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中國私營企業主已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

    (一)私營企業的形成途徑

    當社會經濟條件發育成熟時,私營企業就會自發地産生。從其形成的途徑來看,主要有三種。

    一是私人收入資本化。這是個人(家庭)將其積累和籌集的貨幣資金轉化為私人資本,並通過自我擴張,滾雪球似的逐步擴大規模,發展成為私營企業的過程。通過私人收入資本化而發展形成的私營企業中,有許多原來是農村“專業戶”和城鎮個體工商戶。

    二是公有企業私營化。這是公有制企業通過個人承包、租賃等方式逐漸演化為私營企業的過程。起初是許多鄉鎮集體企業走向私營化,後來這一過程擴展到國有中小型企業和城鎮大集體企業。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許多鄉鎮集體企業在走向一度輝煌的頂峰的同時,也開始衰落,與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業生産單位一樣,變得效率和效益都非常低下,産權制度改革和創新成為它們的重要甚至惟一的出路。鄉鎮集體企業首先很自然地引入了農業生産經營中的承包制度,進行以承包經營為形式的制度創新,承包者像農民一樣,可以實現“交足國家的(稅金),留夠集體的(主要是承包金),剩下都是自己的”。這種承包方式被稱為“一腳踢”式承包制。這樣,集體企業的所有者以收取承包金為條件讓渡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權,不再過問企業的人、財、物與産、供、銷,從而與企業的經營過程完全分離。

    後來,“一腳踢”式承包制逐步演變為租賃制,承包人憑藉自己的經驗、技術以及所籌集的資金,利用集體企業的固定資産、供銷渠道、行銷網路與商業信譽,獨立雇工經營。在再生産過程中,集體企業原有的固定資産逐步被磨損、消耗、老化或減少,直至喪失其一切價值和痕跡。最後,集體企業只剩下一塊牌子,一塊場地。同時,承包人則根據需要不斷投入自有資金,擴大生産經營規模,進行設備更新,以致其個人的私有資産越來越多。建立在生産資料私人佔有基礎上的雇工經營,就這樣一步步地形成。這就是説,在一定條件下,公有企業的財産經營權也可以被用來進行資本增殖,並演化、改變為私營企業。

    三是人力資本企業化。這主要是指正在中國崛起的民營科技企業形成的過程。民營科技企業是由非政府經營的、以發展科技産業為目的的科技型企業。從1992年到1998年,民營科技企業的技工貿總收入和上繳稅金以年均88.4%和93.2%的速度遞增。1998年,民營科技企業的技工貿總收入突破7670億元,上繳稅金367億元(是同期全國私營企業稅金163億元的1.25倍)。同期,民營科技企業的所有制結構大致為:股份制與股份合作制、國有民營、個體私營各佔三分之一左右。從發展趨勢來看,國有民營的科技企業的比重在下降。

    (二)私營企業的發展機制

    私營企業是繼鄉鎮企業之後突起的又一支異軍,其發展速度之快,資本積累率之高,不僅是沒有先例的,而且在同一時期內也是其他經濟形式所不可比擬的。在它的萌生、起步和形成階段,由於宏觀制度的約束,私營企業是以種種扭曲和變異的形式頑強地發展著的。雖然難以進行準確的統計,但據有關部門的調查摸底,到1987年年底,全國約有私營企業22.5萬戶,雇用員工360.7萬人。不過,它們都隱形或混跡于個體經濟或集體經濟之中。1988年,私營企業正式開始進行合法登記後,其發展狀況就可以被人們看得更清楚了(見表1)。

    私營企業的發展速度、規模擴張速度之所以能夠如此之快,首先得益於它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運作機制。私營企業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配置社會經濟資源,以雇傭關係為紐帶組合生産要素,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新的經濟形式。它們産權明晰,權責清楚,利益直接,工作效率高,管理成本低,因而能夠按照供求規律、價值規律,迅速調整産業結構、産品方向,生産適銷對路産品,參與市場競爭,追求效益最大化。同時,它們産生的時間不太長,機制靈活,輕裝前進,沒有冗員,沒有“企業辦社會”的負擔,經營者、管理者、技術人員和全體員工都年富力強,社會保險負擔較輕。

    其次,則得益於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原有的經濟結構亟須調整。一方面,以重工業(第二産業)為主的産業結構要適應人民的物質生活需要,逐步轉變為以輕工業和第三産業為主的輕型結構;另一方面,要逐步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經濟要盡可能地退出競爭性經濟領域。在這個轉軌的過程中,公有制經濟的數量減少,規模縮小,為私營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應當説,這是有利於中國的私營企業發展的宏觀經濟環境。

    (三)中國現階段的私營企業主群體已經發展成為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私營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作為私營經濟人格化的私營企業主階層,也由“地下”走到“地上”,由少到多,逐步擴大。到2000年,全國登記的私營企業主(私營企業投資者)達395.35萬人,擁有註冊資本總計13307.69億元,雇用員工2011.15萬人,經營各類企業176.18萬家。表2揭示了中國私營企業在最近十多年的發展軌跡。

    中國的私營企業主群體已經發展成為中國社會結構中具有相對獨立的社會經濟地位和政治要求的社會階層。那麼,在中國現階段的社會階層結構中,私營企業主階層具有哪些有別於産業工人、農業勞動者、商業服務業員工、專業技術人員等勞動者階層的基本特徵呢?社會階層是一個歷史範疇,是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經濟關係的産物。對它的基本特徵的把握,必須嚴格地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一方面要客觀地分析一個社會階層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分析其內部關係;另一方面要確定它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中的地位。同時,還必須從動態上,即從它與其他社會階層的相互關係及其發展過程去考察。從上述指導思想出發,本報告將結合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和全國第四次私營企業抽樣調查數據, 歸納出它的基本特徵。

    1. 生産資料私人所有

    私營企業的資産屬於企業主私人所有,企業主對企業資産享受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並且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私營企業的整個生産、交換、分配過程,都由企業主調節、控制和指揮,為追求最大化利潤的生産經營目的服務。在私營企業內部,産權關係清晰,企業主是生産資料的主人。在一般情況下,他們所雇用的員工是一無所有者(有的員工也有少量股份),無權佔有、支配這些生産資料。根據第四次全國私營企業抽樣調查,私營企業戶均實有資金150萬元,其中超過1000萬元私營企業佔被調查企業總數的11.0%,超億元的私營企業佔1.46%。由於企業凈利潤的絕大部分投入再生産,私營企業的資金積累率很高,平均每年達到61.7%。但是,就全國而言,私營企業的正式註冊資本額並不是很高,戶均僅75.54萬元,其中,100萬元以上的27.33萬戶,100~500萬元的20.17萬戶,1000萬元以上的1.35萬戶,億元以上的219戶。

    2. 私營企業內部通過勞動力的買賣間接實現勞動力與生産資料的結合

    企業主以生産資料的佔有者和支配者的身份出現,受僱員工則以勞動力所有者的身份存在。企業主支配全部經營管理活動,也支配受僱員工的勞動力使用。在這裡,企業主是主人,他付給受僱員工以工資和社會保險金。其工資水準取決於勞動力的價值,並受制于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他們之間是雇傭關係,勞資關係。從登記情況看,平均每戶雇工11.38人,其中,雇工100~500人的3.84萬戶,500~1000人的2084戶,1000人以上的259戶。抽樣調查的數據為戶均雇工55人,其中技術人員佔9.8%。就是説,現階段的私營企業絕大多數是從事傳統産業的、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

    3. 企業的所有權、經營權和管理權基本集中在主要投資人手中

    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投資者集中。從企業登記的組織形式看,有限責任公司佔61.7%,獨資企業僅佔28.4%。但抽樣調查的數據顯示,一人投資的企業實際上佔35.9%。至於登記的組織形式是合夥企業還是有限責任公司,主要取決於投資者認為哪種形式對經營方便。

    (2)股權結構集中。從投資構成看,主要投資人佔63.0%,其他投資人佔9.5%,群眾集資佔0.7%,政府投資佔0.2%,其他企業佔4.1%,海外投資佔1.4%,其他投資佔12.7%,未説明佔8.4%。

    (3)管理權力集中。重大經營決策和一般管理決定,基本由主要投資人決定(分別佔43.7%和35.4%)。但同時也開始顯露出民主管理的趨勢。從1993年到2000年,重大經營決策由主要投資人決定的企業所佔比例從63.6%下降到43.7%,而由董事會和主要投資人、主要管理人員共同商定的企業所佔比例則分別由15.0%、20.7%上升為26.3%、29.1%;一般管理決定由主要投資人做出的企業所佔比例從69.3%下降到35.4%,而由董事會或主要投資人、主要管理人共同決定的比例則分別從5.1%、25.3%上升到18.2%、41.8%;由專職經理決定的企業佔3.4%。總經理由主要投資人(董事長)兼任的企業佔93.2%,6.7%的企業由其他投資人擔任總經理,0.1%的企業由非投資人擔任總經理。

    (4)家族制管理普遍。第三次全國私營企業抽樣調查數據顯示,50.5%的已婚企業主的配偶在本企業擔任管理工作,9.8%負責購銷;20.3%的企業主的成年子女在本企業做管理工作,13.8%負責購銷。在所有管理人員中,投資者佔26.7%,企業主親屬佔16.8%,企業主同鄉佔5.0%,在社會上招聘的佔44.2%。另外,投資者中有12.9%的人是企業主的親屬。

    4. 私營企業純利潤的來源與歸屬不完全一致

    私營企業的純利潤是雇傭員工與企業主共同創造的,但由企業主獨自佔有、支配和使用,雇傭員工不參與純利潤的分配。企業主憑藉私有生産資料無償佔有雇工創造的、超過勞動力價格的那部分剩餘價值。這是企業主的資本所有權收入,即資産所有權在分配上的體現。雇傭員工得到的工資只是勞動力的價格,他們無權參與企業利潤的分配。企業主擁有私人財産,並通過雇用勞動而獲得較高的收入,從而成為中國現階段先富起來的有産者。

    據第四次全國抽樣調查的數據,私營企業主的私有財産包括三個部分,即生産資料、生活資料(主要是住宅)和存款、現金。從調查結果看,在企業總資産(實有資金)中,屬於企業主(即本次調查對象)個人所有的部分,中位數為100萬元,其中超過1000萬元的佔17.9%,億元以上的1.1%。他們的生活住房情況為:租住房屋的佔12.7%;自己擁有平房的佔17.9%,平均價值28萬元;自有單元樓房的佔39.3%,平均價值33萬元;自有獨立小樓的佔24.6%,平均價值37萬元;擁有別墅的佔3.5%,平均價值163萬元。他們的個人存款、有價債券數量不大,平均為2萬元。如果把上述三項相加,則私營企業主的財産中位數為130萬元,其中超1000萬元的佔12.6%,超億元的仍佔1.1%。

    5. 尚未産生統一的自覺的政治要求

    儘管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和階層隊伍的擴大,私營企業主階層一定會提出相應的政治要求,並實現一定的政治參與,以表達其階層意識和合法權益。但從總體上看,他們尚未形成自覺的、統一的政治要求。他們中的多數人在政治上僅有一種自我保護的反應,只有一部分綜合素質較高、經濟實力較強的人,開始積極地將自己普遍關心的問題提升為政治要求,並努力在一定的場合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出來。

    我們的調查表明,可以把已經産生政治要求的私營企業主分為兩類。第一類私營企業主形成了一些較為具體的政治要求,但尚未直接參與政治。

    第二類有政治要求的私營企業主則已經較為直接地參與政治,並已經獲得一定的政治安排。

    當然,對於大多數私營企業主來説,政治參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為參與政治是需要一定條件的,比如,有相當的經濟實力,在本地區有較大的影響,本人多少能夠超脫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既有政治參與的興趣,又有一定的參政議政能力,等等。也有一些私營企業主其實已經具備這些條件,但他們在商言商,對參政議政的興趣不大,熱情不高。

    6. 私營企業主階層的階層意識在逐漸産生

    所謂階層意識,是指,某個社會階層的成員對本階層的歸屬感、認同感,亦即全體成員對本階層的共同處境與共同利益的共同認識。隨著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變遷,私營企業主階層日益發育壯大,他們之間的共性特徵日漸突出,他們自己也在逐漸形成大致相同的看法,這主要集中在兩個相互聯繫的問題上。

    一是私營企業主普遍關心自己在社會階層結構中的政治地位,實質上也就是關心自己的前途和命運。

    二是關心自己的合法權益,特別是他們的私有財産的安全。一位企業主曾經這樣説道:“老實説,不少從業者仍然心有餘悸。要發展就得增加投資,擴大再生産。假如你把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全投進去了,卻沒有法律保護,誰能塌下心來?”這位企業主的話無疑反映了私營企業主階層的共同心聲。所以,他們一再呼籲國家出臺有關法律、法規,以保護合法的私有財産。

    中國網 2002年2月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