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朱鐵臻:迴圈經濟的理論基礎是生態經濟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4 月19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專題:迴圈經濟

迴圈經濟的本質是生態經濟

迴圈經濟的理論基礎應當説是生態經濟理論。生態經濟學是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經濟學原理為主導,以人類經濟活動為中心,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從最廣泛的範圍研究生態和經濟的結合,從整體上去研究生態系統和生産力系統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和社會之間的本質聯繫和規律,改變生産和消費方式,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簡言之,生態經濟就是一種尊重生態原理和經濟規律的經濟。它要求把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其依託的生態環境作為一個統一體,經濟社會發展一定要遵循生態學理論。生態經濟所強調的就是要把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多種組成要素聯繫起來進行綜合考察與實施,要求經濟社會與生態發展全面協調,達到生態經濟的最優目標。

迴圈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利用和迴圈利用為核心,以“三R”為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迴圈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以生態産業鏈為發展載體;以清潔生産為重要手段,達到實現物質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迴圈經濟與生態經濟既有緊密聯繫,又各有特點。從本質上講迴圈經濟就是生態經濟,就是運用生態經濟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也可稱是一種綠色經濟,“點綠成金”的經濟。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為“資源利用—綠色工業(産品)—資源再生”的閉環式物質流動,所有的物質和能源在經濟迴圈中得到合理的利用。迴圈經濟所指的“資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包括再生資源;所指的“能源”不僅是一般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而且包括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等綠色能源。注重推進資源、能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和推行清潔生産,以便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生態經濟與迴圈經濟的主要區別在於:生態經濟強調的核心是經濟與生態的協調,注重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有機結合,強調宏觀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迴圈經濟側重於整個社會物質迴圈應用,強調的是迴圈和生態效率,資源被多次重復利用,並注重生産、流通、消費全過程的資源節約。生態經濟與迴圈經濟本質上是相一致的,都是要使經濟活動生態化,都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物質迴圈不僅是自然作用過程,而且是經濟社會過程,實質是人類通過社會生産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也就是自然過程和經濟過程相互作用的生態經濟發展過程。確切地説,生態經濟原理體現著迴圈經濟的要求,正是構建迴圈經濟的理論基礎。

物質迴圈是生態經濟的基本功能

生態經濟、迴圈經濟理念的産生和發展,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係深刻認識和反思的結果,也是人類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中陷入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生存危機深刻反省自身發展模式的産物。由傳統經濟向生態經濟、迴圈經濟轉變,是在全球人口劇增、資源短缺和生態蛻變的嚴峻形勢下的必然選擇。客觀的物質世界,是處在週而复始的迴圈運動之中,物質迴圈是推行一種與自然和諧發展、與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相適應的一種新的生産方式和生態經濟的基本功能。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是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兩大基本功能,是處於不斷的轉換中。迴圈經濟則要求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優化環境,在物質不斷迴圈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生態經濟原則體現在不同層次的迴圈經濟形式上。

迴圈經濟在發展理念上就是要改變重開發、輕節約,片面追求GDP增長;重速度、輕效益;重外延擴張、輕內涵提高的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迴圈來發展的經濟。既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也是一種新的污染治理模式,同時又是經濟發展、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一體化戰略。迴圈經濟與生態經濟推行的主要理念是:

第一,新的系統觀。迴圈經濟與生態經濟都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要求人類在考慮生産和消費時不能把自身置於這個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要從自然-—經濟大系統出發,對物質轉化的全過程採取戰略性、綜合性、預防性措施,降低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的過度使用及對人類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使人類經濟社會的迴圈與自然迴圈更好地融合起來,實現區域物質流、能量流、資金流的系統優化配置。

第二,新的經濟觀。就是用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規律來指導生産活動。經濟活動要在生態可承受範圍內進行,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迴圈是惡性迴圈,會造成生態系統退化。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迴圈,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迴圈經濟是用先進生産技術、替代技術、減量技術和共生連結技術以及廢舊資源利用技術、“零排放”技術等支撐的經濟,不是傳統的低水準物質迴圈利用方式下的經濟。要求在建立迴圈經濟的支撐技術體系上下功夫。

第三,新的價值觀。在考慮自然資源時,不僅視為可利用的資源,而且是需要維持良性迴圈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維繫和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於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四,新的生産觀。就是要從迴圈意義上發展經濟,用清潔生産、環保要求從事生産。它的生産觀念是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並且是從生産的源頭和全過程充分利用資源,使每個企業在生産過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達到廢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上游企業的廢物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實現區域或企業群的資源最有效利用。並且用生態鏈條把工業與農業、生産與消費、城區與郊區、行業與行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可持續生産和消費,逐步建成迴圈型社會。

第五,新的消費觀。提倡綠色消費,也就是物質的適度消費、層次消費。是一種與自然生態相平衡的、節約型的低消耗物質資料、産品、勞務和注重保健、環保的消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多次性、耐用性消費,減少一次性消費。而且是一種對環境不構成破壞或威脅的持續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在消費的同時還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迴圈生産和消費的觀念。

發展迴圈經濟的關鍵在於加速經濟轉型

迴圈經濟既然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理念和模式,因此,發展的關鍵在於加速經濟轉型。也就是説,要按照生態經濟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傳統的資源依賴過量消耗型、粗放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向資源節用迴圈型、集約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也就是轉變到經濟、社會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模式上來,並且進入到經濟結構調整之中,以“協調”、“減量”和“迴圈”為主要手段,落實到各個環節,從而達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目的。

實現經濟轉型,制度環境與政策條件十分重要。要完成經濟轉型必須建立一整套新的經濟制度體系,包括産權、價格等基礎性制度,生産、採購、消費和貿易等規範性制度,財政、金融、稅收和投資等鼓勵性制度,國民經濟核算、審計和會計等考核性制度。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規範引導經濟運作。體制、制度、機制沒有根本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是難以轉變的,更談不上經濟轉型。此外,國家經濟綜合部門要制定産業政策,鼓勵發展資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産業、服務業和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要利用國債等渠道進行投資引導,在各行各業促進形成迴圈型清潔生産環節;要運用財政、稅收手段鼓勵企業積極開展節約資源和廢棄物迴圈利用,對生産再生資源的産品實施稅收優惠政策。要積極運用價格杠桿促進迴圈經濟發展,合理調整資源型産品與最終産品的比價關係,完善自然資源與再生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解決價格障礙。建立健全生態與環境保護和資源補償機制,充分發揮各種杠桿的調節作用。建立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和消費者回收付費制度。明確生産商、銷售商和消費者對廢棄物回收、處理和再利用的義務。

實現有限資源的最大限度利用是企業面對的挑戰。它不僅會對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會給城市帶來良好的環境效益。如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是我國以生産板材為主的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和最大的不銹鋼生産企業。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注重把廢棄的礦渣重新變成産品,20年來,累計搬走廢渣1000多萬立方米,創收4.5億多元,盈利1.43億元,回收廢鋼142.3萬噸,把原先的廢渣山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公園,減少了渣塵污染,改善了生活環境。

城市在經濟轉型中,特別是資源型城市,更要重視同城市建設、産業優化和老工業基地的改造相結合,要按照生態經濟、迴圈經濟的理念,合理進行城市規劃和功能佈局。在城市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要充分考慮城市産業體系之間的銜接以及環境的可容量。使生態經濟理論指導下的迴圈經濟在企業、産業園區、城市和社區全面推進,有序地加快發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的發展道路。 (作者朱鐵臻: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

相 關 新 聞
· 朱鐵臻:建設現代化城市須保護歷史文化遺産
· 朱鐵臻:科學發展觀是指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嶄新理念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