 

     在《人體革命》一書的“前言”中,我曾出自肺腑地表達了撰寫這本科普讀物的心跡:“撰寫普及基因知識的通俗讀物,對於我來説,只能算是一種嘗試。讀者如果能興致盎然地輕鬆讀完這本書,並從這本書中對基因的有關知識有所了解的話,這將是我,一名從事基因科學研究者的莫大榮幸。當然,我更熱切地期待著同行與讀者對本書不足之處的指正。”方舟子先生雖然給不出一條實質性的證據,但卻在《虛妄》一文的末尾把我的《人體革命》污衊為是“對讀者的誤導更嚴重,危害性更大”的一個例子。這既不是什麼書評,更不是什麼批評指正。所以,我必須予以駁斥,以正視聽。

     中華讀書報11月16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