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金庸鮮為人知的招數

    人生第一招:對付考試

    金庸(查良鏞)出身於浙江海寧的大族,祖輩多出大詩人,有過陪皇帝讀書的先輩。金庸閱讀的第一部武俠小説是《荒江女俠》,時當8歲。金庸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説《書劍恩仇錄》時年31歲,首次使用“金庸”這個名字。然而《書劍恩仇錄》卻不是金庸創作的第一部書。説來好笑,他創作的第一部書應該是《獻給投考初中者》。當時他15歲,正是浙江省立聯合中學的一位得意洋洋的中學生。

    金庸説,中學時代是他最快樂的時期。他天生記憶力超強,應付考試得心應手,除數學成績平平外,門門功課都考第一。金庸覺得考試是一件樂事,而他的同學卻多有“恐考症”。於是,俠義心腸的金庸便想拔刀相助。他與兩個同學一番策劃,就鼓搗出了那本叫做《獻給投考初中者》的書來,細細道出應付考試的經驗和技巧。

    這本小書卻出奇地暢銷,除了本省,連江西、福建、安徽等地都有得賣。小小年紀就賺了一把!回首此事,金庸十分得意,似乎這“處女作”比他的14部武俠經典還值得驕傲。

    《獻給投考初中者》可謂是金庸“大俠風範”和搞錢才能的初現。

    將姓改為“金”:窮記者富了

    抗戰後,金庸始到杭州的《東南日報》當記者,4個月後趕上上海《大公報》招聘國際新聞翻譯,金庸被錄用。1948年,香港《大公報》復刊,24歲的金庸被從上海派到香港,這一派就成就了將“查良鏞”變成“金庸”的契機。

    1950年,當金庸的老爸查樞卿在內地被作為“反動地主”批鬥時,在香港,金庸也正過著不得意的窮記者的生活。1952年,金庸跳槽到《新晚報》做副刊編輯。副刊負責人羅孚見他“功夫”了得,便請他和另一位編輯陳文統(即梁羽生)寫武俠小説連載,於是《書劍恩仇錄》一炮打響,金庸從此開始了光輝燦爛的“大俠生涯”。《新晚報》之外,他又開始在《商報》連載《碧血劍》,之後是《射雕英雄傳》。

    鮮為人知的是,金庸那段時間還以姚馥蘭、林歡的筆名撰寫影評文章,還為長城電影製片廠寫劇本,《絕代佳人》、《蘭花花》、《王老虎搶親》等,編劇即為金庸(林歡)。其中,《王老虎搶親》還使他過了一回導演癮(與胡小峰合導)。

    施展絕學:“豺狼”創辦報紙

    金庸的武俠小説震動了文壇,具有出色的生意頭腦的金庸見有機可乘,就借“大俠武夫”和“威名”創立了自己的報紙,是謂《明報》,時在1959年。

    《明報》是金庸繼武俠小説之後創造的又一奇招,但長期為他的“大俠”之名所掩。《明報》創辦時,資本僅10萬元港幣,金庸出8萬,另兩萬為他的中學同學沈實新所出。到《明報》1991年股票上市時,其市值已達8億7千萬,金庸獨佔六成。1992年,金庸開始賣出《明報》的股份,估計前後可套現10億以上。

    《明報》初創時,以連載金庸自己的小説《神雕俠侶》為號召。此外,金庸還親任社論主筆,成為吸引讀者的另一塊黃金招牌。那時他下午寫小説,沉浸在虛構的古代江湖刀光劍影裏;晚上則寫社論,又在現實的世界中“神雕俠侶”起來。

    幾十年來,《明報》的社論一直對社會具有較大影響,不僅備受港英當局關注,甚至也受到內地和台灣的重視。而金庸,也成為海峽兩岸都想爭取的諍友。

    1962年,受“大躍進”影響,內地有大批人員偷渡香港,被香港警方堵截于上水梧桐山。由於事件敏感,《大公報》、《文匯報》等報都不予報道,《明報》卻“莽莽撞撞”,大聲疾呼,從是年5月12日起,幾乎每天都作頭版全版報道。由於這種關注,按現在的話説是“炒作”,《明報》的發行量由萬餘份飆升到4萬份,其真善和勇敢的形像,深入民心。作為選題策劃者,金庸的生意頭腦和俠義心腸於此又見一斑。

    《明報》一直被香港報界譽為清流,到現在雖然兩度易主,仍保持本色。由於經常涉及敏感問題,觀點尖銳,立場鮮明,《明報》在金庸主政時踢爆了不少火藥桶。金庸本人甚至被一些人罵為“豺狼鏞”,列為第二號要殺的人。

    《明報》現在的老闆是馬來西亞人張曉卿。張曉卿買下《明報》時,曾誠意邀請金庸出山,任名譽主席,但金庸要求有實際的指揮權,想炒誰魷魚就炒誰魷魚,遂為另一些人不喜,只好作罷。

    前不久,張曉卿邀請金庸到吉隆坡《星洲日報》演講,租了一架直升機和金庸一起在森林上空遊飛,還請金庸在他的大花園裏種一棵樹。金庸一看,旁邊已種兩棵,一棵是李光耀所種,一棵是馬哈蒂爾所種,而自己獨在中間,榮幸得直笑。

    辦報不肯浪漫:很摳門的老闆

    金庸曾説:“辦報紙,不能過分浪漫。”

    辦報紙不同於寫那些武俠小説,金庸看得十分實際,實際到摳門的程度。他對《明報》記者,一直實行“微薪制”。他對年輕的記者説,在《明報》工作是他們的光榮,別看就這麼一點工資,還有人排隊想進來!不過,説得也是,無論誰,只要在《明報》幹過,立即會身價大抬,從此不愁。今天,香港報界的一些老大如《蘋果日報》社長董橋、《信報》社長林行止、《東方日報》主筆陶傑等,都曾在《明報》幹過。

    金庸給作者的稿費也不高。不少名專欄作家,如張小嫻、亦舒等都是從《明報》出的名。《明報》的專欄版極有江湖地位。大報低酬,仍然趨之者眾。在《明報》開專欄,是身份的象徵。在《明報》都開過專欄,還怕搞不到錢嗎?

    不過,也有人對金庸談稿費。林燕妮現被稱為全港最好的散文作家,當初也為《明報》撰稿,要求金庸加稿費。金庸説:“你那麼愛花錢,加了又花掉,不加!”亦舒也叫他加稿費,他又説:“你又不花錢的,加了稿費有什麼用?”亦舒為此在專欄裏罵他。金庸看了,仍笑著説:“罵可以罵,稿照樣登,稿費照樣一點不加。”

    不過那些閉口不提“加”的,到年底,金庸反而會加一點。這是他性格好強的表現。

    海峽兩岸受禮遇:鄧小平和蔣經國的座上賓

    少年時代,金庸的理想是當個外交官。1944年,他考入當時國民黨政府設于重慶的中央政治學校外交係,後來又入上海東吳法學院修讀國際法。當記者不是他的初衷,他也沒料到自己後來竟成了“文學大師”。不過他身上活躍著的“政治細胞”一直沒有消歇,並也得到了精彩發揮,可與他辦報和文學方面的成就鼎足而三。

    金庸曾作姿態競選特首是眾所週知的。早在1973年,剛寫完《鹿鼎記》宣佈封筆,他即以記者的身份赴臺10天,獲蔣經國的接見,而1981年,金庸又成為鄧小平的座上賓。他是鄧小平接見的第一位香港人士。那時鄧小平告訴他,自己每晚睡前都讀他的小説,1985年,61歲的金庸還榮幸地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並擔任“政治體制”小組負責人,1995年又成為香港特區籌委會委員,為香港回歸做了很多工作。他是香港文化界的擎旗人,他的新武俠小説馳名海內外,被譽為“文壇俠聖”。

    現在,金庸除浙江大學文學院院長職務外,基本上是個退休閒人,他還是牛津大學中國學術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不過也沒有什麼具體事務要忙。閒人金庸,當然也是個已80歲的老人了,但有時仍然“年輕氣盛”。前不久,數家報紙上忽然又有他壯懷激烈的政論性文章,長達萬言,鬧得滿城風雨。關心政治和時事,一以貫之。

    金庸回顧一生,快樂良多,卻也有遺憾,就是把時間都花在辦報和寫小説上了,沒有好好做學問,“別人(指他接觸的一些外國學者)精通希臘文、拉丁文,德文又好,法文又好,談到法國史就背一段法文出來,真是不同的,我拍馬都追不上了。”他對記者這樣説。但他接著又説:“不過沒關係。我背一段《論語》、《孟子》、《史記》,他們就不會。”

    摘自《海上文壇》2000年10月號,錢曉曉文。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