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國CPI有望控制在3.5%以內

一、中國生産資料價格已與美國生産資料價格聯動

2003年研究發現,以1997年為界,1997年後中美兩國生産資料價格走勢基本聯動。其基本原因:我國1996年實現經常項目下人民幣可兌換以及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關稅減讓,使經濟對外開放程度迅速提高,國內外市場融合度大大增強。加上能源、原料料等生産資料基本是標準化的可貿易商品,國內外市場上的品質與需求偏好差異較小,所以必然引起國內價格與美國等國際市場價格的聯動。雖然在個別産品上,我國對國際市場的供求起著重要作用,但總體來看,我國對世界市場上生産資料的價格影響有限,基本是國際市場的價格接受者。

進入2004年後此趨勢仍在明顯地延續。由此出發,在目前事實上盯往美元的匯率機制下,要研究判斷國內生産資料價格的變化情況,必須一隻眼睛向外,關注美國生産資料價格指數走勢。

二、CPI中食品、服務和一般消費品具有不同的價格形成機制與波動特徵

我國的CPI由8種分類指標構成,分別為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往。為了能夠深入了解CPI結構內部不同的價格形成機制與波動規律,便於分析從PPI到CPI的傳導機制,並對其短期變化作出預測,我們將8種分類指標分解、歸總為食品、服務和一般消費品三類。此分類理由是:食品類價格主要取決於糧食價格,而糧食的生産受天氣等因素影響較大,且消費剛性,受上游生産資料價格波動影響很小;服務價格對勞動力投入依賴程度較高,與其他商品成本構成差異較大。從近十年服務類價格波動情況看,生産資料價格向服務類價格的傳遞在統計上不顯著;一般消費品是指居民日常使用的一般工業消費品。這類消費品價格儘管在不同經濟時期受生産資料價格漲跌的影響,傳遞效率和程度不一樣,但傳遞影響是必然的。

(一)食品類價格漲勢趨緩

食品類價格指數在CPI中的權重約30%。2004年,糧食帶動的食品價格上漲一直是CPI上升的主要推動因素。糧價上漲的國內原因是耕種面積下降、糧食連年減産,國際原因是2003年下半年國際糧價的上漲。2004年國內糧食生産和國際糧食庫存形勢較好,漲價勢頭明顯回落。預計2005年食品類價格上漲幅度有限,帶動CPI上漲僅在0.5個百分點左右。

(二)服務類價格有新的上漲壓力

服務類價格在CPI中佔的權重約為20%。服務類價格在近十年內一直保持相對穩定增長的勢頭。2001年國家統計局對CPI統計口徑進行了調整,服務類價格不再作為一項單獨指數進入CPI統計。這一改變對服務類價格的分析帶來了困難。我們運用計量手段估測了2001-2004年服務類價格的走勢,三年來其平均帶動CPI漲幅約1.1個百分點。

與一般消費品相比,服務類價格變動受勞動力成本的影響較大。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服務類價格一直與職工的勞動報酬變動情況相一致。2004年全國累計勞動報酬率增長較快,前三季度已比2003全年增長2.3個百分點。2005年調控措施得當,服務類價格對CPI上漲的拉動估計約為1.5個百分點左右。

(三)一般消費品價格走勢仍乏力

消費品價格佔CPI的權重約為50%。人們擔憂PPI的上漲2005年會向CPI傳遞,這是正常的。但進一步研究發現,受不同的開放條件、産品的可貿易程度、下游産能供求狀況及競爭因素制約,不同時期傳遞的效率與時滯是完全不一樣的。隨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在成熟市場經濟國家早就出現的PPI波幅明顯大於CPI波幅的現象,我國1999年來也逐漸顯現。統計顯示,如果説1999年前我國生活資料價格波幅幾乎趨近於生産資料價格的波幅,但1999年後此差距明顯拉大。經計算,目前生産資料向一般消費品的價格傳遞效率僅為15%左右。

2005年一般消費品價格上漲多少?儘管許多國際組織已調低2005年全球及美國的經濟增長率預測,卻也同時認為仍在高位運作,美元貶值的勢頭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所以2005年國際上生産資料價格指數仍可能會走高,但我們認為,在美國2004年已經漲價10%的基礎上最多再上漲8%左右,漲得更高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從中美物價聯動效應看,如果2005年我國生産資料價格在今年漲幅約10%的基礎上再上漲8%,預期通過一般消費品的傳遞,影響CPI上漲幅度也就在1.2個百分點以內。

三、結論

綜合上述食品類、服務類和一般消費品價格上漲的因素,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的宏觀調控基調,在國內外經濟環境不發生特別變化的情況下,即使保持我國目前的匯率制度,2005年CPI漲幅控制在3.5%以內是完全有希望的,也許還會更低些。(夏斌 吳振宇)

《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2月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