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方案徵求意見(附全文)

關於徵求“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方案”意見的函

衛統中心函[2003]1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衛生局:

為了建立和完善我國公共衛生資訊體系,落實國務院領導關於加強公共衛生建設的指示,根據“衛生部關於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衛辦發[2003]212號)要求,衛生部資訊化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起草了《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方案》〈草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確定了全國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的指導思想、建設目標和原則;提出了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的整體框架思路;明確了現階段的主要任務。作為今後一段時期指導全國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的重要文件,“方案”應當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和可行性,因此正式定稿之前,需要廣泛聽取各單位意見和建議。請各有關單位組織專家研究和討論“方案”,並將修改意見於9月26日之前送交衛生部衛生統計資訊中心。

“方案”具體內容公佈已發佈在衛生部網站,請各單位自行下載。衛生部網址為:www.moh.gov.cn。

聯繫人:王才有,胡建平;

電話:(010)68792491,68792481;

傳真(010)68792478;

電子郵件:wangcy@moh.gov.cn

二〇〇三年九月十二日

 

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方案(草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一、背 景

公共衛生資訊系統是國家公共衛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03年上半年的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型肺炎重大疫情災害,暴露出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不健全,公共衛生發展嚴重滯後。為了加強我國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黨中央、國務院要求用3年左右的時間,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和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是上述機制和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和紐帶。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資訊技術和基礎設施的普及,我國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初步建立了以疫情、疾病監測、衛生監督為主體的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形成了從縣到中央四級衛生防疫資訊網路。目前,我國開展的公共衛生資訊收集主要包括:疫情報告、疾病監測、居民死亡原因統計;食品衛生、環境衛生、學校衛生、婦幼衛生、職業衛生狀況監測;公共衛生資源及服務利用統計。上述報告和監測系統在我國疾病預防控制和公共衛生管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SARS疫情的發生和蔓延,充分暴露出當前我國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存在的缺陷,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疫情報告、疾病監測時效性差。我國疫情報告、疾病監測實行旬、月報和逐級統計報告制度。2000年,由國家和地方投資,依託國家公用數據網建立了衛生防疫虛擬專網,實現了縣及縣以上疾病控制機構間的疫情報告和數據傳輸。但是,在疫情報告、疾病監測的數據源頭--醫療衛生機構,疫情報告還是使用紙質報告卡,通過郵寄或電話方式向縣(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然後,再由縣(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按全國統一的軟體錄入電腦,“逐級上報”,“逐級審批”,不僅報告週期長,且容易發生人為干預現象。在SARS防治中,個案病例從發病到國家收到報告的時間,全國平均為8-9天,從住院確診到國家收到報告的時間為3-4天。報告時間的滯後,嚴重延誤了戰機。

二是衛生資訊網路覆蓋面小。疫情報告、疾病監測系統的網路僅僅覆蓋全國縣、市、省和國家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而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單位和報告人,主要是縣及縣以上醫療機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農村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各種形式開業診所及其醫務人員,卻不能實現網上直報。

三是醫療救治系統資訊不靈。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和SARS這類不明病因的疾病,如果不能準確掌握醫療機構可利用的床位、轉運能力、專業醫生、護理能力、診療設備、救治藥品、防護設施等各種資源資訊,必定出現混亂局面。同時,由於醫院與疾病控制部門間的資訊鏈條不完整,造成醫療救治資訊不靈,患者的接收和處置常常處於被動。

四是衛生執法監督資訊系統建設滯後,不適應衛生執法監督工作的需要。全國衛生監督資訊系統建設嚴重缺位,只有個別地區開展衛生執法監督資訊化工作,全國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五是缺乏國家統一的公共衛生資訊平臺,資訊整合能力差。過去,衛生系統資訊建設由於在資訊標準開發、數據編碼和交換方式等方面沒有投入,使得醫療、預防和衛生管理之間資訊不能共用。

現代化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指揮和處理,必須採用先進的資訊處理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實現對突發事件的辨別、處理和反應。資訊系統的建設要求能對事件處理全過程進行跟蹤和處理,實現從突發事件相關數據採集、危機判定、決策分析,命令部署、實時溝通、聯動指揮、現場支援等功能,以便對危機事件做出最快、最有效的反應。

綜上所述,我國公共衛生資訊系統薄弱環節和空缺領域多,基礎建設和系統建設任務十分巨大。

二、 指導思想、建設目標和原則

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在各級政府領導下,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務院關於“統籌規劃,國家主導,統一標準,聯合建設,互聯互通,資源共用”的要求,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加強科學管理,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結合衛生工作實際,總體設計、分步實施,全國聯網、防治互通,強化責任、依法管理,加快我國公共衛生資訊化建設進程,全面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應急反應、醫療救治、執法監督和指揮決策的能力。

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的總體目標是:綜合運用電腦技術、網路技術和通訊技術,構建覆蓋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中心、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高效、快速、通暢的資訊網路系統,網路觸角延伸到城市社區和農村衛生室;加強法制建設,規範和完善公共衛生資訊的收集、整理、分析,提高資訊品質;建立中央、省、市三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和應急指揮系統平臺,提高醫療救治、公共衛生管理、科學決策、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指揮能力。

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原則: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要按照國務院的總體要求,密切聯繫我國公共衛生的實際需要,在堅持先進性、實用性、安全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在建設中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充分利用現有基礎網路、設備和人員,從整個國家衛生資訊化長遠發展的需要出發,統籌規劃,統一建設規範、標準、管理制度,明確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資訊職能。根據國家投資安排的輕重緩急,分步實施。

(二)突出重點、縱橫聯網。當前,公共衛生資訊系統的建設重點是疫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建設,將現有公共衛生資訊網路延伸到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觸角延伸基層衛生單位;加快醫療衛生機構資訊系統及其數據庫規範化、標準化建設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系統建設。

(三)規範標準、資源共用。資源共用是資訊網路應用的目的,統一標準是實現資訊資源共用的基本條件。統一標準也是實現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數據交換和資訊共用的基本要求。各地區各單位必須依據統一的功能規範,統一的業務流程,統一的數據定義與編碼,統一的數據交換標準。地方必須相容中央,下級必須相容上級,全國形成統一的體系。

(四)平戰結合、預警預報。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要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條例》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的要求,實現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資訊的採集、傳輸、存儲、處理、分析功能,對突發事件識別、危機鑒定、應急預案啟動,以及調度、指揮和決策功能。

(五)多方投資、分級負責。充分發揮中央與地方、政府與市場多方面的積極性。國家財政負責公共衛生資訊系統關鍵網路硬體設備、安全保密設施、中央一級網路平臺、系統應用軟體開發、網路管理,並按不同比例和各地的實際,給予地方經費支援和補助;地方財政負責當地網路系統和指揮平臺建設,保證當地網路系統正常運作。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調動醫療衛生單位和社會的作用,多渠道籌集資金。

(六)明確職能、分層裝備。要明確鄉鎮、縣(區)、地(市)、省和國家五級網路功能和職責,實行分層次裝備。鄉鎮和各級醫療機構主要是報告資訊;縣級主要加強數據採集能力、數據整理和報告功能;地(市)級加強資料收集、審核、匯總分析功能;省級具有監測分析、預警、現場技術指導、諮詢,教學、培訓、電視電話會議等功能。中央一級重點建設是國家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資訊系統網路管理中心,提高全國疫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預報能力。

三、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的基本結構

(一)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網路結構

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縱向網路建設是形成“五級網路、三級平臺”。五級網路就是依託國家公用數據網,綜合運用電腦技術、網路技術和通訊技術,建立連接鄉鎮、縣(區)、地(市)、省、國家五級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衛生機構的雙向資訊傳輸網路,形成國家公共衛生資訊虛擬專網;三級平臺就是在地(市)、省、國家建立三級公共衛生資訊網路平臺。

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橫向網路建設是形成“區域衛生資訊網”。區域衛生資訊網就是指按照區域衛生規劃要求和屬地管理原則,在地(市)建立區域公共衛生資訊網路平臺的基礎上,形成區域內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有效的網路連接。

(二)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網路功能

鄉鎮和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的網路接入和功能:有條件的鄉鎮衛生院或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建立電腦工作站,條件不足的單位購買專用上網電話機,以撥號方式接入國家公用數據網路,與縣及縣以上公共衛生資訊網路連接。按照國家法律規定和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報告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資源及相關資訊。

縣(區)級公共衛生資訊系統網路接入和功能:在縣(區)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衛生機構建立電腦工作站,有條件縣(區)可以建立局域網,通過撥號或專線方式接入國家公用數據網路。衛生行政部門、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機構和醫療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和任務要求,完成數據收集、上報、下載、建立基本數據庫和分析報告工作。

地(市)級公共衛生資訊網路平臺及其功能:在全國以地級市(包括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建立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平臺。通過建立局域網,專線方式接入國家公用數據網,與縣(區)衛生行政部門,各級各類疾病控制、衛生監督機構、醫療機構連接形成區域公共衛生資訊網。地(市)級公共衛生資訊網路平臺功能主要包括區域各類公共衛生數據庫、數據傳輸、預警預報、醫療救治、指揮調度、視頻會議、資訊發佈等功能。

省級公共衛生資訊網路平臺功能:在全國以省為單位建立省級公共衛生資訊系統,系統平臺設在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網路平臺及其功能與地市級類似,主要包括本省公共衛生數據庫和指揮中心建設、具有數據傳輸、預警預報、指揮調度、視頻會議、資訊發佈等功能。

國家級公共衛生資訊網路平臺功能:包含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網路平臺、數據中心、指揮中心功能。國家在中國CDC建立全國疫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與監測數據庫;在衛生監督中心建立全國衛生監督執法數據庫;在統計資訊中心建立全國衛生資源和醫療救治資訊數據庫;在衛生部建立國家綜合公共衛生資訊網路平臺,作為國家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重要組成部分。

四、現階段的主要任務

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是一個長期的建設過程,必須分階段實施。根據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互連互通、強化職責、依法管理的原則,依據國家財政支援的力度,用3年時間,初步完成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基礎建設。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1)建立和完善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基礎網路;(2)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建設;(3)醫療救治資訊系統建設;(4)衛生監督執法資訊系統建設;(5)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中心與決策系統建設。

(一) 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基礎網路建設

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基礎網路建設是一個十分巨大的工程,縱向連接國家、省、地(市)、縣(區)、鄉鎮五級,觸角延伸到村,橫向連接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形成整個國家和區域公共衛生資訊系統的互聯互通、資源共用的基礎資訊服務平臺。

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基礎網路建設的主要任務:

1、 縣及縣以上衛生行政部門,醫療、預防、衛生監督機構建立局域網或PC工作站,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基層醫療機構建立PC工作站或購買專用上網電話,依託國家公用數據網接入三級公共衛生資訊網路平臺,形成國家和區域公共衛生資訊虛擬專網。

2、 建立國家、省、地(市)三級公共衛生資訊網路平臺。根據公共衛生發展的實際需要,建立三級資訊平臺作為公共衛生資訊系統的骨幹網路,不僅具有通訊功能,更重要的是具備數據中心、預警預報、視頻會議、指揮調度、資訊發佈功能。

3、 保障網路連接和三級網路平臺安全性。國家、省、地市網路平臺可租用DDN專線組建VPN網,採用分層網路結構進行連接。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應根據網路設備、傳輸速率、租用費等因素考慮實際裝備方案,有條件地區可以利用光纖城域網方式組建VPN網,條件不足的地區可利用ISDN、ADSL、或電話撥號等方式接入網際網路,然後在網際網路基礎上建立VPN,保證資訊安全。

(二) 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建設

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建設是在總結SARS防治工作基礎上,對傳統疫情報告制度的一場革命,即將傳統疫情定期報告的逐級統計轉為線上報告、滿足預警和快速反應的要求。

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建設的主要任務是:

1、 完善SARS疫情專報和分析預警系統。在試點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網路功能,開展醫療衛生機構直報工作。2003年10月底前,全國縣及縣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和有條件的鄉鎮衛生院直接上網報告,2003年底配齊所有鄉鎮衛生院專用上網電話進行報告。

2、 規範和修訂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卡。明確法定報告單位、報告人和各級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職責,完善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及其管理的法律法規。

3、 開發和建立全國(包括各省)統一的“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平臺和數據中心”。從2004年開始,法定報告單位和報告人直接上網,實行線上報告,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CDC可隨時接收或下載本地區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

4、 國家衛生資訊網項目已在國家、省、部分地市CDC建立了局域網,部分地市和全部縣(區)CDC建立了電腦工作站,各地都配備了系統軟體和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分析軟體,要通過國家公用數據網接入國家、省、地市公共衛生網路平臺,要充分發揮現有資源的作用,不斷完善網路功能,做好與新的報告方式的介面開發工作。

5、 按照管理許可權,建立各級疫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危險因素數據庫。地(市)、縣(區)CDC對轄區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的進行核實、流行病學調查、訂正,完善本地數據庫建設;各省CDC對轄區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數據庫進行管理;各級衛生行政和監督部門對轄區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進行執法監督。

6、 加強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人員的技術培訓,提高各級疾病控制機構疫情監測數據的分析和預警能力。

7、 逐步建立對未知危險危害因素的資訊的收集和處理能力,在緊急救援中心(120)增加接受非正規渠道資訊收集能力,探討與其他突發事件應急系統(如公安、消防、急救等)的協作關係。

8、 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執法監督部門和其他衛生系統提供現場諮詢/技術指導、線上培訓與在職教育等服務。

(三) 醫療救治資訊系統建設

醫療救治資訊系統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和反應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醫療救治資訊系統採用平戰結合的運作管理模式,在一般情況下,服務於衛生管理、醫療服務、日常救治、遠端醫學等業務工作,同時在醫療機構、緊急救援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之間建立暢通的資訊溝通機制,尤其是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哨點監測作用,做到“關口”前移,實現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在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重大危害時期,該系統擔負區域醫療資源統一調度、院前急救、醫療救治、遠端醫療、遠端培訓等醫療救治資訊服務和管理職能。醫療救治資訊系統涉及面廣、內容複雜、技術難度高、資金投入數量巨大,特別是對於突發災難的醫療救治系統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醫療救治資訊系統建設的主要任務是:

1、 要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完成醫療救治資訊系統建設方案和技術方案,選擇若干省市進行試點。

2、 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要根據自身實際建立和完善局域網或電腦工作站,沒有條件的鄉鎮衛生院和基層衛生組織使用專用電話,通過國家公用數據網接入地(市)公共衛生資訊網路平臺。

3、 建立全國統一的、平戰相結合的醫療救治資訊系統建設的基本功能規範和資訊交換標準;

4、 根據平時醫療工作管理和戰時調度指揮的需要,完成醫療救治資訊系統軟體的開發;

5、 按照全國統一的標準和分級管理的要求,建立國家、省、地(市)三級醫療救治資源數據庫,包括醫療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大型醫療設備、醫療救治機構、救治專家和救治隊伍、救治物資和藥品等數據庫;

6、 建立平時和戰時醫療衛生機構病人收治、床位佔有、救治隊伍流動、醫療工作動態等情況的報告制度,保證戰時線上調度指揮的實施。

7、 研究解決現有醫院資訊系統、院前急救資訊系統、血站和血液管理資訊系統、醫學情報檢索、遠端醫療系統與醫療救治管理資訊系統的數據交換問題;

8、 選擇重點地區和醫療機構建立疾病症狀監測和病情監控預警資訊系統。

(四) 衛生監督執法資訊系統建設

衛生監督執法資訊系統是目前衛生資訊化建設的薄弱環節,也是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的重要內容。衛生監督執法資訊系統不僅具有與疾病控制、醫療救治資訊系統類似功能,其特殊性還表現在不僅對醫療衛生機構自身行為的監督執法,而且對全社會與健康相關的環境、産品、服務的監督執法,包括經常性衛生監督、預防性衛生監督、突發事件報告等。日常工作繁重、資訊量大,資訊收集的難度更大。各種衛生監督執法報告卡25種,統計産出報表200余份。目前,國家、省和部分地市成立了衛生監督中心,資訊化建設必須提到議事日程。

衛生監督執法資訊系統建設的主要任務:

1、 在國家、省級衛生監督中心建立局域網,地市(有條件可建立局域網)、縣衛生監督中心建立電腦工作站,通過國家公用數據網接入國家、省、地市公共衛生網路平臺。

2、 規範衛生監督執法資訊報告的時間和程式,建立衛生監督執法資訊數據庫。開發和建立全國和各省統一的“衛生監督執法報告和數據中心”,在國家和省兩級建立動態的衛生監督執法數據庫,包括監督對象、監督執法工作、監督執法結果、衛生監督資源數據庫。

3、 要研究和建立衛生監督執法過程中科學的現場數據採集方式,利用IC卡、POS機等技術簡化數據錄入過程。

4、 根據衛生監督執法工作的需要,完成衛生監督執法管理系統軟體的開發和運用。

5、 要研究和建立衛生監督機構與監督對象、疾病預防控制、醫院和其他醫療衛生機構數據介面問題,保證資訊交流和監督實施。

(五)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中心與決策系統

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要求,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系統,全國形成統一的指揮體系。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各級政府負責本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中心與決策系統建設。在國家、省、地(市)三級公共衛生資訊網路平臺上進行功能擴充,將疾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資訊、醫療救治資訊、衛生執監督法資訊和相關資訊統一在網路平臺,利用採用科學的危機處理方法,先進的資訊處理技術和現代的管理手段,實現對突發事件的辨別、處理和反應,對事件處理全過程進行跟蹤和處理。實現從突發事件相關數據採集、危機判定、決策分析,命令部署、實時溝通、聯動指揮、現場支援等功能,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危機事件做出最快的反應,採取合適的措施預案,有效地動員和調度各種資源,進行指揮決策。

現代化指揮中心設計是一個涉及領域廣,技術層次深的建設任務,不僅包括數據庫開發、網路設計、音頻視頻設備等電子和資訊技術,更重要是公共衛生、流行病學、醫療救治等專業領域的資訊收集、分析處理以及與決策分析、危機管理、指揮部署等技術的結合應用。因此,指揮中心的方案設計必須是多領域,多學科,多層次人員參與,集思廣益。

衛生部負責國家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與決策系統建設,主要任務是:

1、 建立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網路平臺。包括指揮場所建設、電腦網路系統和管理、通訊系統和管理、視頻音頻(如電視電話會議)等系統建設。

2、 建立國家公共衛生及其相關資訊數據倉庫。包括疫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發展和歷史數據庫、醫療衛生資源(衛生機構、衛生人力、大型設備等)數據庫、醫療救治機構和專家數據庫、物質和藥品儲備數據庫等。

3、 完成指揮中心與決策系統軟體開發。軟體發展包括三個應用平臺和七個系統的開發。三個平臺指基礎資訊平臺(數據採集、傳輸和數據倉庫建立與管理)、專業服務平臺(專業模型庫、方法庫和知識庫建立和應用)、綜合決策平臺(資源管理與調度、資訊發佈、綜合業務管理等);七個子系統指基礎數據庫系統、地理資訊系統、遙感監測系統、分析預測系統、虛擬現實系統、決策支援系統、綜合查詢系統。

4、 建立與相關部門的資訊交換機制和協調機制。疾病發生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發展、人口遷移和流動等密切相關,要與國家氣象、水文、地理部門,國家統計、公安、人口部門建立資訊交換機制,同時與國家地震、抗洪救災等指揮中心建立協調機制,互通資訊,資源共用。

5、 按照平戰結合原則,建立和規範指揮中心業務流程,數據庫、知識庫、模型庫更新的頻率和方式,以及與資訊來源系統的關係。

五、系統建設的進度安排

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截止到今年年底):主要任務是圍繞今冬明春SARS防治工作的需要,為公共衛生資訊建設打下基礎。本階段工作任務包括:

1、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及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和有條件鄉鎮衛生院運作SARS疫情專報系統,建立SARS臨床症狀檢測、預警機制;

2、 完成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設計、論證和項目啟動;

3、 完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揮系統與決策系統的設計、論證和項目啟動;

4、 完成醫療救治資訊系統項目立項、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和論證;

5、 完成衛生監督執法資訊系統的立項、可行性研究和論證。

第二階段(截止到2004年底):主要任務是通過完善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建設,構建從國家到鄉鎮五級電腦通訊網路,觸角延伸到村和社區服務站,形成完整的資訊交換平臺。本階段工作任務包括:

1、 完成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建設;

2、 初步完成國家公共衛生重點數據庫建設;

3、 初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中心與決策系統建設;

4、 初步完成全國醫療救治資訊系統的網路和軟體開發工作;

5、 初步完成衛生監督執法資訊報告系統和數據庫建設。

第三階段(截止到2005年底):基本完成公共衛生資訊系統的建設任務,各級醫療衛生機構互連互通,資訊收集、處理和分析能力加強,滿足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的要求。

六、組織落實和任務分工

(一)加強領導,組織落實

國家公共衛生系統建設是衛生系統各部門資訊技術應用的綜合建設工程。必須加強領導,實現對系統建設規劃設計、開發使用和系統運作的宏觀調控與政策抉擇。為此,衛生部對資訊化領導小組重新進行了調整,組長由衛生部主管部長擔任,部有關司局和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為成員,負責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的領導和重大問題決策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部統計資訊中心負責人擔任主任。辦公室具體負責系統建設日常的組織、管理、協調和督辦工作,指定,疾病控制司、醫政司、衛生法制與監督司、中國CDC等單位主管領導任副主任。

各級衛生主管部門和單位要加強對各級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德領導,參照衛生部的做法,建立領導和管理體制。

(二、)明確責任,分工合作

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的各項目,目前處在不同階段。疫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項目已經正式啟動,正在研究制訂具體實施方案;醫療救治資訊系統正在完善建設方案,處在報審立項階段;衛生監督執法資訊系統正在撰寫項目建議書,準備立項階段;國家突發公共衛生指揮中心與決策系統已經落實第一階段的經費,處在設計技術方案階段。

國家公共衛生系統建設涉及部門較多,為了保證項目落實,要明確責任,有分工、有合作,協調一致。衛生部資訊化領導小組研究確定:疫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項目由衛生部疾病控制司牽頭,有關司局和單位配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具體組織實施;醫療救治資訊系統項目由醫政司、規劃財務司牽頭,有關司局和單位配合,部統計資訊中心具體組織實施;衛生監督執法資訊系統項目由衛生法制與監督司牽頭,有關司局和單位配合,部衛生監督中心具體組織實施,國家突發公共衛生指揮中心與決策系統暫時由辦公廳牽頭,有關司局配合,部統計資訊中心具體組織實施。

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基礎網路建設由資訊化領導小組協調各系統建設項目,統籌規劃設計,分頭實施。

(三)因地制宜、抓好落實

在國家整體規劃框架下,各地區、各單位應根據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基本要求,根據各自需求水準和建設能力和條件,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本部門的發展規劃。在規劃設計上,要注意保持與國家整體方案的一致性,要進行充分論證、試點運作、分步實施、總結經驗,全面推廣。衛生部資訊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及時總結地方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經驗和好的做法,供其他地區借鑒。

七、建設經費、人員和技術保證

(一)建設經費

資金保證是系統建設和運作的基本條件。在系統建設的起步階段,採取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方式,中央對重點應用領域通過項目立項,籌集資金,並通過地方財政的配套支援,保證系統建設開發和建立資金投入。

1、中央專項資金

衛生部正在向國家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立項申請。中央專項資金主要用於系統規劃設計、標準開發、軟體編制、人員培訓和國家級公共衛生資訊平臺、指揮中心建設。中央財政將根據各地的實際,重點給予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經費補助和技術支援。

目前,國家財政到位的資金是重點支援國家CDC疫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建設,其中部分資金補助地方用於鄉鎮衛生院專用上網電話的裝備。衛生部正在通過國家發改委立項,加快國家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

2、地方專項資金

許多地方正在從地方財政和發改委立項,加快本地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機制和資訊系統建設。各地區可根據中央整體方案要求,制定本地專項配套資金預算方案。對於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可根據本地需求特點爭取更多建設經費,在國家整體規劃功能基礎上,開發適合本地需求的軟體應用和硬體設備資源。

系統運作維護費用是資訊系統穩定運作的基本保障,各地區在系統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系統運作和維護費用(如網路通訊費、硬體設備維修費、軟體升級費用等),列入當地衛生事業費預算之中。國家和地方財政要給予保證。

(二)人才保障

公共衛生資訊系統人才短缺,必然會影響系統開發、運作和維護工作。各地區、各部門要十分重視人員培訓和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採用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一方面注意引進資訊技術人員,另一方面通過各種培訓方式,提高現有人員工作水準。以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為重點,提高一般工作人員對資訊化設備使用和操作的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和資訊開發利用能力。在技術性和專業性很強的領域,由於很難留住人才,可採取市場方式,以聘用制和委託服務方式,利用社會技術力量,彌補自身人才短缺問題。

(三)系統標準化和規範化工作保障

在任何資訊應用系統開發中,標準化和規範化研究工作都是最基礎性的建設工作。網路技術的發展、資訊技術的發展對於數據交換和傳輸都可以依靠外界的力量解決。但是,如果沒有統一的數據定義標準,沒有統一的編碼方法,沒有統一的數據交換協議,各地區、各部門形成的數據很難匯總分析和共用。數據標準方面的差異已經成為當前資訊技術應用發展的最主要障礙。

業務規範與數據標準的開發是一項涉及面廣,業務領域深的基礎性工作,開發週期長,難度大,標準的開發必鬚髮揮好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單靠中央,人力資源有限,難以很快取得進展;單靠地方組織開發,往往又會難以顧全整體情況。此外,實現數據在疾病控制部門、醫療救治部門和衛生監督部門之間流通,也必須採用採用統一標準,因此標準的開發除了在自身領域內形成之外,還要考慮部門相互間的不同要求,綜合協調工作顯得十分重要。

各系統按照本規劃的要求制訂詳細的建設方案。

衛生部網站 2003年9月12日


非典型肺炎防與治
每日“非典”疫情發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