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濟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油價調整今起實行新辦法

    從今天起,我國開始實行新的石油價格接軌辦法。新辦法將改變現行接軌辦法過於直接透明、與國內市場供求不一致的狀況,今後油價調整次數將大為減少,價格波動幅度將減小。

    國家計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不會因改變接軌辦法增加用戶負擔。

    根據新辦法,今日起汽、柴油零售中準價格每噸分別提高250元和20元。

    據介紹,新辦法主要包括:一是將國內汽、柴油價格從單一與亞洲市場掛鉤改為與亞洲、歐洲、北美三地市場掛鉤,以使國內油價更充分地反映國際油價變化的總趨勢。二是從過去的每月一調,改為當國際油價變動超過一定幅度時才相應調整,避免價格變動過於頻繁。三是在不突破根據接軌原則確定的調價總額的前提下,適應國內汽、柴油市場消費結構,參照國際市場比價關係,相對調整汽、柴油價格,以調動企業生産積極性,滿足市場需要。四是汽、柴油零售價浮動幅度,由目前的上下5%改為上下8%,擴大企業定價自主權。五是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超過一定限度時,國內企業要通過成品油價格消化部分漲價因素,即價格適當少提;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低於下限指標時,成品油價格適當少降,以減少價格波動的幅度。

    自2000年7月起,我國成品油價格隨國際市場變化每月調整一次。新的石油價格接軌辦法,主要是為了解決現行辦法中暴露出的問題。一是國內成品油價格是根據新加坡市場上月平均價格做相應調整,企業或個人可以判斷下月國內成品油價格的變化趨勢,這為市場投機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二是國內汽、柴油消費在品種結構、淡旺季等方面與國際市場存在差異,價格與國際市場直接接軌,難以反映國內市場的變化。三是國內成品油價格每月調整一次,波動過於頻繁、幅度過大,給用油企業和石油銷售企業帶來較多的不確定因素。(完)

    油價接軌新辦法給老百姓帶來什麼

    去年7月,國內油價實現與國際市場接軌,汽油、柴油價格每個月都要進行調整。現在,油價已和“米價”、 “菜價”一樣成為老百姓關注的焦點。

    最近,國家又對油價接軌辦法做了進一步調整完善,將國內成品油價格單一與亞洲市場掛鉤改為與亞洲、歐洲和北美三地市場價格掛鉤。同時,設定了油價漲跌區間,並減少價格調整次數,保持國內油價的相對穩定。此外,還擴大了汽、柴油零售價格的浮動幅度。

    在油價接軌剛剛一年多的今天,國家為何再次對接軌機制進行調整?這樣的調整能給老百姓帶來什麼?

    國家計委有關方面負責人對記者説,之所以進行調整,是因為現行接軌辦法在實際運作中出現一些問題:一是接軌辦法過於直接透明,給市場投機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不利於市場秩序的穩定。二是經常出現油價變化與市場供求相背離的現象,甚至出現逆調節。三是油價每月一調,波動過於頻繁、幅度過大,給企業、百姓用油帶來很多不確定性因素。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發展研究部戰略研究處處長呂建中説,油價與國際接軌是正確的方向,但此前的接軌辦法——根據新加坡成品油市場上月價格定出國內本月價格——太簡單,完全跟著別人亦步亦趨,變動頻繁,且不能準確反映國內供求關係,可以稱之為“硬接軌”。

    呂建中認為,成品油直接影響千家萬戶,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應當保持適度穩定。從國際上看,考慮到消費者的接受能力,大多數都實行“軟接軌”,即在總體上與國際油價保持一致的情況下,在國際油價與國內油價之間建一個緩衝區,相當於修築一道“防火牆”,使國內油價在真實反映國內供求關係的同時保持適度的穩定,即便有調整也是微調,老百姓沒有明顯感覺。

    新的接軌辦法與原辦法相比是個很大的進步,它可以給老百姓帶來幾大好處:一是油價變動不會像以前那麼頻繁了,波動幅度也沒有以前大了。國家計委的同志算了一筆帳,按照新辦法測算,去年7月至今15個月中,國內汽、柴油零售中準價只需調整4次(而按老辦法調了15次),同時成品油價格最高月與最低月差價從每噸1085元縮小至每噸700元左右。二是新辦法可以更全面反映國際油價變動趨勢,設定了成品油價格漲、降區間,與國內消費結構、供求關係也更為貼近,因為能更好地滿足國內企業和老百姓的用油需求。三是根據新辦法測算的調價額與老辦法確定的價格水準基本相當,也就是説,不會因改變接軌辦法增加用戶的負擔。

    此間權威人士認為,完善後的石油價格接軌辦法,也只能作為向市場化邁進的過渡措施。隨著石油行業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市場競爭格局的形成,石油價格改革將進一步深化,最終實現由市場競爭形成價格。(完)

    國內油價為何要與國際市場接軌

    新華網北京10月17日零時電(記者趙承 韓振軍)去年7月份國內油價實現了與國際市場接軌。最近國家又對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辦法做了進一步完善,並從今日開始調整油價。不少關心油價的讀者也許要問:國內油價為何要與國際市場接軌?

    國家計委有關方面的專家告訴記者,油價接軌是我國石油石化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前提,也是我們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石油需求的需要。

    據介紹,近十年來,我國國民經濟按年均9.2%的速度增長,原油消費量年均增長5.77%,而同期國內原油生産供應增長速度僅為1.67%,國內石油生産供應已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1993年我國石油進口量超出出口量,當年凈進口905萬噸。從此,我國再度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並且進口量呈逐年增大的趨勢,尤其是“九五”期間,石油進口量從1996年的1349萬噸增加到1999年的2858萬噸, 2000年凈進口量超過7000萬噸,進口年均增長幅度達34%。石油生産量不能滿足國民經濟和石油消費量增長的需要,進口依存度越來越高,迫使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石油需求。這是我國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客觀原因。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西方發達國家石油公司對石油資源和石油市場的爭奪也日趨激烈,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不僅有利於促進我國石油、石化企業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也有利於促進石油、石化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不斷壯大自己實力,進而提升整個國民經濟競爭力。實行油價與國際市場接軌後,促進了石油、石化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轉換經營機制,增強了適應市場變化能力,也為走向國際資本市場創造了條件。(完)

    我國石油價格改革歷程

    新華網北京10月17日零時電(記者趙承 韓振軍)國家計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説,同其他競爭性産品價格一樣,我國石油價格的改革走的是一條逐步市場化的道路。

    1998年以前,我國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從出廠到零售均實行政府定價。1998年,國家對原油、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進行了重大改革,改變了單一政府定價的模式。改革的主要內容是,石油、石化集團公司之間購銷的原油價格由雙方按照國內陸上原油運達煉廠的成本與進口原油到廠成本基本相當的原則協商確定。購銷雙方結算價格由原油基準價和貼水兩部分構成,其中原油基準價根據國際市場相近品質原油上月平均價格確定,貼水由購銷雙方根據原油運雜費負擔和國內外油種的品質差價以及市場供求等情況協商確定;汽、柴油零售價實行政府指導價,由國家計委按進到岸口完稅成本為基礎加國內合理流通費用制定各地零售中準價,石油、石化集團公司在此基礎上在上下5%浮動的幅度內確定具體零售價格。通過這次改革,國內原油價格完全實現了與國際市場的接軌,成品油價格確立了與國際油價變化相適應,在政府調控下以市場形成為主的價格機制。

    國內原油、成品油價格確立了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機制後,國際市場油價發生了急劇變化。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石油需求減弱,導致石油價格出現大幅度下降。1999年隨著亞洲經濟的復蘇,世界經濟增長加快,特別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限産保價政策的實施,從4月份開始,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出現了持續大幅度上漲的局面。1999年11月和2000年2月國家先後兩次調整了國內成品油價格,但還是遠遠滯後於國際市場價格的上漲幅度。

    自2000年5月份起,國務院決定國內成品油價格隨國際市場變化每月調整一次,2000年7月國內成品油價格水準實現了與國際市場的完全接軌。從2000年5月至今,國內成品油價格隨國際市場油價變化累計調整了17次。

    新華社 2001年10月17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