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易憲容:謹防銀行重蹈信貸失控覆轍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8 月04 日 |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近年來,隨著宏觀調控的不斷推進,隨著中國銀行業改革取得的巨大進展,早幾年銀行信貸失控的局面有所改觀,國內銀行改革也基本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據銀監會7月26日最新公佈的數據,今年第二季度國內銀行貸款品質繼續好轉,不良貸款餘額和佔比繼續呈現“雙降”。其中最核心的四大國有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佔比大幅“雙降”。

但是,無論是不良貸款率的下降,還是銀行業績的改善,這些成績的取得,既是銀行業的努力,也是政府幫助的結果。目前四大國有銀行的資産負債表大幅度改善,在相當程度上得益於政府注資或出售不良貸款,而不是完全依靠國有銀行提高經營能力或加強公司治理的結果。一些銀行業的許多改革,真正從機制上進行改善仍然不夠,而且不少改革措施仍是治標不治本。

信貸放鬆是個體行為還是集體行為?

比如説,最近有財經媒體説,中國的信貸拐點又來了。因為,在國內銀行業看來,由於早兩年的銀根緊縮政策,使得銀行的信貸處在緊縮狀態中,但目前有跡象表明,銀行信貸將會放鬆。如目前各商業銀行放貸提速的消息紛至遝來,特別是“房地産新政策”剛開始,各家銀行又開始對住房個人消費信貸頻頻招手。

各商業銀行紛紛在北京的一些樓盤爭相放貸;農行7月中旬在長三角推出房貸聯動機制,不到半個月,放貸額度就達到前幾個月的平均水準;在江西,中行與中小企業簽訂幾百億貸款協議等。當然,這些都與近日央行態度有關。最近央行表示,應及時為有市場、有效益、有利於增加就業的企業提供貸款,並鼓勵商業銀行加大對經濟薄弱環節的貸款力度。正因為如此,有人預測,國內各商業銀行貸款高峰又會到來。

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它是各家商業銀行的個體行為,還是政策引導下的集體行為?是各家商業銀行商業邏輯判斷之結果,還是計劃觀念主導仍然大有市場?

市場化激勵機制欠缺 阻礙銀行資金轉化為社會投資

在中國經濟改革開放20多年的今天,在銀行股份制改造如火如荼的現在,各家商業銀行的行為應該由銀行商業化的決策來主導,其行為應該是各銀行對市場判斷的決策。但是,目前的情況並非這樣樂觀。儘管目前各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進展不小,但是其內在的市場化激勵機制並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國內銀行業的高風險、低效益的根本問題也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善。在這種情況下,儘管各家商業銀行都進行了結構重組或改制上市,但並沒有改變其經營的基本狀況。

比如説,國內商業銀行的利率市場化制度與完全利率市場化只是一步之遙(即貸款利率管住下限,放開上限),但已有的數據表明,國內各商業銀行就是不能以企業和個人的信用風險來對貸款利率定價,而是在規定的利率水準上徘徊。這即是説,由於各商業銀行利率無法市場化,企業和個人的信用風險無法估價,銀行的貸款業務難以改善。本來貸款利率上限早已放開,但各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水準仍然處於很低水準,且浮動範圍較窄。這就是説,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傾向並沒有根本性的轉變。

一方面,大多數中小型民營企業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儘管這些企業盈利性好,前景不錯,但由於各商業銀行的計劃性慣性及資訊不對稱、由於中小企業的信貸成本高及追蹤還貸的困難,使得中小企業很難從商業銀行獲得貸款,常常被迫從地下金融市場中獲取資金;另一方面,國內不少商業銀行寧願將貸款貸給績效不佳的國企或關係戶,因為這些貸款有人為其提供隱性擔保。在這種情況下,各商業銀行有大量資金無法轉化為社會所需的投資,無法滿足社會融資之需要。同時,銀行的盈利水準也會降低。這種問題出現的關鍵,就在於國內各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還沒有培養或生成有效的風險定價機制與能力,並通過風險定價機制生發出銀行內在激勵約束機制。

風險定價缺失將重燃高風險貸款熱情

正因為國有商業銀行無法生成有效風險定價能力,它們往往會過分依賴高風險項目來獲取利潤。甚至於把風險延緩到長期,把收益轉化為短期。2004年四家銀行的年報顯示,總收益的80%以上來自於貸款業務,這部分收入很容易受到宏觀政策和信用風險的影響。同時,個人住房消費信貸之所以容易獲得,就在於此類項目正好滿足了各商業銀行風險與收益的轉化目標。而相對穩定的中間業務收入,如手續費和佣金收益,只佔到銀行經營收入的10%左右。擴大中間業務將降低現金流量的不確定性,有助於中國銀行業與外資機構進行競爭。然而,這一轉變卻十分困難。這不僅在於銀行員工的職業技能,在於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滯後,而且在於各商業銀行運作理念還沒有完全從計劃經濟的思維中走出。

我認為,本輪的投資熱,基本上是各商業銀行沒有形成有效的風險定價機制、沒有真正從計劃經濟的思維中走出而導致信貸失控的結果。如果各商業銀行僅是為了放鬆銀行信貸而放鬆銀行信貸,這必然會重燃國內各商業銀行過度進入高風險貸款項目之熱情,而新一輪信貸失控也就不可避免。

因此,對銀行信貸的放鬆,應該是為有市場、有效益、有利於增加就業的企業提供貸款,並鼓勵商業銀行加大對經濟薄弱環節的貸款力度,應該是以提高商業銀行的風險定價能力為基礎,特別是要關注那種把風險延緩到長期、把收益轉化為短期的國內銀行的短期行為。否則,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失控又會重蹈覆轍。 (易憲容)

相 關 新 聞
· 易憲容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