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學者心態----從《林非論散文》説開去

李曉虹

    生活在當今的世界上,要想保持一顆寧靜的心靈實屬不易。80年代以來,社會急劇變化,中國人文知識分子經歷了艱難的心路歷程。從80年代初背負著啟蒙、救世的沉重責任,到80年代末,市場的突起打破了精英夢,使一向以具有使命感作為精神支撐的知識者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許多人精神失重,無處安放躁動的心靈。

    但也有一些人卻不被外界的壓力所左右。他們一旦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選擇,確立了自己的目標,就沿著這條路不懈地向前走,使生存方式與生存意義和諧統一,從而體味生命的意義。80年代初,當我還是大學中文系的學生時,讀到林非先生的《現代散文六十家札記》,曾經激動不已。不僅從書裏認識了許多現代優秀的散文家,也朦朦朧朧地感到,和一些經院式的、充滿學究氣的著作不同,在這本書裏,能夠感受到作者心靈的躍動和生命的激情。其中,有一種貫穿的精神,那時候,我還説不清這種精神究竟是什麼,但已經清楚地感覺到,那是在“文革”的漫長歲月中完全遺失了的屬於生命本體的東西。之後,我又買到了《中國現代散文史稿》、《魯迅前期思想發展史略》等書,在這些書中,我同樣感到一種情緒的“流”、思索的“流”。

    20年過去了,林非先生作為一位兼學者與作家于一身的文化名人,已經有了10多部學術專著和10多本散文集,而當新近讀到他剛出版不久的散文理論集《林非論散文》時,我才真正體味到在林先生身上所體現的那些最有意味的東西。這就是求真、求美、求深,最終達到一種自由的創作和生活相統一的人生境界。説真話,重審美思索,自由自在地生活和寫作,這是林非先生始終的追求。這種追求已經遠遠不是一種局部、片斷的心得體會,而成為一種帶有終極意義的人生引領。他把這種探尋貫穿在人生的方方面面。正是這種思索和探尋,使他在散文理論研究中,開創著新時期散文理論發展的新局面,以足夠的敏銳和勇氣面對17年散文中那些扼殺個性、製造平庸的命題。對各種專制主義的表現發出憤慨之聲。他不斷地把自己的這些獨到的見解向著理性的境界昇華,最終形成了自己的散文觀,對中國散文的發展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的意見和看法。正是這種求真、求美的熱望,使他在散文創作中,用現代意識去感悟和審視自己所見到的景色與人生,把對於歷史的冥想、當今的沉思和未來的呼喚凝結成美文。這種明確的人生選擇,因為具有越超性而不為世俗所困擾,又因為有具體的投入方式而顯得紮實豐盈。

    一個人對生活發表一點零星的睿智的看法很不易。因為獨到的見解是思索的結晶,而思索已經是對生命的一種穎悟。然而,假如一種人生的總體思索成為一種內在的精神方向,那麼,這種思索就進一步具有了超越的意義,而使思索者從中獲得巨大的人生動力,使他能夠不受制于外在的環境,不為世俗的潮流所左右,為自己確立一種恒久的生活準則,找到一種強大的內心根據。這種根據本身即是一種穩定的精神個性,使堅守這種觀念的人在認定的路上執著地前行。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説,林非先生選擇了散文理論研究和散文創作,就不是一個偶然。因為,散文是藝術的心靈史,散文是自由的心靈世界馳騁的疆場,它保留了原初的詩性,它所展現的“情”的世界是作家主體人格的世界。正是在散文中,林非先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智和襟懷,在理論的探究中,他又使自己的精神原則得以充分張揚,追究著怎樣在散文中表現生命最本質的意義。正是在這個天地中,林非先生找到了安頓心靈的方式,從中體驗著生命的自在。

    《中國文化報》 2000年11月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