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專家:我國科技實力仍然不容樂觀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3 月29 日 | 文章來源:

中國科學院院士胡亞東從兩個方面分析過去6年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連續空缺的原因。

一方面,我國一些科技工作者沒有養成良好的科學精神,存在急功近利、急於求成的思想。國家給予精神獎勵之外的物質上的東西太多了,一個科技工作者只要獲獎或者獲得院士頭銜,往往就意味著他擁有了無數便利和權力,可以升職,可以拿高額獎金。一些人想盡辦法獲獎,哪個科研項目能夠儘快出成果,大家就做什麼項目,遇到困難大的科研項目,他們往往繞過去,不肯吃苦,不肯忍受寂寞,而真正需要研究、攻關的項目遭到忽略。

另一方面,缺乏良好的科研環境和氛圍。我國很多科研項目都是政府指令性的,政府覺得什麼項目好,就要求科技工作者研究什麼項目。有些科技工作者為了追求眼前利益,專注于短時間內最熱門的科研項目。很多能夠出大成果的科研項目,往往需要科技工作者按照自己的興趣來安排,在興趣的指引下,才能冷靜地從事深入研究。

受這種環境和氛圍影響,很多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導師時,往往也根據專業的熱門程度和導師的影響力,而不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術發展的自然規律,“這對後備科技力量的影響是不可挽回的”。“作為國家級科技獎勵,空缺並不一定是壞事,現在有了突破,也不能説明我國科技實力就有了質的飛躍。”胡亞東説。他認為,近年來,我國科技實力總體不斷增強,但實際水準不容樂觀。

中國科學院院士柯俊則認為,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與教育傳統有關。我們重視書本知識的傳授,不啟發學生思考,不鼓勵思想交流和從例外的角度看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科技型企業家鐘發平表示,國家技術發明獎連續6年空缺給國家敲響了警鐘,必須通過立法,促進技術創新。

他認為,影響我國科技發展因素是多方面的。

第一,全社會對科技研究投入相當不夠,而在利用原本就稀少的投入時,又存在著大而全的錯誤觀點。“應該把有限的資金投入重點科研項目,爭取出大的成果;期望所有項目都能出成果的想法不合實際,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浪費資源”。

第二,我國缺乏團結合作的科技研發大團隊。一個好的團隊,除了能勝任科技研發任務,還要有良好的團隊精神和組織協同能力。科技工作者往往更喜歡單打獨鬥,在講究團隊合作的國際大趨勢下,難以作出大的技術創新成果也就在情理之中。

第三,企業還沒有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從能體現原始創新能力的2004年度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獲獎項目看,第一完成人為高校和研究院所的項目佔全部項目的90%。聚集了眾多科研人員、科研設備和政策資源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都能夠帶來一批科技方面的原始創新成果。但這些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不高。

鐘發平説,技術發明工作,應該以市場為基礎。“什麼項目最具有創新價值,什麼項目最能達到國際尖端水準,這是市場和企業天然追求的東西”。而我國的很多科研項目都由院士和政府決定,“由於對市場和國際前沿科技發展沒有及時了解,産生了不少閉門造車的科研項目,價值不大,沒有創新意義,要出大的成果就更難了”。而長期以來,企業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大量引進技術、消化吸收不夠等都成為制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發展的桎梏。

今年兩會上,九三學社中央建議將企業技術創新提升為國家戰略,並非言之無據,而是當務之急。

關於如何認識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連續6年空缺這一現象,記者採訪時也聽到不同的觀點。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認為,過去6年這一獎項空缺“比較正常”。他解釋:技術創新是原創性的創新。跟蹤容易,但是創新不易,需要找出人家的技術弱點才能創新。創新需要時間,除了技術,還要有理論的積累。2004年國家加大了對科技的投入,研究和開發經費比過去多了許多。在這種情況下,科學界有浮躁情緒,大家都希望能儘快出成績。但是千萬不要忘記,科技發明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國際數學大師丘成桐也不贊成用獎項來説明成就。他説,如果一個科學家一輩子的願望只是拿獎的話,那就不能取得成功。20世紀在科學上最偉大的貢獻是愛因斯坦做的。但除了諾貝爾獎,他幾乎沒有拿過什麼獎。他獲得諾貝爾獎的項目也並不是他最偉大的貢獻。 (記者 李健 原春琳)

《中國青年報》2005年3月29日

相 關 新 聞
· 國務院關於200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 2004年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 溫家寶發表重要講話
· 200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目錄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