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財經訪談:搞好經濟責任審計——訪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

    經濟責任審計是審計機關一項新的審計任務。日前,記者就經濟責任審計方面的一些問題採訪了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 

    記者:什麼是經濟責任審計? 

    李金華:領導幹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是指審計機關接受幹部管理部門委託,依據國家法律、法規的有關政策,對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事業單位的黨政領導幹部或企業領導人員任職期間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的監督、評價和鑒證的活動。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是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産生並逐步發展起來的。1986年底,審計署制定下發了《關於開展廠長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幾個問題的通知》,對廠長(經理)離任審計的範圍、內容、程式和要求作了原則規定。此後,各級審計機關陸續開展了廠長(經理)離任審計,並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完善規章制度,逐步擴展到對黨政領導幹部的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特別是1995年以來,山東省菏澤地區在全區實行黨政領導幹部離任審計制度,取得明顯成效。中央紀委和審計署等部門根據中央領導的指示,認真總結和推廣了菏澤地區離任審計的做法和經驗,並在此基礎上研究制定了《縣級以下黨政領導幹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暫行規定》和《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領導人員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暫行辦法》。至此,經濟責任審計成為領導幹部監督管理機制和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內容,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記者:開展經濟責任審計主要做法有哪些? 

    李金華:在開展經濟責任審計中,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首先,緊緊依靠黨委、政府的領導。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情況複雜,黨政主要領導的重視是開展好這項工作的基本保證。今年上半年,我們組織力量對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原行長及中國證監會原主席進行了離任經濟責任審計。這是審計署第一次對中央單位部級領導人員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影響很大。地方黨委和政府領導也十分重視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有的成立由黨委或政府領導擔任組長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這項工作的領導;有的把經濟責任審計定為幹部任用的一個必備程式,審計結果報告成為選拔任用幹部的重要依據;還有的對經濟責任審計的機構設置、人員配備以及經費保障等予以大力支援,為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第二,注重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與配合。為了推進全國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我們加強了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與配合。中央已建立起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並正在有效地開展工作。 

    第三,不斷完善經濟責任審計法規制度。 

    第四,改進審計方法,確保審計品質。經濟責任審計時效性強、任務重、要求高、難度大。為確保審計品質,審計機關積極採取措施,不斷改進審計方法:一是在審前調查的基礎上,制定方案,週密部署,集中培訓,統籌安排,集中力量打殲滅戰;二是在審計過程中,注意利用預算執行審計、財務收支審計結果,把經濟責任審計與常規審計結合起來;對群眾意見大、反映強烈的幹部,對重大問題及重要情況進行重點審計;三是實行審計品質責任追究制度,嚴格審計復核,對重大和疑難問題堅持集體研究處理;以審計查明的事實為依據,注意分清責任界限,分析問題産生的主客觀原因,客觀評價領導幹部的經濟責任。 

    記者:經濟責任審計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金華:幾年來,全國審計機關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揭露和查處了一些領導幹部在任職期間違反財經法規和經濟犯罪問題,維護了財經紀律,促進了廉政建設。據統計,1998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共對40418名黨政領導幹部和企業領導人員進行了經濟責任審計,審計結束後,幹部管理部門根據審計結果,結合考核情況,真實客觀地評價幹部的政績,按照領導幹部的標準和條件,實事求是地作出了任免處理,其中:被提拔重用的有2581人,降職、免職的2814人。審計監督真正成為加強幹部監督管理的有效手段。 

    加大了幹部監督力度,促進了廉政建設。在近兩年的經濟責任審計中,揭露和查處了一些黨政領導幹部和企業領導人員在任職期間,不認真履行職責,弄虛作假、虛報政績以及違反財經法規和經濟犯罪問題。據統計,已有343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還有724人移交紀檢監察和司法機關處理。如南京市審計局1999年對南京市城市建設開發總公司原總經理進行離任審計時,發現此人涉嫌重大經濟犯罪,向市委組織部和紀委提交了專項審計報告。南京市組織部門、紀檢監察和審計機關相互配合,查出有19人違反財經法規和廉政規定,移交司法機關處理13人,其中,廳級幹部1人,處級6人。 

    經濟責任審計的有效開展,不僅增強了領導幹部的勤政意識,提高了領導幹部的管理水準和決策能力,同時也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維護了黨政機關和國有企業的良好形象。

    

    《人民日報》 2000.08.21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