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食品工業“十五”發展規劃(全文)  

    前 言

    食品工業是人類的生命工業,也是永恒不衰的工業。食品工業現代化和飲食水準是反映人民生活品質高低及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食品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産業,也是關係國計民生及關聯農業、工業、流通等領域的大産業。食品工業作為農産品面向市場的主要後續加工産業,在農産品加工業中佔有最大比重,因而對推動農業産業化作用巨大。

    1999年全世界食品工業的銷售額為2.7萬億美元,居各行業之首,是全球經濟中的重要産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食品工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0年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食品工業企業的總産值、利稅分別為8434.1億元和1458.3億元,佔全國工業總産值、利稅的9.8%和15.3%;年出口創匯達136.7億美元。食品工業企業就業人數達403.7萬人,佔全國工業企業就業總人數的7.3%。食品工業是整個工業中為國家提供積累和吸納城鄉就業人數最多、與農業關聯度最強的産業。

    食品工業總産值與農業總産值之比是衡量一個國家食品工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我國食品工業産值與農業産值的比值在0.3-0.4:1之間,其中西部省區僅為0.18:1,遠低於發達國家2-3:1的水準。我國糧食、油料、水果、豆類、肉類、蛋類、水産品等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加工程度很低。發達國家農産品産後加工能力都在70%以上,加工食品約佔飲食消費的90%,而我國僅為25%左右。此外,我國食品工業的綜合利用也比較落後。

    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21世紀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因而加快食品工業的發展,提高其內在品質和水準,對實現這一目標起著重要作用。食品工業與農業相輔相承、相互促進,緊密相關,以市場為導向,促進食品工業的發展, 對帶動農業産業化,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産品附加值,實現農民增收,緩解農村、農民、農業“三農”問題,弱化二元經濟結構,進而提高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下簡稱WTO)環境下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具有戰略意義,也是食品工業的重要任務之一。西部地區農業可食資源豐富,部分地區已具備食品工業的比較優勢,加快發展食品工業,可較快地提高西部地區的造血功能,為西部大開發做出貢獻。此外,發展食品工業對繁榮城鄉市場、拉動內需、帶動小城鎮建設、擴大外貿出口、增加勞動就業機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食品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涉及第一、二、三産業,具有産業鏈長,行業跨度大的特點。長期以來,食品企業除主要分佈在輕工部門外,在商業、農業等系統中也有不少食品工業企業,部門之間各自為政,行業管理比較混亂,宏觀調控薄弱,缺乏總體的發展規劃和統一、有效的監督、協調機制,對食品工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今後五至十年,是實現國家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要時期。為應對21世紀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和我國加入WTO給食品工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從戰略上統一籌劃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特製定《全國食品工業“十五”發展規劃》(2001年-2005年),以指導全國食品工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一、食品工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食品工業總産值以年均遞增10%以上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目前已發展成為門類比較齊全,既能基本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競爭能力的産業。

    (一)主要發展成就

    ──食品工業持續、快速增長,一些主要産品産量居世界前列。2000年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食品工業企業達19316個,其固定資産原值已由1980年的154億元增加到5103.7億元。“九五”期間,食品工業總産值最低年增長率為9%,最高達14.5%。2000年,食用植物油産量835.3萬噸,味精産量70萬噸,檸檬酸産量37萬噸,均居世界第一位;制鹽産量3128萬噸,啤酒産量2231.3萬噸,均居世界第二位;食糖産量700萬噸,居世界第三位。

    ──食品工業在總體滿足城鄉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礎上,産品結構調整取得較大進展。各類食品在品質、檔次、品種、功能以及包裝等方面已基本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如油脂品種從單一的二級油為主,發展到可生産一級油、高級烹飪油、色拉油和食品工業各種專用油等,全精煉油産量已佔油脂總産量的30%左右;糧食加工中,特二級以上精度的小麥粉已佔麵粉總産量的70%,精米佔大米總産量的85%左右;奶粉生産實現了系列化、配方化,産品品種增加,不同包裝規格的消毒液體奶和各種乳酸奶供應大幅增加;方便主副食、速凍食品、各種保鮮食品,正在逐步進入居民的一日三餐;名優産品得到較快發展,産品品質穩定,産量不斷增加,産品市場覆蓋面擴大。

    ──企業組織結構有所改善,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優勢的大中型骨幹企業和企業集團,産業集中度不斷提高。2000年啤酒行業擁有43個10萬噸/年以上的企業,約佔行業企業總數的8%,其産量佔全國啤酒總産量的59%,大型啤酒企業的規模已達180-260萬噸/年;液體乳産量排行前10位的乳品企業液體乳産量佔全國銷售總量的49%。河南省漯河市雙匯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團公司、青島啤酒集團有限公司、山東金鑼企業集團總公司等大型食品企業集團的銷售收入已超過40億元。現有大型麵粉廠規模達800-1500噸/日;大型糖廠日處理甘蔗4000-6000噸,最大的糖廠日處理甘蔗已達1萬噸;大中型熟肉製品企業年産量達60萬噸以上;罐頭行業中一些主産品已形成基地區域化規模生産。

    ──高新技術在食品工業中得到較好應用,大中型企業技術裝備水準有了較大提高。如生物工程技術、超高溫殺菌、冷凍速凍、超臨界萃取、膜分離、分子蒸餾等一大批高新技術在食品行業得到了推廣應用,有力地促進了食品工業生産技術水準的提高和産品的更新換代。啤酒、葡萄酒、飲料、乳品、煙草加工等行業中較先進的技術裝備,已接近發達國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先進水準,我國食品機械設備製造水準正在逐步適應食品工業的發展和技術改造的要求。

    ──企業改革和所有制結構調整有了新的進展。許多企業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共同發展。近年來,除了國有資本外,私人資本、外資、港澳台資紛紛進入食品工業,並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特別是民營食品企業發展較快,在一些地區已成為農産品加工業的骨幹企業。

    ──食品工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産業化經營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食品骨幹企業以公司加農戶的組織形式,促進農産品加工轉化增值,帶動了農業的發展和農民增收。特別是在西部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食品工業的發展,對當地經濟的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已成為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的主體之一。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食品工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其總體水準仍然較低,特別是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食品工業結構不夠合理。一是從行業結構上看,食物資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少,煙酒等嗜好食品所佔比重較大,特殊人群食用的食品發展不夠。二是從産品結構看,産品品種花色少、檔次低、包裝差,産品更新換代慢,産品結構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三是從地區結構看,西部省區食品工業比較落後。2000年西部12省區食品工業産值僅佔全國食品工業總産值的13.5%,而東部的山東、廣東、江蘇及中部的河南4省食品工業産值佔全國食品工業總産值的比重高達38.6%。

    2、食品企業總體規模小,生産集中度尚不夠高。如國內糧油加工企業合理的經濟規模為麵粉加工400-600噸/日、稻穀加工200-400噸/日,而我國78.9%的麵粉企業為日處理小麥50-100噸的生産規模,80%的稻穀加工設備為日處理50噸以下的小機組;啤酒生産企業合理經濟規模為20萬噸/年,而我國啤酒生産企業的平均規模不到4萬噸/年;濃縮蘋果汁企業國際先進水準為5萬噸/年以上,而我國濃縮蘋果汁廠平均規模不到1萬噸/年;制糖行業平均日處理甘蔗約為1500噸左右,大大低於6000噸的國際平均日處理量。

    3、食品市場、食品工業與農業原料基地的産業鏈尚未真正形成。食品企業與農業生産者之間沒有建立穩定的産銷關係和形成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的機制。分散的農業生産提供的原料在品種、品質、規格等方面遠不能適應食品工業的要求。例如,我國小麥種植面積和産量均為世界第一,但適宜加工的高面筋蛋白含量的小麥品種嚴重缺乏;蘋果種植面積和産量均為世界第一,但適宜生産高檔蘋果汁的蘋果種植基地基本沒有。

    4、食品技術水準相對落後,加工技術儲備不足。目前,在我國的食品工業科技成果中,食品工業的初級加工的成果所佔比重大,而精、深加工的成果明顯不足;對食品工業的綜合利用,尤其是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研究較少,與國際先進水準有較大差距;食品行業研究開發力量薄弱,企業自主開發創新能力低,行業管理所需的技術基礎性工作十分缺乏。

    5、食品工業標準體系和品質控制體系不完善。儘管我國大部分食品加工産品已有國家或行業標準,但普遍存在標準滯後、制定週期長、標準水準偏低的問題,不能適應我國入世和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的需要。我國近500個食品衛生標準基本涵蓋了食品安全管理的各個方面,但有的標準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不接軌,同時,加工過程中品質控制體系不完善,産業化程度不高。尤其是一些小型企業設備陳舊,管理水準較低,品質安全意識淡薄,缺乏保證食品品質的必備條件。

    6、食品安全和環境污染問題較多。在食品加工中摻雜使假,以假充真,以非食品原料、發黴變質原料、病死畜(禽)等加工食品的違法活動屢禁不止;一些澱粉、釀造、屠宰等重污染行業的企業在建廠時不做環境影響評價,生産産生的大量“三廢”隨意排放,對周邊環境造成了較嚴重的污染。這種狀況影響了食品出口,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

    7、與食品工業配套的食品裝備發展相對滯後。我國食品工業多數企業規模小,裝備落後,基礎薄弱,國産設備技術含量低,自動控制系統與工藝流程設計和機械製造脫節,産品性能穩定性和成套性差、精度和自動化程度不高;在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時,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不夠,技術開發投入不足,産品缺乏自己的特色;産品結構不合理且調整緩慢,大型設備且技術含量高的設備少,低附加值、低水準的産品多,設備穩定性及耐用性與國際先進産品有差距;精度要求較高的食品加工與包裝機械及零部件仍大量依賴國外進口。這與我國食品工業快速發展的需求很不適應。

    二、食品工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及市場預測

    “十五”期間,食品工業發展面臨的宏觀環境、市場供求狀況與“八五”和“九五”時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國內外經濟環境和消費結構的變化,將對食品工業的發展産生直接的影響。

    (一)食品工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農業的發展、種植結構的調整和農産品的日益豐富,為食品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充足的原料。目前我國農産品供給已由長期短缺轉變為供求總量大體平衡,由解決溫飽轉向適應更加富裕小康生活的需要。2000年我國糧食總産量達到46251萬噸,穀物、肉類、花生、油菜、水果、蔬菜等産量居世界第一位。畜牧業與水産業也得到了穩步發展。農産品産量的穩定增加,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高效、優質農業的發展,為我國12.6億人口在吃飽的基礎上追求食物的多樣化創造了條件。

    ──人民群眾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準的提高為食品工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在飲食上已不滿足於食品數量的增加,而是希望食品更加安全衛生、營養保健和方便快捷;食物消費行為將呈個性化、多樣化趨勢,對優質品牌的消費意識將普遍增強。另外,農村消費出現城市化傾向,自給型消費結構將進一步向商品型消費結構轉化,這將使工業化食品的消費有較大的增長。

    ──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將有利於食品工業的發展。“十五”期間,市場經濟管理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的日趨完善,有利於涉及面較廣、關聯度較高的食品工業克服體制和市場分割的障礙,實現較快發展。

    ──黨和國家各級領導重視食品工業的發展,為食品工業提供了有利的宏觀政策環境。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多次就食品工業發展及農業産業化問題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為我國食品工業發展並帶動農業産業化指明瞭方向。

    ──西部大開發為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首先,西部地區有豐富的食品原料資源,如肉、蛋、奶、糧、糖、油、茶、蔬菜、水果和各種野生資源。其中不少在全國佔有很大比重,有些還是特有資源;其次,西部地區部分食品行業,已形成一定基礎和規模,在全國具有産業比較優勢,具備進一步改造提高和較大規模發展的物質技術條件,如制糖、乳製品、肉類加工等行業;第三,食品工業投資少、見效快,較適宜在貧困落後地區發展。食品工業作為農業産業化的龍頭産業,可以帶動西部地區包括貧困落後地區農牧業的發展,同時也可為發展其他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改造積累資金;第四,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為西部食品工業乃至全國食品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條件。

    (二)國內“十五”食品工業市場前景分析

    ──宏觀消費結構變動趨勢。“十五”期間,食品消費仍是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的主體並居於首位。到2005年我國每人平均GDP將達到9400元,這正是人們消費結構包括食物消費結構迅速變化的關鍵時期。“十五”期間,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消費的多樣化,恩格爾系數將逐步下降,但食品消費的總量仍將不斷增加,食品消費的檔次、結構也將發生較大變化,自給型食品消費比重將逐步下降。同時,食品消費將呈現多層次,一些營養、方便、休閒、無公害食品有較大的需求增長潛力。

    ──食品消費預測。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恩格爾系數雖然進一步下降,但食品消費總額仍然有較大的提高。預測到2005年,恩格爾系數城鎮居民將由2000年的39.2%下降到38%,農村居民將由2000年的49.1%下降到46%;食品消費支出比重將從佔全國居民消費支出的46%下降到42%左右,但仍位於居民消費比重之首。

    上述分析預測表明,“十五”期間我國包括食品消費結構在內的居民消費結構將發生較大變化,食品恩格爾系數將下降,但食品消費總量仍將不斷增加,食品工業發展的國內外市場需求潛力很大,且有著良好的國內外市場前景。

    (三)我國加入WTO對食品工業的影響

    目前,我國已正式加入WTO。今後,可利用WTO賦予我國的權利,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運用WTO的爭端解決機制,維護我國的正當權益,這為我國食品工業創造了難得的機遇。一是有利於我國享受各WTO成員國和地區提供的多邊、平等、互惠的最惠國貿易待遇,有利於利用全球範圍內的比較價格優勢,降低生産成本,合理配置全球經濟資源,提高産品的品質和檔次,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二是有利於推進我國食品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更好地利用或借鑒國外的資金、技術、經營和管理經驗,提高我國食品企業的管理水準、經營水準和生産者的素質,加速食品企業的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促進産業升級,提高國際競爭能力;三是有利於引進國際廉價原料,擴大食品工業出口貿易,並享受其他國家和地區開放市場的好處,拓寬出口渠道。

    但加入WTO後,我國食品工業也面臨著比較嚴峻的挑戰。一是隨著關稅的降低和非關稅措施的取消,以及《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的約束,必然會有更多的國外技術密集型、水準先進的産品或企業的進入,這將對國內同行帶來嚴峻的挑戰;二是一些不適應市場競爭的企業體制、經營理念及市場行銷體系都將受到猛烈的衝擊,特別是處於幼稚期或長期國內保護的食品行業或企業也將處於不利地位;三是跨國公司在技術上的自然壟斷地位將被進一步加強,而這種技術獨佔權將自然地轉化成為市場壟斷權,迫使長期以來以引進為主的國內食品企業必須付出更高的成本來獲取外國先進技術,我國企業將面臨更大的研究開發壓力,智慧財産權爭端將更加頻繁;四是我國食品工業現行的分散的管理體制對促進企業發展、快速適應市場的變化極為不利,各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與WTO規則及國際標準差距較大。食品企業中既懂得專業知識、又熟悉外語、掌握國際經貿規則的高層次管理人才、高級財會人才和法律人才等相對缺乏。另外,入世後,按照市場準入量承諾的農産品進口將對我國農業産生衝擊。

    為此,我們要積極採取應對措施,抓住機遇,加速食品工業的結構調整,提高産業的市場競爭力,以實現食品工業在入世條件下能夠可持續發展。

    (四)國際食品工業生産、消費和技術發展趨勢預測

    ──國際食品工業生産和消費趨勢。國際食品生産和消費的走向是:(1)安全性、營養健康性食品蓬勃發展,世界各國對食品的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視。尤其是近幾年,國際上發生了二噁英、瘋牛病、口蹄疫、李斯特菌等對食物的污染和禽畜疾病,為免受其害,各國紛紛在食品的生産、加工、銷售以及進出口上採取了更加嚴格的管理措施,進一步完善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安全技術標準。(2)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些食品雖起步晚,但發展快,目前正向標準化、系列化、規範化和産業化的方向發展。(3)各類健康及具有預防、治療疾病或有助於病後康復等調節身體功能的各種功能性食品,將得到較快發展並佔據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4)方便快捷性食品日益走俏。為了適應人們工作、生活快節奏、高效率的迫切需要,在國際市場上花樣繁多的凈菜、配菜、方便米飯及各種冷凍、微波、旅遊食品等,越來越受到歡迎。目前,全世界方便食品的品種已超過了1.5萬種,有向主流食品發展的趨勢。冷凍食品向小包裝、多品種、調理簡單方便的家庭化方向發展。

    ──國際食品工業技術發展趨勢。各種高新技術已普遍應用於食品工業。電子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等基礎科學技術以及超高壓處理、超臨界提取、膜分離、分子蒸餾、超微粉碎、微膠囊、真空處理、凍結濃縮、品質評價、食品摻假鑒定、超高溫暫態殺菌等尖端技術在食品工業生産和産品研發中得到廣泛應用。例如生物技術、智慧技術等已貫穿于從原料加工到食品安全消費的各個環節中。這些高新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保證食品營養、安全、衛生、方便、快捷、風味多樣和降低生産成本,而且可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等,與傳統食品工業技術相比,具有巨大的優勢。

    因此,只有緊緊把握國際食品工業生産消費走向及技術發展的趨勢,著力研究國際食品消費市場及發達國家的食品消費對我國的傳導效應和示範作用,才能及時調整我國食品工業産品結構和産業結構,以滿足人們的食物消費需求和進一步融入世界市場。

    三、食品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根據我國“十五”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目標和國內外食品消費市場及技術發展趨勢,結合食品工業産業的特點,提出“十五”期間食品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十五”食品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國家“十五”規劃為指導,結合我國加入WTO和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新形勢,從食品工業實際出發,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促進農業産業化為契機,以提高食品工業技術水準、經濟效益和確保食品品質與安全為目標,深化改革,加大結構調整和企業技術創新,加強食品品質安全監管力度和食品品質安全檢測體系建設,合理進行産業佈局,加快食品工業的調整和發展,並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滿足人們由小康向比較寬裕生活過渡時期對食品消費的需求,初步建立現代食品工業生産和市場體系,促進食品工業可持續發展。

    食品工業的發展應遵循以下幾項基本原則:

    ──緊緊圍繞市場發展食品工業。要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充分利用農業資源,積極發展深、精加工食品,在開發新興工業化食品的同時,提高我國傳統食品檔次,優化産品結構。

    ──緊密結合農業産業化經營,發展食品工業。引導並促進農業生産結構和農産品結構的調整,積極發展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等優質産品,提高農産品附加值,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緊緊依靠科學技術,促進食品工業産業升級。促進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産品開發,實施名牌戰略。提高食品工業的技術結構水準,加快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在發展高新加工技術的同時,注意保護和優化優秀的傳統工藝技術。

    ──食品工業的發展要適應國民素質提高的要求。要用符合中國國民體質狀況的營養科學原則指導食品産品與技術開發,成為改進國民體質狀況,提高國民素質的基本保障。

    ──切實加強食品品質安全監管。要儘快建立和完善食品和農産品原料的品質安全監督檢測檢驗體系和市場準入制度,以人為本,保障人民健康和人身安全,維護消費者切身利益。

    ──堅持食品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把食品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緊密結合起來,控制食品工業污染,推進食品工業的清潔生産,加強食品原料基地的環境監管,促進食品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合理進行産業區域佈局。對農産品原料生産,要根據優勢産品區域化佈局的要求,在優勢生産區域集中發展複合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農産品生産。東部和中部食品工業發達的地區應用高新技術改造食品工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産品,提高食品工業整體水準,同時大力開拓西部地區,積極發展西部優勢特色産品,促進東中西部食品工業的合理佈局。

    ──鼓勵多种經濟成份共同發展,加大所有制結構調整的力度。特別要加快民營企業的發展,改善外商投資食品工業的環境,提高利用外資水準。

    ──努力培育和發展貿科工農相結合的大型食品企業集團和新型市場主體,優化食品工業的企業組織結構。

    ──要把食品工業的發展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實現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二)主要目標

    食品工業“十五”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1、增長速度和規模:在結構調整和提高經濟增長品質的前提下,“十五”期間食品工業增加值年平均增長率為8%左右。

    2、出口創匯:努力擴大深加工和高附加值食品的出口,提高重點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出口創匯年平均增長8%,由目前的136.7億美元,達到200億美元左右。

    3、膳食營養水準:根據合理膳食的要求,調整食品工業産業結構。“十五”期間,逐步建立合理的膳食結構,在每人平均每日攝入熱量不增加的前題下,每日蛋白質攝入量、脂肪攝入量分別由目前的70.5克、54.7克達到每人平均每日77克、65克,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攝入量基本滿足我國國民的需求。

    4、環境保護和綜合利用:到2005年食品工業排放的水、大氣污染物要做到達標排放;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煙塵、工業粉塵和工業固體廢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0年減少10%。食品工業的綜合利用水準要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國際水準。

    5、經濟效益:“十五”期間食品工業要在結構優化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使經濟效益有較大提高。

    6、結構調整:調整企業組織結構,重點培育和發展一大批國際知名品牌和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建立的技術創新能力強、跨部門、跨所有制、跨國經營且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現代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促進中小企業?quot;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提高專業化協作水準。要優化産品結構,不斷開發新産品,提高産品品質和檔次,增加花色品種,在大力提升勞動密集型傳統産品的同時,要積極發展技術密集型産品、技術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新型工業化食品,並提高其在食品産品結構中的比重。

    7、形成高效的食品品質安全監控體系。

    四、食品工業發展的重點及主要方向

    根據國內外食品工業發展趨勢和食物消費結構的變化,以及國家産業政策導向,結合食品工業的特點,今後五年及更長一段時期內,食品工業的發展既要統籌規劃,又要突出重點,擇優扶強,提高優勢行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一)食品工業發展的重點

      1、大豆加工業

      大豆食品具有多種營養價值,對優化居民食物結構具有重要作用。2000年,我國大豆産量為1541萬噸,佔世界總産量1.7億噸的9%,居世界第四位。東北三省和黃淮海地區為主産區,産量佔全國2/3以上。但是,1996-2000年短短5年時間,我國已由大豆凈出口國變成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2000年全國進口大豆1042萬噸,已佔我國大豆産量的3/4。入世後,進口大豆對國産大豆的衝擊加大,我國大豆産業形勢更加嚴峻。目前,大多數大豆食品企業規模較小、設備陳舊、技術水準低、産品單一、競爭力不強,大豆加工業的深度開發程度和綜合利用率很低,其産品品種、品質與數量均不能滿足居民消費與市場開拓的需要。

      “十五”期間,大豆加工業將著重發展銷路廣、市場潛力大的豆奶、豆奶粉、分離蛋白、濃縮蛋白、組織蛋白等新興大豆食品,使總産量得到較大幅度增長;加快傳統大豆食品的工業化生産進程;充分發揮我國優質大豆資源的優勢,在大豆資源的綜合利用上,積極開發大豆磷脂、皂甙、低聚糖、異黃酮、食用纖維等功能性食品,加快研製高品質、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具有特殊營養功能的新産品。大豆食品加工業的發展,要在鞏固提高東北及內蒙古自治區、黃淮海生産區産品産量的同時,積極開發西部和南方紅黃壤地區的大豆生産與深精加工。在依靠科技進步、改造現有企業的同時,以新區、新領域、新産品為重點。

      “十五”末,初步形成我國現代大豆加工業的構架,實現工業化大豆食品佔大豆食品總消費量的30%。

      2、玉米加工業

      玉米是我國最豐富的農作物之一,産量已超1億噸,佔全國糧食産量的22%以上,佔世界玉米産量的21%左右,居世界第二位。目前我國玉米加工業存在著加工技術落後,深加工和綜合利用能力差,以及企業規模小、産品成本高、區域佈局不合理等問題。玉米加工量僅佔玉米總産量的10%左右,70%則直接用於飼料,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明顯差距,經濟效益未能得以很好地發揮。

      “十五”期間,玉米加工業將採取調整和發展並舉的方針,調整區域佈局和産品結構。繼續加強以吉林、山東等玉米主産省區的玉米加工企業的産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調整,支援和發展中西部地區的玉米加工業。積極開發進入一日三餐的方便營養玉米食品,突出主食粗細搭配,使居民的膳食結構更加合理;大力推廣投入低、污染小的玉米幹法脫胚制玉米粉技術,用作澱粉糖和發酵製品的生産原料;積極採用玉米提胚技術,開發玉米油系列産品,開拓國內、國際市場;開展綜合利用,降低生産成本;積極發展玉米蛋白深加工,促進飼料生産,徹底緩解玉米産大於銷的局面。

      “十五”期末,力爭使玉米加工量由目前的10%提高到15%,各類玉米工業食品達到800-1000萬噸;減少環境污染,把玉米加工業提高到一個新水準。

      3、馬鈴薯加工業

      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467萬公頃,年産鮮薯量為6500萬噸,居世界第二位。馬鈴薯主要分佈在從黑龍江、吉林、內蒙、山西到青藏高原和雲、貴、川等地區,也是中西部地區主要的農作物資源之一。在發達國家,馬鈴薯加工産品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綠色食品,馬鈴薯加工率達90%以上。我國由於受傳統食用習慣、加工技術水準和馬鈴薯品種的限制,馬鈴薯加工利用率僅佔總産量的4%,且加工産品品種單一,多以粗澱粉及粉絲、粉皮等簡單副食品為主,每人平均消費量很低,沒有發揮出很好的經濟效益。發展馬鈴薯加工業前景廣闊,並且對帶動農村經濟,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

      “十五”期間,要積極發展馬鈴薯加工業,重點發展馬鈴薯全粉和能進入一日三餐的馬鈴薯澱粉、專用澱粉和變性澱粉;開發馬鈴薯全粉和馬鈴薯各類食品。同時加強優質、高産、抗逆等專用馬鈴薯品種的選育,培育高澱粉型、油炸型、高蛋白型等專用加工品種。

      到“十五”末,建立起馬鈴薯全粉及加工品、澱粉、專用澱粉、馬鈴薯方便食品等産品體系,使馬鈴薯加工業成為中西部地區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4、乳品加工業

      乳及乳製品是最接近於完善的食品,提高乳及乳製品的攝入量可以明顯改善國民的身體素質。發展乳品加工業可以帶動奶牛養殖業的發展,促進農牧業結構優化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我國乳品企業主要分佈在東北、華北、西北以及上海、北京等大城市。2000年全國奶類總産量僅919.1萬噸,液態奶190萬噸,乳製品産量82.9萬噸,每人平均奶類消費水準不足7.3千克,遠低於世界每人平均消費量93千克的水準,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目前,我國乳品加工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産品結構不合理;多數企業規模小、自動化程度低;奶牛飼養規模小、機械擠奶比例低,原料奶品質不穩定等。

      “十五”期間,乳品工業要調整企業結構,優化産品結構,提高産品品質,從總體上降低奶粉生産比例,增加液體奶産量。城市型的乳品企業要著重發展殺菌奶、酸奶、花色奶、含乳飲料等液體奶的生産;基地型乳品企業仍以奶粉生産為主,適當調整産品結構,重點發展配方奶粉、功能性奶粉,以及作為食品工業配料的全脂奶粉、脫脂奶粉等,適當發展滅菌奶、乾酪、奶油等。要切實抓好奶源基地的建設,擴大飼養規模,推廣機械擠奶,提高原料奶品質,推廣“分散飼養、集中擠奶”和“集中飼養、統一管理”的“奶牛合作社”模式。“十五”期間要重點抓好東北、華北、西北乳品加工業的發展。

      到“十五”末,機械化擠奶率力爭達到50%,全面提高原料奶品質;乳製品産量年遞增速度爭取達到10%左右,達到130萬噸;液體奶産量力爭遞增速度在20%左右,達到450萬噸。

      5、肉類加工業

      肉類加工業包括畜禽養殖、屠宰及加工。發展肉類加工,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豐富我國城鎮居民菜籃子和提高人們生活品質舉足輕重。2000年我國肉類總産量為6046萬噸,肉類加工業已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市場供應充足、價格平穩,消費量不斷增長,市場前景廣闊。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形成規模的大型企業較少,中小企業技術水準和産品加工品質低;從飼養到加工過程中,衛生安全方面的有效保障機制不完善;肉製品産量佔肉類總産量的比例低,且高檔優質産品、低溫製品、中式製品和新産品少等。

      “十五”期間,大力發展冷卻肉、分割肉和直接食用的各類熟肉精製品,逐步提高熟肉製品在肉類消費中的比重。在穩步發展豬肉産品的同時,積極發展禽肉、牛羊肉等製品,提高牛羊肉、禽肉及其製品的比例,生産高檔、優質、方便、衛生、營養的肉製品;要繼續推行定點屠宰、全面檢疫、統一納稅、分散經營,提高機械化屠宰比重。要建立和完善肉類生産全過程的安全品質保障體系,全面展開品質體系認證,特別是HACCP品質保障體系,保障肉類産品的安全與衛生,增強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在肉類加工企業,要廣泛開展畜禽內臟、肥膘及毛、骨、血資源的綜合利用,發展生物製品生産等;大力開展節水的開發和應用,降低單位産品的能耗水準;建立污染物處理設施,搞好環境保護,保證全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十五”期末,優化肉製品産品結構,提高産品品質,建立完善肉製品衛生安全方面的有效保障機制,全面提高我國肉類加工業的國際競爭力。

      6、制糖工業

      食糖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它既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又是食品工業的基礎原料。同時糖料種植又關係到老少邊窮地區農民的脫貧致富,因此保持制糖工業的穩定與發展意義重大。目前,我國糖産區主要分佈在廣西、廣東、雲南、新疆四省區,其産糖量佔全國總量的80%以上。制糖工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糖料種植成本高;多數糖廠規模偏小,技術裝備落後,綜合利用效率低,污染嚴重;産品品種單一,高品質産品比重小。

      “十五”期間,在産品結構上,要按照市場需求增加花色品種,提高産品品質,發展精煉糖,推廣小包裝。在糖料生産方面,要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為主攻方向,並進一步提高糖料單産和含糖量,在重點産糖地區要加速實現糖料生産的機械化、水利化、良種化和規模經營;對不宜發展糖料的地區,要逐步退出制糖行業,優勢地區如廣西、廣東、雲南、新疆要在調整、優化結構的基礎上,擴大優勢企業的規模,不斷提高産品品質和生産技術水準。在企業組織結構上,鼓勵通過重組建立科工農貿一體化的大型企業集團,促進糖廠的規模化生産;對扭虧無望、資不抵債、污染嚴重的小糖廠要堅決依法實施破産。在糖廠資源綜合利用方面,要依法關停污染嚴重的糖蜜酒精車間和蔗渣造紙車間,鼓勵集中利用糖蜜與蔗渣,進行發酵和造紙廢液的無害處理;積極探討糖蜜用於生産飼料和燃料乙醇的具體途徑。

      “十五”末,糖産量達到1000萬噸左右,企業平均規模達到年産糖4萬噸左右(相當於日榨甘蔗3000噸規模糖廠),糖廠的技術裝備達到國外八十年代的水準,提高綜合利用水準,綜合利用産值佔總産值提高的50%。

      7、果蔬採後貯運加工業

      我國水果、蔬菜資源豐富,為世界第一生産大國,2000年我國水果和蔬菜總産量分別為6000多萬噸和4億多噸。果蔬産業是我國種植業中僅次於糧食産業的大産業,是我國加入WTO後農産品中少數具有競爭優勢的重要産業之一。但我國果蔬産業存在的問題是資源利用效率較低,總體加工能力低下,採後損失率高,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仍有相當差距,且滯後於自身産業的發展需求。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果蔬採後損失率不到5%,而我國高達30%左右,特別是果蔬産後貯運、保鮮、深加工等方面技術差距更大,豐産不豐收,豐收不增值。這已成為制約我國果蔬産業快速發展的瓶頸。

      “十五”期間要在保證水果、蔬菜供應量的基礎上,努力提高水果、蔬菜的品質和調整品種結構,加大果蔬採後貯運加工力度,使我國果蔬業由數量效益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更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要既重視鮮食品種的改良和發展,又重視加工專用品種的引進與推廣,保證鮮食和加工品種合理佈局的形成;培育果蔬加工骨幹企業,加速果蔬産、加、銷一體化進程,形成果蔬生産專業化、加工規模化、管理企業化、服務社會化和科工貿一體化;按照國際品質標準和要求規範果蔬加工産業,在“原料一加工一流通"各個環節中建立全程品質控制體系,用資訊、生物等高新技術改造提升果蔬加工業的工藝水準。同時,要加快我國果蔬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的步伐,重點發展果蔬貯運保鮮、果蔬汁、果酒、果蔬粉、切割蔬菜、脫水蔬菜、速凍蔬菜、果蔬脆片等産品及其果蔬皮渣的綜合利用,大力提高果蔬資源的利用率。

      “十五”末,爭取果蔬加工處理率由目前的20-30%增加到45-55%,採後損失率從25-30%降低到15-20%。

      8、飲料工業

      飲料工業是食品工業中發展最快的行業。從1980年到2000年,全國飲料總産量由28.8萬噸增至1496.8萬噸,年均增幅達到近23%。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飲料工業在食品工業中所佔比重將越來越大。我國飲料産量主要集中在廣東、浙江、上海等地,三省市總産量已超過全國産量的50%以上。飲料工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每人平均消費水準低,地區發展不平衡,適宜飲料加工的農産品原料不足,飲料産品結構不盡合理等。

      “十五”期間,飲料工業要逐步調整産品結構,積極發展有我國資源優勢的農産品為主要原料的飲料産品。鼓勵和規範發展符合飲料消費市場規律的主流産品,如運動飲料、瓶裝飲用水等;降低碳酸飲料比重,重點發展茶飲料、果汁及果汁飲料、蔬菜汁飲料和植物蛋白飲料;支援果蔬飲料和礦泉水企業的規模化生産。加快産品的升級換代,提高附加值,搞好綜合利用。

      “十五”末,飲料總産量達到2700萬噸左右,其中我國有資源優勢的飲料産品由現在佔總産量的25%提高到近40%,並形成一批技術裝備良好,經營管理高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産企業,力創數個國際品牌。

      9、方便食品和功能性食品

      目前,我國在方便食品和功能性食品方面還處在起步階段,生産技術水準比較落後,産品科技含量不高,有些品種尚屬空白。

      “十五”期間,要加大開發方便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的力度,重點發展速凍、微波、保鮮、休閒、調味食品和中西式快餐食品等方便食品,不斷提高人們一日三餐中工業食品的比例,縮短家庭烹飪時間,減輕勞動強度;在功能性食品方面,首先要推廣主食營養強化,改善居民的營養狀況,積極開發符合營養、健康的定型包裝食品、嬰幼兒輔助添加劑食品和斷奶食品以及特殊人群食用的食品。加強合理膳食、營養配餐技術指導,滿足成長期學生和康復病人的營養需求等;重點發展功能因子明確、功能作用顯著的第三代功能食品,在此基礎上,開發適應不同人群的特需保健食品。此外,應根據各地區的資源優勢,發展食用野生菜、乾果、山珍等特有資源的食品加工。

      “十五”末,逐步形成現代化的方便食品和功能性食品行業的基本框架,使其産品産量和品質有較快提高。

      10、水産加工業

      水産品加工包括水産品製冷、幹制、腌制、熏制、罐制、魚糜加工、水産調味品、魚粉、海藻食品等。2000年我國水産品總産量為4279萬噸,為全球水産品總産量的1/3,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水産品加工能力達到934萬噸/年,出口額38.3億元,在糧食、蔬菜、水果、花卉、畜牧、水産等6類産品中居於首位,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優勢。但我國水産加工業存在的問題是水産加工量比例較低,加工比例不到總産量的1/3,其中淡水水産品加工比例不足5%;加工技術含量低,高附加值産品少,傳統風味水産品加工技術落後;廢棄物綜合加工利用水準不高。

      “十五”期間,要根據國際、國內市場的需求,調整産品結構,推進淡水魚、貝類、中上層魚類、藻類加工體系的建立,積極發展高營養、低脂肪、無公害、環保型水産食品。通過培植開發名牌産品,扶持骨幹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加強水産品市場建設和管理,發展水産品精深加工,開發高附加值産品,努力開發速凍、即食性水産、調味品、水産飲品,解決魚腥味難題,保留新鮮味感和營養。重點抓好淡水魚類、海水中上層魚類加工綜合利用、貝類凈化加工等的基地和配套冷鏈設施建設,提高産品附加值。同時,要加強水産品標準體系建設,全面推行HACCP管理系統,制定、修訂一批水産品品質、品種、生産技術、生態環境等標準,逐步與國際接軌,培植水産品名牌産品,提高産品競爭力。

      “十五”期末,力爭水産精深加工産量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11、食品加工與包裝機械業

    食品加工與包裝機械是促進食品工業技術進步與發展的基礎行業,對食品工業發展的配套至關重要。目前我國食品加工與包裝機械嚴重滯後於快速發展的食品工業的需求。

      “十五”期間,要加快發展食品加工與包裝裝備的技術創新速度,推動産品結構、企業結構和技術結構的調整。選擇食品工業中主要行業的技術裝備,依靠技術創新,結合技術改造和關鍵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提高食品工業裝備的自動化水準。隨著市場的變化,食品加工機械要向多品種、成套化方向發展。重點發展乳品機械中的鮮奶超高溫滅菌裝備、無菌灌裝系統、乳品的前處理裝備,飲料機械中的無菌冷(熱)灌裝生産線、全自動飲料混合系統、飲料前處理裝備,釀酒機械中的電腦控制的高分子材料“制瓶-灌裝-封口”一體化設備,肉類深加工機械中的全自動真空斬拌機、充填機、注射機、包裝機等及畜、禽屠宰後內臟、血、皮、骨和各種腺體等綜合利用設備,方便食品機械中的速食麵、方便米粉、方便粥、方便米飯、快餐等加工成套設備以及傳統食品、保健、嬰幼食品加工設備等成套工業化生産裝備,尤其是食品工業生産線關鍵易損件的國産化和食品包裝外觀設計、包裝新材料的研究開發。

      “十五”期末,使我國食品機械的整體國産化水準有較大提高,主導産品的15%達到二十世紀末的先進水準。

      (二)“十五”期間食品工業其他行業調整的主要方向

      ──小麥加工業:積極發展食品專用粉,開發強力粉、中力粉、薄力粉等多品種麵粉和傳統食品專用粉,合理使用麵粉添加劑;大力推廣面制食品主食工業化生産,使一日三餐主食消費的工業食品城鎮居民佔50%以上,農村居民佔20%以上;加強小麥及其副産品的綜合利用和開發,積極開發谷朊粉、小麥胚芽、小麥麩皮製品等。

      ──稻穀加工業:要推廣大米配米、調質技術,開發精米加工新産品,發展免淘米、營養強化米的生産,擴大優質米的出口;合理利用米糠資源,提高綜合利用水準,積極開發米蛋白、米糠營養油、米糠多糖、膳食纖維以及γ-谷維醇等功能食品。

      ──油脂行業:重點發展專用油生産,根據油脂的用途,逐漸推廣高級烹調油、煎炸油、人造奶油、起酥油等産品。加強綜合利用,利用油脂精煉副産物生産卵磷脂、甘油、脂肪酸等高附加值産品。開發各種油料蛋白産品,擴大油料蛋白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

      ──制鹽行業:重在調整結構,控制總量,壓縮過剩生産能力。在此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工業鹽鼓勵發展液體鹽,實現滷水直接制鹼;食鹽要發展多品種,改進包裝,做好缺碘地區的食鹽加碘工作;同時大力開發適合各種用途的鹽和鹽化工産品,積極擴大鹽産品的出口。到2005年,鹽産品總量控制在3200萬噸以內。

      ──罐頭食品工業:重點調整産品結構,使罐頭成為方便、風味、營養保健的食品。積極開發國內外市場暢銷的罐頭食品,發展地方特色傳統風味罐頭;努力增加品種、改善包裝,提高品質,培育名優産品品牌。

      ──釀酒行業:釀酒業要繼續貫徹"優質、低度、多品種、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方針,積極實施"四個轉變"(普通酒向優質酒轉變,高度酒向低度酒轉變,蒸餾酒向釀造酒轉變,糧食酒向水果酒轉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節糧和滿足消費為目標。重點發展葡萄酒、水果酒,積極發展黃酒,穩步發展啤酒,控制白酒總量。加快優質釀酒葡萄種植基地及啤酒用大麥基地的建設。

      ──發酵製品行業:調整味精、檸檬酸、酶製劑等發酵製品工業的産品結構和加強綜合利用,實現清潔生産。鼓勵因地制宜、經濟合理地選用原料,提倡採用非糧食原料,降低生産成本。積極採用精料和清液發酵工藝,提高品質和得率。將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技術應用於發酵産品生産,促進生産水準上新臺階;採用高新技術加快配套工程研究,加快傳統産品技術改造,以節能降耗、減少污染為主攻方向,逐步實現傳統生産現代化。

      ──食品添加劑行業:食品添加劑與各類食品加工業密切相關。我國食品添加劑發展的方向是天然、營養、多功能且安全可靠,形成與食品工業相適應的食品添加劑生産體系。要合理調整結構,把發展營養強化劑、防腐保鮮劑、高檔次的香料香精以及多功能的食品添加劑放在重要位置,同時要採用生物技術和其他高新技術開發新品種,提高品質,擴大應用領域。加快發展擴大出口、替代進口的食品添加劑。

      ──調味品行業:要大力發展新型調味品、天然調味品、複合調料和方便調料,積極支援生物工程技術、膜技術等在調味品製造中的應用,提高調味品的衛生品質,降低污染,重點扶持一批大型調味品生産企業的設備更新和工藝改進,擴大生産規模,提高産品檔次。

      ──煙草加工業:在充分考慮煙草對健康的實際危害和全球控煙總趨勢的情況下,認真處理好我國煙草經濟發展與控煙工作的關係,加強宏觀調控,嚴格控制總量,著力調整結構,提高經濟運作的品質和效益,加快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提高行業整體實力,增強國際競爭力。

      五、主要政策措施

      (一)主要措施

      1、加強食品科技研究,加速産業化進程。促進食品工業高新技術産業化和行業技術進步,逐步形成適合我國特點的食品行業科技體制模式。一是加強産學研的聯合協作;二是鼓勵具有經濟實力的大型食品企業建立健全企業技術中心,加速形成和完善技術創新機制;三是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要把自主研究開發與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相結合;四是加速食品工業高、新技術成果産業化,注重傳統工藝技術與高新技術的整合與優化,發揮技術的最大潛能與整體優勢。“十五”期間要優選一批食品工業科研重大項目,集中力量、協調攻關、取得突破,儘快實現産業化。

      2、以市場為導向,優化産品結構,搞好原料基地建設。要按照食品工業對原料的需求和優勢農産品區域化佈局的要求,引導調整和優化農産品結構,建立農産品標準化生産示範區和無公害生産示範基地。廣泛推廣科學種植。在不同的農作物産區,發展優質、高産、高效和標準化的原料産品,形成基地化、規模化、良種化、專用化。要加大原料基地的科技和資金投入,按照市場經濟的需求,採取企業加農戶等多種組織形式,逐步建立企業與農戶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的機制,使農民真正得到實惠。要進一步抓好優質小麥、水稻、玉米、大麥、糖料、油料、果蔬、啤酒花、瘦肉型豬以及飼料報酬率高的肉牛、羊、奶牛、奶羊、禽類、水産品等種植、養殖和飼養基地建設,建設一批工業的優質原料基地,保證食品工業特別是大中城市食品工業發展的原料需求。在發展食品工業原料基地的同時,應大力開展可食資源的綜合利用,包括採用預冷、可食用薄膜氣調的先進保鮮、保藏技術等前處理手段,減少資源在流通中的損失。

      3、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極培育食品企業集團,著力轉換企業經營機制。要引入市場機制,積極推行企業股份制改造。“十五”時期,繼續扶持現有大中型骨幹企業發展,加快規模經濟發展的步伐,加大破産、兼併和資産重組力度,培育一批農工貿一體化、資本結構多元化、各項經濟指標名列行業前茅、産品科技含量高、具有名牌産品的市場優勢和已形成技術創新體系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4、研究和利用WTO的協議和規則,做好食品工業的應對工作。要使企業儘快熟悉WTO和國際貿易所應遵循的規則,參照國際經貿規範、技術標準、財會標準以及我國政府根據WTO規則要求所調整的法律、法規或政策等組織生産與經營,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加快培養既了解行業發展、懂得專業知識又掌握國際經貿規則、熟悉外語的綜合素質的人才隊伍。有效利用世貿組織的無歧視原則和市場準入等項原則,擴大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食品出口貿易。認真研究並掌握我國食品出口重要貿易夥伴的相關技術規定和檢測標準及方法,及時調整出口産品結構,淘汰與之不適應的生産方式和落後産品,跨越各種貿易壁壘的障礙,爭取更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會。加緊修改、完善制定、實施與食品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商品檢疫、動植物檢疫和衛生檢疫標準。

      5、結合西部開發,合理調整區域佈局。繼續充分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要推動東部地區和中西部食品工業發達的地區,充分利用人才、科技、設備、資金、管理及市場影響等方面的雄厚優勢,努力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産品,進一步提高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使中西部地區食品工業躍上一個新臺階。充分利用西部地區食品資源優勢和産業比較優勢,在糧食、乳品、果蔬及西部特色資源的深加工等方面實現突破。要根據市場需求情況,在西部地區建設若干具有較大規模的食品深加工示範項目,培育名牌産品和地方特色産品,通過加強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技術聯繫與協作,加快西部地區食品工業的發展,促進食品工業東中西部區域佈局的合理化。

      6、建立和完善食品從原料到加工一系列的品質標準安全監督檢測體系,建立市場準入制度。質檢部門等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食品和農産品的品質、衛生標準體系,儘快制定和完善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的國家標準,並結合我國食品工業發展規劃,有選擇地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要研究和借鑒國外等發達國家關於食品品質安全監管的模式和措施,切實加強監督管理,從企業保證品質的必備條件抓起,採取基地、企業自檢與國家抽檢相結合的辦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農産品從生産、加工、貯運到銷費全過程的品質安全控制體系。運用開業審查、品質安全許可、強制檢驗及檢驗合格標誌等市場準入手段,從食品生産加工源頭上確保食品品質安全。要督促企業建立健全品質保證體系,積極貫徹ISO9000和HACCP等品質管理系列標準;要嚴格執行《産品品質法》、《食品衛生法》等法律法規,嚴格原輔材料品質的産前管理,嚴格設備管理,嚴格生産工藝規程要求,嚴格産品出廠檢驗,從生産加工各個環節上加強品質把關,嚴禁不合格食品出廠銷售。要進一步加強對食品加工、食品進出口、食品銷售等環節的監督檢查,整頓和規範食品生産加工經營秩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違法犯罪行為。要對生産企業和市場上銷售的食品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監督檢測,並向社會公佈檢測結果,對直接危害人身安全健康的有毒有害食品,依法進行召回制度並進行相應處罰,以確保食品生産和消費的安全。

      7、強化對食品工業的宏觀調控力度。鋻於食品工業涉及第一、二、三産業,目前職能又分屬不同部門,管理比較混亂、重復建設嚴重的問題,一是加強政府的有效監管。在國家綜合部門的協調下,質檢、工商、農業、衛生等部門要按照國務院確定的職責分工,各負其責,相互配合,切實履行好政府主管部門的職責,大力加強對食品工業的管理、監督、指導和協調。二是發揮資訊的引導作用。建立食品工業資訊整合系統,利用網際網路絡優勢,積極推動包括全國性食品行業生産、技術、市場銷售及食品品質安全監控網路和重大産業政策資訊網路系統的建立,以有效指導食品行業及企業的健康發展。

      (二)相關政策

      1、完善與食品工業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條例和規章制度。儘快研究制訂《食品品質安全法》、《轉基因食品法》、《畜禽屠宰法》等重要法律、法規,同時,儘快建立食品品質安全技術法規體系,逐步將食品工業的發展納入法制管理的軌道,實行依法監管。

      2、各級政府可採取多種措施有選擇地支援一些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闊、能夠擴大出口和提高西部地區農産品深加工水準的食品工業示範工程重點項目及為其提供相應技術設備支援的重點項目。

      3、增加國家對食品科技發展的投入。國家要積極支援一批重大技術開發項目和技術基礎性研究工作。鼓勵企業積極從事食品技術的開發,以提高食品科技水準。重點支援科研單位為發展食品工業設立的科研重要專項,按照"自由申請、公平競爭、專家評議、擇優扶?quot;的競爭方式進行管理。鋻於目前食品安全存在問題較大,要積極支援食品高新檢測技術的研究,特別是質檢部門,要加大對食品安全檢測設備的投入,儘快建立和完善與國際食品檢測先進技術相適應的我國食品安全檢測體系。同時,國家列專項計劃支援質檢等有關部門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國食品品質監督體系,嚴格市場準入制度,確保食品品質安全。

      4、建立轉基因食品審批制度,加強轉基因食品的管理。逐步建立轉基因食品加工、進口、流通過程中的風險評估和標識制度,以保證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5、國家在稅收、金融等方面對食品加工企業給予政策扶持。

      6、拓展融資渠道,多形式利用國內外資金。對科技含量較高、有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經濟效益好的食品骨幹企業和西部地區食品工業優勢項目,金融機構應積極提供融資支援,積極合理利用國外優惠貸款和國際商業貸款;繼續鼓勵外商與我國企業合資、合作;鼓勵和吸收民間資本和其他行業資金投向食品工業,促進食品工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

      7、積極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充分發揮食品工業行業協會在參與行業規劃、行業管理、項目評估、技術諮詢、貿易仲裁、反傾銷與應訴、法律法規及標準制定、市場監管、人才培訓等方面的作用,使食品工業的管理與世界接軌。

      此規劃由國家計委負責解釋。

                            國家計委

                            國家經貿委

                            農業部

                          二O二年三月十五日

    國家計委網站2002-05-10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