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李揚談2001年中國經濟形勢

楊曉平

    1996年以來,中國經濟的運作就呈現出讓人“一言難盡的複雜局面。在衡量經濟運作態勢的一系列指標中,令人興奮者和令人沮喪者雜陳,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互見,以致於人們很難得出十分統一而明晰的判斷。2001年以來的經濟形勢,依然承續了這種態勢。日前,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李揚。

    七大成績兩大難題

    ○人們大都願意先聽好話。

    ●今年經濟形勢比較好的方面十分突出。第一,經濟增長保持了高速且穩健增長的態勢。1~6月,GDP增長7.9%,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第二,尤為可貴的是,在經濟穩定高速增長的同時,全社會的經濟效益也在穩步提高。其主要表現是:在工業生産保持每年12%以上增長率的同時,工業部門的從業人員,卻從1998年的1.1億減少為2001年上半年的0.9億人,3年減少2000萬;單位産出的能源原材料消耗下降;工業品産銷率一直保持在97.5%左右,而在1997~1999年,該比率的平均水準基本在97%以下。第三,作為宏觀經濟效益提高的表現之一,是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率繼續保持著高於國民經濟增長率的正常態勢;1~6月,國家財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29.9%。第四,居民消費價格在44個月下滑之後,于去年末開始走正,並於今年頭6個月得以保持。第五,到7月底,各項貸款比去年同期增長13.2%,基本保持了穩定增長的勢頭。特別是貸款結構有了較大的調整,在新增貸款中,住房貸款、居民消費貸款等支援消費增長的貸款佔60%以上。這説明,適應國民經濟總體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我國銀行的貸款結構正在進一步優化。第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純收入保持了正常增長的態勢,特別是,農民純收入的增長率扭轉了近年連續下滑的趨勢,出現了止跌回轉的好勢頭。1998~2000年,農民純收入分別增長3.4%、2.2%和1.9%,而在2001年的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則分別增長5.9%和5.3%。第七,今年1~6月,我國實際利用外資241億美元,同比增長21.7%。在當今世界上,這一指標也獨佔鰲頭。

    面對上述種種現象,我們有充分理由認為:我國經濟繼續保持著良性發展的好勢頭。

    ○喜歌念完,真的挺喜。憂慮在後頭?

    ●是的,當前經濟生活中同樣存在的另外一些指標在提醒我們:我國經濟發展的若干深層次矛盾依然未得到解決。

    第一,作為宏觀經濟最重要指標的失業率在2001年並無改善,從實際發生的情況來看,總體上似有惡化之勢(當然,目前的失業,以職位空缺和失業同時並存的結構性失業為基本特徵)。第二,投資不足依然是困擾我們的主要難題。對此,我們可有三個方面的考察:其一,銀行貸款,特別是投資類貸款,依然未能迅速增長,這種狀況已經持續數年;其二,據統計,上市公司通過新發和增發所募集的資金,70%左右未能按照預定的計劃來進行投資,絕大部分未進入實體投資領域;其三,據國家計委反映,從去年末開始,由於投資項目未能落實,國債資金難以及時撥付的情況時有發生。第三,今年以來,出口增長率呈逐月下降之勢,6月份甚至出現同比負增長0.6%的情況,雖然7月份重新恢復了正增長,但全年的情況依然令人擔憂;與此同時,進口卻穩步趨升。將進出口兩方面綜合起來看,我們很難指望對外出口能對今年的經濟增長提供正的拉動。第四,産成品庫存增加。今年以來,産成品的庫存增加得比較迅速。6月份的庫存為7.6%,7月份更增加到8.7%。需要指出的是,産成品庫存及其變化作為宏觀經濟運作的先行指標,在我國有著較強的實證基礎。例如,1998年庫存為5.5%,1999年經濟增長便呈下滑之勢;1999年庫存下降為2.2%,2000年我們便迎來了令各方面都滿意的好形勢。有鋻於此,面對2000年的6.9%的庫存率,加之,2001年該指標逐月走高,我們有理由對2001年下半年及2002年的經濟形勢表示擔憂。第五,消費增長率有所下降。2001年前7個月,消費的累計增長率為10.2%,7月則下降為9.8%。同時,由於投資增長率的上升幅度大於消費增長率的上升幅度,致使全社會消費率可能從2000年的61%的水準上又一次下降。對於一個以買方市場為基本特徵,因而消費對於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越來越重要的經濟體來説,這種情況的負作用值得高度關注。第六,從5月份開始,除了居民消費價格呈正的走勢,其他主要社會物價水準,如商品零售價格、生産資料價格、工業品出廠價格等等,均又一次在負位運作。

    毋庸置疑,當我們把上述兩方面的經濟現象拼接在一起時,很難得到一幅色調統一的圖畫。面對這種情況,無論是進行形勢判斷,還是研究未來政策,均需倍加小心。

    主要傾向還是通貨緊縮

    ○上述分析讓我們看到,近年來,我國經濟形勢一直處於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面之中:經濟中確實存在一些非常健康的因素,如生産增長、效率提高、物價平穩等等;同時,確也存在若干令人十分頭疼的問題,如生産過剩、投資不足、消費不旺、失業嚴重等等。您能否為這種矛盾現象尋找一種最為接近的概念?

    ●我們認為,還是通貨緊縮更為確當。

    但是,對於通貨緊縮的性質及其後果,有必要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和分析。在此,我們尤其希望強調以下三個要點。

    第一,通貨緊縮並不必然是洪水猛獸。相反,應當清醒地看到,通貨緊縮有“好、“壞之分。在“好的通貨緊縮情況下,是新的投資領域的不斷開發和生産率的不斷提高(這都歸因于新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它們被普遍採用)造成了供給的大規模增加,從而導致物價普遍下跌;同樣,也是新産品、新技術的不斷涌現,造成舊有産業的蕭條並引起大規模失業。但是,另一方面,商品與勞務的極大豐富以及在物價水準穩定基礎上的貨幣的實際購買力的穩定增長,無疑大大增加了社會的物質財富,普遍提高了人類生活的水準。相反,在“壞的通貨緊縮下,由於舊技術以及舊産品仍然在經濟活動中佔據統治地位,投資領域將不斷縮小,生産率也很難提高,這將導致舊産品大量過剩;在另一面,這種過剩將導致就業的減少和收入的不斷下降。在這種條件下出現的産品過剩以及物價普遍而持續的下跌,將導致人類生活水準普遍下降。

    第二,通貨緊縮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全球來看,降低成本並提高勞動生産率的高新技術的不斷涌現、資訊技術的突飛猛進、新的物流分配技術的普遍採行、主要發達國家的政府支出和財政赤字普遍下降、全球實行市場經濟制度、經濟和金融的全球化、全球(特別是發達國家)人口的老齡化、全球放鬆管制、亞洲金融與經濟危機等等,是其中的縈縈大者。然而,在上述所有因素中,最為重要的,因而發揮關鍵作用的,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週期以及以科學技術週期為基礎的經濟運作的長週期。在長波的現階段上,通貨緊縮是常見的現象。

    第三,在康得拉季耶夫長波的現階段,整個經濟處於“創造性破壞的過程中。這個時期的實體經濟基礎是科學技術的革命週期。它的典型特徵是:先前推動經濟上升的舊技術已過度利用,潛力耗盡,並造成傳統産品的大規模過剩,而推動下一輪經濟增長的技術(通信、電腦、生物技術、新材料、航太技術等)雖已初顯端倪,但還沒有完全進入商業化和産業化開發利用階段,更沒有達到能夠拉動經濟大規模增長的程度。

    我們指出上述三個要點是想説明:從1997年以來我國面對的通貨緊縮,從總體上來説是一種“好的通貨緊縮。它是我國經濟從傳統走向現代,從計劃走向市場的集中表現。因此,我們大可不必對這種通貨緊縮驚慌失措,似乎也不應當無條件地將“克服通貨緊縮作為最主要的政策目標。適當的對策,不應當是簡單地擴大需求,而應當以推動以高新科技為基礎的新的産業領域的發展,以提高勞動生産率為龍頭來進行國民經濟的戰略性調整,舍此,在競爭日趨激烈的21世紀中,我們將無以立足。

    宏觀經濟政策的新情況

    ○談起克服通貨緊縮,人們不免要談及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換言之,如果判斷宏觀經濟的運作基本態勢仍然是通貨緊縮,則我們就不可避免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我們首先應當對當前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態勢做一判斷。

    先看財政政策。

    2001年的財政赤字並沒有比2000年增加。因此,從財政收支的“總盤子來説,財政政策並不呈明顯的擴張性。我們看到,在歷史上,特別自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政府財政長期呈現赤字,且財政收入佔GDP比重不斷下降,財政部對中央銀行的凈債權一直呈負數。然而,從1998年第3季度開始,主要由於財政存款的穩定增加,財政部對中央銀行的凈債權就開始擺脫其持續多年的負數地位,成為正值。1998年底,該指標為143.3億元,1999年底為202.7億元,2000年第二季度開始盤升至千億元以上,該年末達到1517.6億的創紀錄水準。到2001年,雖然總額有所下降,但是,在二季度末,其規模依然保持著1141.8億元的高水準。

    考慮上述兩方面的情況,如果依然斷定財政政策的實際效果是“積極(擴張性)的,則顯得比較勉強。從另一角度來講,如果今後的形勢還需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則拘泥于“發債-政府投資-帶動民間投資-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模式,顯然已經過於簡單化。

    再看貨幣政策。

    評價貨幣政策是擴張還是緊縮的首要指標,顯然是貨幣供應增長率。

    1998年以來,M 0、M 1、M 2三個貨幣供應口徑的增長在趨勢上都是下降的。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從2001年1月開始,貨幣的流動性,即M 1/M 2,又一次趨於下降。從前兩年的經歷我們已經知道,其他條件不變,這一指標趨降,説明貨幣流通的格局具有緊縮性。

    當然,無論如何,貨幣供應量還是在增長,但是,問題的麻煩之處在於,在貨幣供應量正增長的同時,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以及中央銀行的資産卻幾乎沒有增長。事實上,在今年6月份,我國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供應和中央銀行資産,在絕對額上比上年是減少的。在理論上,我們可以用貨幣流通速度上升來解釋基礎貨幣減少(或增長不多)與貨幣供應量增長同時出現的矛盾現象,但是,眾所週知,貨幣流通速度作為制度變數,其變化是相當緩慢的。所以,對於當前這種很少出現的矛盾現象,我們應當保持足夠的警惕。

    另外一個重要的判斷指標,就是全社會存貸款增長的相對變化。我們看到,總體上的存款增量大於貸款增量,致使銀行非營利性資産增大的情況(俗稱“存差),在2001年有繼續擴大之勢。資料顯示,1999年和2000年,全部銀行存款增量較之銀行貸款增量分別多出2793.8億元和2079.3億元,到了2001年第一季度,該指標就躍增為11535.7億元,僅僅一個季度,這一指標就達到了上年總額的5倍!雖然該指標在第二季度已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著4911.7億元的高水準。當然,近年來,隨著金融結構的調整,隨著各種市場工具的開發使用,例如,票據貼現市場的發展就大大減少了對銀行短期貸款的需求。但是,在短時期中的變化規模如此之大,無論如何也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關注。

    總結上述分析,我們認為,判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均不存在明顯的擴張性,應當與事實相去不遠。如果這一判斷正確,今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走勢,就需要特別認真研究。

    李揚的結論

    前邊的分析可以總結如下:第一,通貨緊縮依然是我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但是,從長期來説,這種通貨緊縮是一種“好事情。第二,至少從2000年末以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均不具備明顯的擴張性。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重要的結論:既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均不具備擴張性(至少不明顯),那麼,高達8%左右的經濟增長率主要得益於經濟的自主性增長。這顯然是一個令人高興的好消息。

    在上述判斷的基礎上,可以有把握做出的推論是:如果在今後需要繼續實施擴大內需為主的戰略方針,我們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運作重點,就需要以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創造一個使得微觀經濟主體和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更為寬鬆的經濟環境為主要目標。就此而論,第一,今後我們的各項政策,都應以創造有利於企業發展,尤其有利於高新技術企業和産業發展為根本宗旨;第二,在財政改革和財政政策方面,在繼續增加支出的同時,應當高度關注以減稅(更準確地説,是為微觀經濟主體“減負)為主要內容的刺激政策,以此提高企業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第三,在金融改革和金融政策方面,在努力增加貨幣供應量的同時,應高度注意擴大民間融資(包括股權性融資和債務性融資)的渠道,讓我們的各類企業和各類經濟活動均得到更為有效的金融支援。

    《中華工商時報》 2001年11月0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