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吳敬璉:穩定的宏觀經濟以何為繼?
中國網 | 時間:2004 年11 月25 日 | 文章來源:解放日報

“本輪宏觀調控措施的確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但是過分倚重行政手段”。本週一在上海舉行的2004年國發經濟形勢報告會上,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宏觀調控在方法上仍存在缺陷,今後應更多采用市場化手段,防止功虧一簣。中國經濟已經患上了一齣現好的形勢、一向高地衝擊,幾個月後就過熱的“易感症”。僅僅靠短期的經濟政策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必須著眼長遠,從體制改革、發展道路的選擇上解決問題。以下是吳敬璉在此次報告會上發表的主要觀點。

是總量過熱而非“局部”過熱

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新的增長期。在2003年年末,各方對中國經濟是否已經過熱都未形成統一意見。但是當今年一二月份的各種指標出來後,形勢立即發生了變化。令人震驚的53%的固定資産投資增長速度,不斷上漲的CPI,在這種情況下,黨中央、國務院果斷作出判斷,認為宏觀經濟已經存在問題。在當時,比較流行的傳媒口徑是———局部過熱。但值得注意的是,“熱”的行業、部門數量增加了,原來僅是鋼鐵、電解鋁,現在擴展到了九個部門、十個部門。

在我看來,宏觀經濟局部過熱的説法是不通的。從高層講話、有關文件來看,所用來判斷宏觀經濟形勢的口徑也都是總量口徑,而不是局部口徑。當時溫總理主要講了兩個宏觀經濟上的問題:一是投資規模過大,而不是某些部門投資規模過大,表明是宏觀的、總量的;二是貸款增速過快,也是總量的概念。儘管政府文件裏始終沒有“全局過熱”這樣的説法,但從經濟學家的角度看,宏觀指的就是全局,就是總量。既是如此,總量又怎會“局部”過熱呢?

儘量用市場調控取代行政調控

對2003年開始出現的增長過快的苗頭,從今年3月以後,宏觀部門先後採取了一系列緊縮性的總量調節措施:央行兩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擴大利率浮動幅度,近期的升息舉措;財政部也宣佈財政政策向“中性”或“從緊”的方向轉變。這些都是市場化的總量調控手段,但顯然力度有限。真正強而有力的措施是行政部門所採取的微觀干預措施,包括發改委派出督察組清理投資項目、國土資源部清理開發區和批地禁令、銀監會按“有保有壓”的原則控制信貸。

這些措施的確已經收到了相當成效,主要表現在農業地位的加強,今年前三季度投資、貸款和貨幣供應增速的放緩。但我要提醒的是,對行政手段的過分倚重,造成了總量措施乏力,由此直接導致存貸款實際利率為負、房地産價格上揚和其他消極後果。因此我認為,今後緊縮性的宏觀調控仍要保持力度,但更多地要採用市場化手段,防止功虧一簣。一者,行政措施是個兩難選擇,如果給有關部門以自由裁量權,就容易滋生導致腐敗的尋租空間;但要是不給,又會導致行政手段的一刀切;再者,由行政機關決定該保還是該壓,難免會造成資源誤配置、效率的損失;與此同時,行政調控的效果也不能持久,一松手就會反彈。進入第四季度以來,在某些方面已經出現了一些反彈跡象,必須引起重視。

現在普遍存在這樣一種觀點,認為市場手段和總量手段因為對所有人的標準一樣,所以是“一刀切”的調控手段,這其實是對經濟學的極大誤解。比如一年期利率提高了0.27%,其影響對效率高的企業和效率低的企業是不同的。對效率高的企業來説,提高0.27%後還可以照樣生産、照樣投資;但是低效率企業便會因為利率的提高而無力投資。換言之,這種市場手段剝奪的是那些浪費資源的企業佔有社會資源的權利,所以市場化的總量調控手段也是有保有壓的。與之相比,行政機關就沒有這個能力判斷哪些該保、哪些該壓。不少行政部門説,我們是代表全局利益的,我們的判斷才是最有利於全局效率的。如果這句話成立,那等於説改革的市場化走向錯了。為什麼我們要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呢?就是因為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所起的基礎性作用會讓效率更高,這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是做不到的,所以才要把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政府不會比市場更聰明、看得更準。

以長遠眼光解決經濟“易感”

縱觀20多年的經濟發展歷程,我們屢屢遇到這樣的情況:只要出現好的形勢,向新的高地衝擊,幾個月後就出現過熱,煤電油高度緊張,國家就要停下來調控,這是一種很不利於穩定高速增長的現象。問題就出在經濟增長方式上,因為我們走的是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長道路。由此所造成的後果,從短期看是過熱;但從長期來説,經過無數次生産週期後,大量的無效投資,將導致金融系統成萬億的不良資産的累積。因此,這種狀況是不能長期維持的。

要從根本上解決宏觀經濟動輒過熱的問題,僅僅從短期的經濟政策角度、以短效的行政手段是無法克服的,關鍵還要從長期的發展、從體制上、從發展道路上來解決。

第一,改善宏觀調控手段。更多采用市場化的手段,以保證經濟在降溫過程中,經濟效率得以逐步提高而不是相反;

第二,走一條新型發展道路。具體如何走,我們目前的研究還不夠。但其中的內容必定包括兩方面:一是鼓勵技術創新,二是發展服務業,當前服務業比重偏低的狀況亟待改變;

第三,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堅決推進改革。改革有兩個重點,一是金融體制的改革,另一個是政府職能的轉變。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問題是,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的習慣仍然非常頑固,具體表現為政府微觀管理權力太大,在重要資源和基本資源的配置上權力過大,使得市場機制無法有效發揮作用。要依靠行政部門主動革自己的命,這個轉變看來非常困難;

第四,教育體系的建設。在先進工業化第三階段的發展模式中,提高效率主要靠的是人力資本的提高。這不是立竿見影的,按照日本人的研究,教育的趕超較之生産的趕超,要超前一兩代人才能見效。我們的教育體系存在不少問題,一定要下決心解決,這也是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之一。 (記者支玲琳)

解放日報 2004年11月25日

相 關 新 聞
· 吳敬璉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