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試點時機成熟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9日在此間表示,向自由貿易區轉型是我國保稅區的發展方向,目前推出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的改革試點時機已經成熟,應早日選取改革試點,爭取在2006年年底之前完成試點任務。

成思危是在青島召開的“中國保稅區管理與發展研討會”上講這番話的。他説,我國15個保稅區經過多年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在連接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促進國際貿易、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促進我國經濟適應全球化潮流等方面都發揮了一定作用。

談到保稅區發展面臨的挑戰時,成思危表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特別是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我國保稅區的發展在區域定性、管理體制、功能定位和設區原則等方面面臨著許多挑戰。保稅區如何創新發展思路,構築全新的比較優勢,實現更高水準、更高品質的發展,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成思危説,經過多方論證研究,結合我國現有保稅區的具體情況,我國保稅區目標模式可以概括為建立“境內關外,適當放開;物流主導,綜合配套;區港結合,協調發展;統一領導,屬地管理”的自由貿易區,可選擇有條件的保稅區先行試點,取得經驗後逐漸向發展國際物流業為主的自由貿易區轉型,不具備條件的保稅區可轉型為出口加工區或者經濟開發區。

成思危表示,從時間階段上看,2003年至2006年可選取改革試點,爭取在2006年完成試點任務,初步建成符合目標模式的自由貿易區,經過不斷調整和鞏固,力爭在2015年在我國建成2個至3個世界一流的自由貿易區。

新聞背景:保稅區和自由貿易區有何區別

保稅區是我國參照世界上自由港和自由貿易區的經驗而設立的,是我國深化改革開放,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發展潮流的一項成功創新。

我國保稅區于1990年開始設立,至今有上海外高橋、深圳福田、青島等15個保稅區,到2002年年底,保稅區批准總面積為51.05平方公里。

我國的保稅區是海關監管的特殊區域,實際上它類似于其他國家在港口劃出一塊並用鐵絲網圍起來的自由區或自由港。但從總體上看,我國保稅區是經國家有關部門審查批准設立,在海關總署領導下,由地方政府具體管理、受海關監管的“境內關內”的特殊地區;而境外的自由貿易區則是通過立法設立並管理,處於“境內關外”、享受簡單手續等特殊政策的區域。

通常在我國保稅區內,外國商品在海關監管下,可暫時不交納進口稅而存入區內的保稅倉庫,但若輸入國內市場銷售,則必須交納進口稅。隨著近年的發展,我國的保稅區大多數具有出口加工、進出口和加工貿易的功能,與出口加工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大體雷同。

國際上在自由貿易區內,金融服務和物流服務是兩大新興功能,而在我國保稅區內,目前還不允許開辦離岸金融業務,而倉儲、展示、分撥、配送、運輸等物流功能則還遠遠沒有得到發揮,這種狀況難以適應我國保稅區的發展要求。(記者張旭東)

新華網 2003年12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